12.5议论文结构:衔接过渡-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提升讲与练(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12.5议论文结构:衔接过渡-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提升讲与练(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15: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议论文 之 衔接过渡
过渡是利用过渡段或过渡句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转折比较大的段与段之间,如两个不同的事件、两种不同的内容、两个不同的场面等。 起到段与段之间衔接的作用的段落就称之为过渡段。过渡段能够让文章的不同段落或者不同层次之间紧密衔接,流畅自然,使得整篇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其实,不仅仅是作文需要过渡句,即使诗词写作也需要。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重在写景,下篇重在写人抒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为上片的尾句,既承上概括所写之景,又启下引出所称颂的人物周瑜,衔接自然。
一般来说,过渡段不需要太长,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可以了,不适宜长篇大论。
如下面的语段:
不仅如此,鞋子合不合脚,是紧是松,是软是硬,也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与别人根本无关。旁人再怎么干涉,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实践就没发言权”,当事人那一穿鞋子的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一些人偏偏不懂得这个理儿,他们总认为别人的鞋子不好看,觉得自己的鞋子最漂亮,想方设法要将自己的鞋子穿到他人脚上,让人觉得滑稽可笑。
其实,不光穿鞋子是此理儿,国家发展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无疑要依靠本国国情并参照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来做出决定,并不是简简单单照搬照抄就能完成的。然极少数西方国家领导人不愿尊重他国,他们总想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强加于他国,妄想以此称霸世界,终究会劳而无功。
语句“其实,不光穿鞋子是此理儿,国家发展也是如此”使分析由穿鞋子过渡到国家发展,由小到大展开议论,让段落衔接紧密。不仅当今作文重视衔接过渡,古人作文亦是如此。
如《墨子·染丝》: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①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huǐ),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立为,功名蔽。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穀。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②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湛”,浸染),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译文】
墨子看到染丝而感叹说:“洁白的丝放进青色的染料中,就会变成青色,放入黄色的染料中,就变成黄色。放进去的染料不同,染出的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放进去五种不同的染料,就一定会出现五种不同的颜色了。所以对于染这件事不能不谨慎啊!”
①不单单染丝是这样,国君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舜受到许由、伯阳的影响,禹受到皋陶、伯益的影响,汤受到伊尹、仲虺的影响,武王受到太公、周公的影响,这四位君王受到的影响正确得当,因此能称王于天下,被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要列举天下仁义、显达的人,一定会举出这四个帝王。
夏桀受到干辛、推哆的熏染,殷纣受到崇侯、恶来的熏染,周厉王受到厉公长父、荣夷终的熏染,周幽王受到傅公夷、蔡公穀的熏染。这四个帝王所受到的熏染不当,因此国破身亡,被天下人羞辱。要列举天下不义、蒙受耻辱的人,一定会举出这四个帝王。……
②不仅国君有受影响的情况,士人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他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畏惧法令,那么他的家族就会一天天富裕,身体也日益安康,名声也一天天光耀,居官治政也就合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交的朋友如果都喜欢夸耀,兴风作浪,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族就日益受损,自身也日益危险,名声也日益受辱没,居官从政失去正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就是这样。《诗经》上说:“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染料”,谨慎地选择染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材料与观点的过渡
往往依据背景材料或生活实际,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在对材料分析概括的基础上,鲜明自然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示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18年·全国Ⅱ卷)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
以《于无声处听惊雷》为题目的作文,这样开头:
沃德从未能返航坠毁的飞机上推断出战机上最需要加强防护的部位,这种反转式的思考与结论,不由得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概括材料的基础上,用“这种反转式的思考与结论,不由得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很自然地亮明观点。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 年春晚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演活了北宋一位18岁少年王希孟用近半年时间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
在这幅旷世杰作中,“画学”少年王希孟,从构图、笔触的精心驾驭到颜料、色调的大胆使用,呈现了他对独特艺术境界的勇敢追求;用传统绘画高远、深远、平远共三个境界的完美创造与融合,艺术地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与联想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分析】
以《山有三远,人有三境》为题目的作文,这样开头:
2022年的央视春晚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舞蹈的形式穿越九百余年的浩瀚岁月绽放于观众眼前。舞蹈演员的精湛舞技令人拍案,而天才少年的画技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王希孟将高远、深远与平远的三种画技熔炼一炉,以大胆的构思与配色为人们呈现了千里绵亘的锦绣江山。山有三远,而人生亦有三境,当我们铺陈生命的宣张挥毫泼墨时,唯有像王希孟一样以不同的视角描摹不同的山势,才能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句“山有三远,而人生亦有三境”,承上启下,把材料与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论点与论证之间的过渡
写议论文,提出论点后,要使用一些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完整语段中写的阐释句就是一种过渡。
如下面的语段: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而中华民族之根基,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和文明,这些历史文明皆化为实体,显现在“壮士谐风雅,咫尺筑天堂”的苏州园林里,镌刻在“逴跞(chuō luò,高超,杰出)古今,并鉴四大文明”的敦煌莫高窟里;隐匿于“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广汉三星堆中……如今,也正是这些延续着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引领我们,承古人之创造,开启时代之新篇。
【分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观点句,“而中华民族之根基,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和文明”将观点与与实体的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广汉三星堆联系在一起。
再看这个语段: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唯有信念与坚定,方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在观点句和材料句中用“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让文气贯通
三、层次与层次的过渡。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旅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利益,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珍宝满行囊
落笔,想起的是陈奕迅的歌词,“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终有一天陪着我腐烂……”转念又想,“行囊”一词不同于“背包”。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背包,若前行,它才可称为“行囊”;若停留,它便不过是个装满物品的容器。因此,“行囊”本身便有了意义——前行。
穿越数年寒窗,我们前行至此。而今,一段新的旅程即将开启,我打开行囊,开始细细翻检那些珍宝……
第一件珍宝,梦想。心怀梦想,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指引人生的航标。虽然现在还无法触及,但它总会在远方等着你。伟大领袖毛主席少时怀揣雄心壮志,以拯救中国,振兴中华为己任,“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语,造就大国崛起的丰功伟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我16岁时,就下决心要为国家服务。我以林肯总统为榜样,不断地学习准备……我问鼎白宫,实现了我当初的梦想”。因为有梦,才有动力,才会有他们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创造了世界的奇迹。成功总会眷顾有梦之人。因此,欲前行,梦想总必不可少。
如果把梦想比作大海上的曙光,那么坚定便是航行时罗盘上不曾动摇的方向。
第二件珍宝,坚定。深埋土壤的种子,因坚忍不拔,终长成参天大树;涓涓细流的小溪,因持之以恒,终拥入大海的怀抱;重重包裹的蚕蛹,因锲而不舍,终破茧化蝶,翩然起舞。古时张衡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造候风地动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日霍金代表宇宙的智慧,病魔缠身,更显其坚定,为人类科学事业不断奉献,无人超越……无论自然,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坚毅前行者的行囊里都有你的身影——坚定。
我仍细数着一件件珍宝,然而,当拿出行囊里最后一件珍宝,我不禁热泪盈眶……
最后一件珍宝,父母的期望。自呱呱坠地,它就装入我们的行囊,一声“爸爸妈妈”是他们的期望,一行小脚迈开的蹒跚脚印是他们的期望,一张红彤彤、金灿灿的奖状是他们的期望,一纸四四方方的志愿表是他们的期望……时光匆匆,我们在父母的期望下成长,他们热切的目光曾带给我们无边的关心与庇护;路途漫漫,我们在父母的期望下前行,他们声声的呼唤将给予我们无限的温暖与力量。这件珍宝,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我闭上眼,感受怀中珍宝的温度。梦想,它使我进取;坚定,它使我勇敢;期望,它使我坚强。
我背上行囊。背上行囊,便意味着前行;而我相信,有了行囊里的珍宝,我的旅程就不会孤独无助,我的前路定会光芒万丈。
【分析】
第②段的“穿越数年寒窗,我们前行至此。而今,一段新的旅程即将开启,我打开行囊,开始细细翻检那些珍宝”将前行与行囊中的第一件珍宝衔接起来;
第④段的“如果把梦想比作大海上的曙光,那么坚定便是航行时罗盘上不曾动摇的方向”是第一件珍宝与第二件珍宝之间的过渡句;
第⑥段的“我仍细数着一件件珍宝,然而,当拿出行囊里最后一件珍宝,我不禁热泪盈眶”将第二件珍宝与第三件珍宝衔接紧密。
(一)
借助“然而”“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反观现实”“揆诸当下”等转折句式过渡到现实。
【示例】1
揆诸当下,部分人们习惯于行通衢大道,贪图于走终南捷径,长此以往,便会滋长惰性,消磨锐气。一味地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必将窒息灵动的个性,扼杀高尚的志趣,断路与失路的危机将随之产生。因此,走在人生路上,我等应既不弃勇往直前,也应不忘回头看看,不为大流而羁绊,不为世俗所动摇,敢于走路,敢于选路,敢于开路。
分析:“揆诸当下”,写当下人们“滋长惰性,消磨锐气”的后果,突出了观点“敢于走路,敢于选路,敢于开路”的意义。
【示例】
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二)
借助关联词,使说理走向深刻。借助“同时”“还要”等表示并列关系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表示递进关系的词句进行衔接。
【示例】1
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不”。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公司。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超越了自己。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
【范文参考】
风景,山腰独好
驻足于山脚,林荫翳翳,闲适惬意;屹立于山顶,既有“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又有君临天下的气概。然吾独爱山腰之胜景:仰可揽山顶之雄奇,俯可收山脚之俊秀。
相比于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半山确有小器局之嫌。然而,身临绝顶之时,固然风光无限;殊不知,绝顶的另一面就是悬崖。若能长期处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态,则固守山顶似乎也是可能之事;但是,人不可能长期紧绷着弦,稍有不慎则粉身碎骨。山腰则不然,于人生而言,既经历了由山脚到山腰的奋斗,又不会有一脚不慎坠入万丈深渊的危机;坐拥收放自如之境,保持向上奋斗的势能。
也许有人会说,那山脚比山腰更舒适,省却向上攀爬的劳顿,闲适恬淡的生活也触手可及。诚然,山脚那份闲适恬淡的确更容易获得。梁漱溟先生渡尽劫波后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感斯人言:人生当于在山脚,安分守己,踏实于当下,何尝不是一种惬意人生!
然则,不知诸君有否关注到梁漱溟先生“寻常人过寻常人生”中的“寻常”之意?这份“寻常”,是阅尽红尘之后平常心,即使驻足于山脚也能寻找闲适恬淡之境。但长相平常、学识平常、身份平常的寻常人,很少会有人拥有梁先生那份平常心,若还是以平常理念来要求自己,更多的恐怕是沦为庸常而非梁漱溟先生所追求的那份闲适恬淡了。因为太容易得到的事物是特别容易产生倦怠的,当寻常人在倦怠中沉沦、在沉沦中倦怠时,又何谈拥有那份让人心明境净的闲适恬淡呢?
而山腰则不然,它的获取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人们维持攀爬的姿态方能到达,一路攀爬的过程,何尝不是祛除浮躁一路收获的过程。既不会陷入过分安逸而流入平庸,也不会力不能及而心生妄念。既避免了山脚视野的狭隘,又可拥一览云天的开阔;既能把持闲情逸致观看沿途风景,又可滋生催人上进的动力。
风景山腰独好,关键就在这一“独”字,古罗马的斗兽场,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长城……这些风景名胜不正是以其的独特与唯一而成为最美的存在吗?山腰之“独”,在于“‘立足山脚、不忘根本,展望山顶、令人奋进,进可攻、退可守’;在喧嚣的红尘中生腾挪出‘进退有据、得失由心,专注于力之所及,不追逐无根之浮华’的自由与洗净铅华的精致”。
风景,山腰“独”好!
【分析】
这篇作文,不仅“段与段”的层与层之间用“相比于……确有……”“也许有人会说”“然则”“而山腰则不然”等句式衔接,体现了说理的逻辑性;而且每一段中也是多用关联词连接,说理步步为营,走向深刻。
(三)
深刻说理时,尤其要注意“诚然、固然、毋庸置疑——然而/但;当然 ; ……不是……而是”关联词的过渡。
【示例】1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5·全国卷2)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参考】
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
人生之路,以其多样和繁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亦用其复杂和差异考验着我们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决定不同的人生价值,我尤为欣赏大李,认为他的人生最具风采: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
不可否认,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变普通技艺为完美艺术的老王有他的风采,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潜心所热爱事业的创造,为人生延展与增添价值;酷爱摄影,跋山涉水的小刘凭借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将青山悠悠,流水深深的美景定格于镜头瞬间,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这样的人生,同样具有风采。
但是,我还是认为大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做得十年冷”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对创新的极致追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自信与尊重。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了一纸文凭,一个空名争得头破血流,而像大李这样葆有纯净与积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的社会,需要“老王”们用精妙的技艺增添精致,需要“小刘”们用精湛的艺术增加精彩。但若没有了“大李”们对学术的潜心研究,我们就很可能被禁锢在当代截面上,难以博古通今,继往开来。我们的国家,亦可能失去创新带来的无限发展动力与潜力。大李依靠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精神继承前辈的学问,寻得生命科学的奥秘,无愧于先人,造福于后世,这样的人,又怎能不具风采?
尽管,大李潜心钻研学术,可能无暇修饰外貌,难以兼顾家庭,但他极为丰富的内涵尤为珍贵;尽管,高端的学术研究看似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关系甚微,但我们的生活定会因为大李们的付出得到积极的改变,而我们的后代,人类的未来,也会因此受益。
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性格在大李的身上得到了传承;袁隆平以及“两弹一星”研制专家们的科学精神亦在大李身上得到彰显。大李用努力与拼搏,用理想与信念,用坚守与坚持,用热爱与热情走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科研人生之路。这样的人,自然熠熠闪光;这样的人生,注定风采无限!
从时间的长河来看,每个人的存在不过是极短暂的一瞬;以宇宙为疆,光明也不过是局促的一隅。但是,人之为人的伟大,就在于我们可以依靠无限的创造与热爱,探索生命的奥秘与科学的精彩,超越时间与生命的界限,为后世留下无限的财富。大李潜心学术,他的人生极具风采!
我愿如大李,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
【分析】
这篇作文,通过“不可否认”“但是”“尽管……但……”等词语作为层与层之间的衔接过渡,既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理解层次,又让整篇文章说理深刻。
【温馨提示】
根据几篇作文的写法,我们发现这样写的作文说理层层深入,让人有话可说。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写作定式去掌握。
【写作模式】
副词和连词搭配使用,在全文每段开头呈现,从而展现全文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论证过程。
【模式整理】
【示例】1
明晰自我,坚定而为
……古往今来,诸多人杰皆为人生理想奋不顾身,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不顾自身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分论点1:不可否认的是,“知不可为而为之”能拓宽个体的界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分论点2:然而,有些认定的事是肤浅的:或是浮于物质的丰富或短暂的快感,或是只为个体私欲而无视他人利益。……。
分论点3:但是,就算是崇高的理想,往往在实现过程中也是充满坎坷,不顾自身局限的追逐只会陷入盲目的境地。……。
分论点4:不过,对自我有清醒认识,扎根现实并不代表失去硬气,也不意味着面对人生中微小的阻力便止步不前甚至退缩,因为反抗本身正是一种意义。……。
分论点5:因此,“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对物欲私利的偏执追求,不是不切实际的飞蛾扑火,而是告诉我们在必要的时候,需要一种敢于抗争,为高尚理想孤注一掷的勇气。……。
【示例】2
【范文参考】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分论点1:诚然,快节奏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将功利主义的种子埋进人们心中……
分论点2:然而,总是抱着目的性的心态也限制了我们拥有功利之上的自由……
分论点3:因此,那些看似毫无意义之物,有时或许藏身深意,无用之用比有用之用更能给予人们厚积薄发的力量……
分论点4:更不必说,世上那些超越功利之物,却带领人们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触及生活的本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