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议论文 之 构思方法(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意思是文章在构思的时候,人的精神活动是广阔无边的。写作之前,一定要有构思的时间,把自己整篇文章的写法提前有个思考。这需要在构思方法上有一定储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说:“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意思是张衡精心构思《二京赋》花了十年时间,左思细心雕琢《三都赋》用了十二年。我们只是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构思当然不用这么多时间,也没有这么多时间,但10分钟左右的构思还是需要的。
一、点题扣料,主题明确
点题,指点扣主题;扣料,指扣住材料。写作中,只有多处点题扣料,才能让作文中心明确,避免偏题。
点题位置有多处: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段首论点、段中分析、段尾总结点题;过渡衔接语点题。
点题方法有:关键词重复点题法,在行文过程中,用字面相同的句子重复标题或者中心思想,反复点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意思相近点题法,在行文过程中,意思相近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不断深化主题,又在变化中给人以丰富生动的感受。
【示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范文参考】
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
①人生之路,以其多样和繁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亦用其复杂和差异考验着我们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决定不同的人生价值,我尤为欣赏大李,认为他的人生最具风采。
②不可否认,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变普通技艺为完美艺术的老王有他的风采,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潜心所热爱事业的创造,为人生延展与增添价值;酷爱摄影,跋山涉水的小刘凭借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将青山悠悠,流水深深的美景定格于镜头瞬间,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这样的人生,同样具有风采。
③但是,我还是认为大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做得十年冷”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对创新的极致追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自信与尊重。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了一纸文凭,一个空名争得头破血流,而像大李这样葆有纯净与积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
④我们的社会,需要“老王”们用精妙的技艺增添精致,需要“小刘”们用精湛的艺术增加精彩。但若没有了“大李”们对学术的潜心研究,我们就很可能被禁锢在当代截面上,难以博古通今,继往开来。我们的国家,亦可能失去创新带来的无限发展动力与潜力。大李依靠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精神继承前辈的学问,寻得生命科学的奥秘,无愧于先人,造福于后世,这样的人,又怎能不具风采
⑤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性格在大李的身上得到了传承;袁隆平以及“两弹一星”研制专家们的科学精神亦在大李身上得到彰显。大李用努力与拼搏,用理想与信念,用坚守与坚持,用热爱与热情走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科研人生之路。这样的人,自然熠熠闪光;这样的人生,注定风采无限!
⑥从时间的长河来看,每个人的存在不过是极短暂的一瞬;以宇宙为疆,光明也不过是局促的一隅。但是,人之为人的伟大,就在于我们可以依靠无限的创造与热爱,探索生命的奥秘与科学的精彩,超越时间与生命的界限,为后世留下无限的财富。大李潜心学术,他的人生极具风采!
⑦我愿如大李,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
【分析】
一般议论文写作从材料理出话题,提取观点后,可以淡化材料,甚至脱离材料,专注于自己观点的论述,重在“借事论理”;但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就事论事,依事说理,始终围绕所给的材料,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议论不离材料,这个时候点题扣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材料的任务是“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写作要从中选定一个人物去写。本文选择了“大李”,那么“大李”就是关键词,点题就要多次提到“大李”。你看本文,从第①段到最后一段第⑦段都紧扣“大李”去写,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不仅如此,写“大李”,没有完全抛开“老王”“小刘”,在第②段、第④段都分别提到了“老王”“小刘”的风采,行文扣住了材料。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家磨坊里,马和驴是一对好朋友。磨坊主人要外出做生意,驴选择在家磨豆子,马则自告奋勇陪主人上路。
一年后,马回到磨坊,骄傲地跟驴讲起这次旅途的所见所闻:“这样的生命才精彩。”驴淡淡地回应道:“不,我每天拉磨磨粉,也很充实。”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涓滴细流,亦成不凡
①对向往远方驰骋奔腾的马儿来说,走过刺激而精彩的旅途才算不枉此生;而对坚守在磨坊的驴来说,即使日复一日地重复拉磨磨粉,只要未曾停下,便如涓滴溪流终汇聚成汪洋大海一般,也是充实的一生。诚然,“苔花如米小”,从不起眼,但我们能否认,那些在幽暗潮湿处静静坚守、默默绽放的小花小草就没有价值?
②平凡如驴,从不好高骛远,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成就不凡之海。
③驴儿自知自己无法像骏马一样一日千里,于是在拉磨磨粉中过上充实生活。蓝色岛礁的守候者——王继才与其妻子王仕花,数十年如一日,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的黄海前哨——江苏灌云县开山岛坚守了将近三十年。对他们来说,似乎从没有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亦无征战疆场的铁血长歌,而只有孤独与之相伴。他们,就像那头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终于谱写了“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所以,对我们而言,纵然生而平凡,但只要尽心尽力,善于坚持,无愧自己和社会,就同样流向伟大的汪洋。
④平凡如驴,虽未奋勇当先,却在默默奉献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⑤驴儿虽不能骐骥一跃,但若没有驴儿磨出口粮供商人与骏马享用,他们怎能见识到千里之途上的万千风光。就像浩瀚宇宙中的芸芸众生,何其渺小、何其脆弱。可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著名作家史光柱曾言:“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再平凡的我们,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默默付出中成就不凡。就像南水北调、一带一路等重大项目中的无名建设者们,三年疫情攻坚战中那一个个无名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无问西东,才有了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高歌。平凡如我们,终能在奉献中以平凡之躯著不凡之书,共筑时代的不凡。
⑥人各有志,有人会说“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却也有人认同“有一份热,发一分光”的涓滴细流。所以,纵使生而平凡,我们亦能在坚守与奉献中找到人生之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分析】
材料是“马”和“驴”的故事,作者开头概述材料,亮明观点,选择了“驴”一般充实的一生。行文中点题,“驴”这个字眼就要经常出现。
除了开头,两个分论点也是围绕它而设置:“平凡如驴,从不好高骛远,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成就不凡之海”;“平凡如驴,虽未奋勇当先,却在默默奉献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分论点后的阐释句紧扣材料,围绕“马”和“驴”说理:“驴儿自知自己无法像骏马一样一日千里,于是在拉磨磨粉中过上充实生活”;“驴儿虽不能骐骥一跃,但若没有驴儿磨出口粮供商人与骏马享用,他们怎能见识到千里之途上的万千风光”。
每一层学会扣材料,让人一读你的作文就知道根据这个材料而不是别的材料进行的写作,很多同学忽略了这一点。再如下面的例子:
【示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药,要经过多道炮制工序才可以入口。老汤,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才可以余味悠长。写文章亦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谁就前程远大。”炮制,是为了降低中药的毒性,为了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熬制,是为了让每一种食材的滋味一点点渗入汤水,相融相谐;删改,是为了精益求精,让文章珠圆玉润。做好这些事,需要静下心来,不急不躁,这就是沉潜。其实,做人做事都需要沉潜。
请以“沉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让沉潜为人生添彩
①刘禹锡有诗云:“震泽生奇石,沉潜得地灵。”意思是说,太湖这个地方出产奇形怪状的石头,在湖底沉潜得久了,就能够得到大地的灵气。太湖石之所以由凡石变为灵石,正是默默沉潜蓄势的结果。太湖石的沉潜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沉潜可以让人生别样精彩。
②沉潜是一种智慧,宁静的人会在沉潜中坚守自我,获得惬意人生。
③正如老汤,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才可以余味悠长。熬制,是为了让每一种食材的滋味一点点渗入汤水,相融相谐。梭罗抛却金钱的羁绊,沉潜于瓦尔登湖畔,侣鱼虾而友飞鸟,在自然的静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李健主动退出“水木年华”组合,坚守音乐的纯洁性,不紧不慢地读书、旅行、领悟、写歌,静水流深般沉潜,表达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虔诚追求。他们都在沉潜中活出了一种智慧,活出了更好的自己:梭罗呈现给读者一本别致的《瓦尔登湖》,而李健则收获了“音乐诗人”的美誉。因为沉潜,他们的人生惬意而精彩。
④沉潜是一种精神,坚强的人会在沉潜中调整心态,积极向上。
⑤正如中药,要经过多道炮制工序才可以入口。炮制,是为了降低中药的毒性,为了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海豹人”尼克·胡哲没有因为缺少四肢而沉沦,他努力沉潜,勇敢地唤醒人生的无限可能,终成一名励志演讲大师;清华博士江梦南没有因失聪而沮丧,她刻苦沉潜,坚持练习唇语,终于从无声的世界中突围,奏响了心中嘹亮的号角;视障运动员王跃没有因看不清世界而悲观,在滑雪的舞台上坚持沉潜,终于在冬残奥会的领奖台上让世界看到了她……他们在沉潜中活出了一种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然处之,以昂扬的姿态为自己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⑥沉潜是一种态度,务实的人会在沉潜中摒弃浮躁,凝神专注。
⑦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谁就前程远大。”删改,是为了精益求精,让文章珠圆玉润。“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王泽山、屠呦呦、南仁东……哪一位“行家里手”成功的背后不是写满了专注与执着?反观当代的一些中学生,他们缺少的正是一颗沉潜笃定的心:想勤学苦练,却又贪图安逸;想锲而不舍,却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一鸣惊人,却又不愿沉潜……如此这般,怎能行稳致远,让人生出彩?
⑧《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若不懂得沉潜蓄势,就会像盛开得越早凋谢得越快的花朵一样。做人应如中药多炮制,如老汤多熬制,只有在沉潜中慢慢积淀,人生才会别样精彩。
【分析】
以“沉潜”为话题,你看本文,从标题到开头,从主体到结尾,从段首论点、段中分析、到段尾总结是不是都进行了点题?这样写,怎么可能偏题!
第③⑤⑦段的开头:
“正如老汤,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才可以余味悠长。熬制,是为了让每一种食材的滋味一点点渗入汤水,相融相谐。”
“正如中药,要经过多道炮制工序才可以入口。炮制,是为了降低中药的毒性,为了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谁就前程远大。”删改,是为了精益求精,让文章珠圆玉润。”
就是紧扣材料。即使材料内容很少,也应该尽量扣住材料。如:
【示例】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年·全国甲卷】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于时光的沙漏中,寻找存在的意义
①如梭的岁月,一如东逝的水,难以倒流。我们行走在时光的轨道上,既有掌控命运的豪情,又有成为时间仆人的无奈。技术在发展,我们在进步,但又有多少是心的选择,多少是情的取舍?此题富有哲学意味,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如何于时光的沙漏中,寻找存在的意义。
②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此言道出了庄子对时间的理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知识,追求技术的发展,就会被时间所奴役,失去自由和生活的乐趣。
③然而,我们今天在追求技术发展的同时,是否忘记了时间的无情和冷漠?我们是否成了时间的仆人,被工作、学习和社交网络所驱使,失去了自我和自由?
④孔子在《论语》中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时间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思考。孔子并未因技术的发展而忘记时间的存在,反而借助技术的发展,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重要性。
⑤然而,我们在追求技术的同时,是否失去了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当我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游走时,是否忘记了抬头看一看窗外的世界?当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是否忘记了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
⑥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时间是个贪婪的赌徒,从不作弊。”我们不能抱怨时间的无情,不能抱怨生活的残酷。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住每一刻,用每一刻去创造、去学习、去爱。
⑦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说:“时间的车轮又在它的车辙上碾过。”这不仅是对时间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态度的提醒。我们应该明白:技术的进步不代表对时间的控制,真正的掌控时间并非追求效率的极致,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有价值的选择。
⑧正如萨特所说:“人不是生活在时间里,而是生活在瞬间里。”我们不能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而应该成为时间的主宰,在每一个瞬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技术的进步中保持自我,不被其奴役。
⑨总结来说,我们不应因技术的发展而成为时间的仆人,而应该借助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掌控时间。这并非追求效率的极致,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正如卡尔·赫斯的著名格言所说:“生活是由一系列重要瞬间构成。”让我们在时光的沙漏中寻找存在的意义,用每一个瞬间去创造我们的人生价值。
【分析】
材料只给了一句话,行文中需要扣住材料,但如何不简单地重复,考验着考生的能力。本文在这方面可以视作典范。
二、让步说理,见解深刻
先用少数文字肯定对方观点的某些合理性,再转而利用转折复句详细阐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使对方毫无反抗之机和辩驳之言,从而获得论证严密和深刻的效果。这种思维尤其适合那些给了两方或多方观点,要求你选择一方来议论的写作材料。
标志词:①固然(诚然、或许、的确、不可否认)……,然而(但是)……;②“虽然……,但是……”;③“不可否认,……确实……,但是……”;④应当说,……,但是……”。
【示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花好月圆”意即鲜花盛开、月儿正圆,人们常以此寓意完美、圆满,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曾国藩却认为“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状态。《莱根谭》中也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花看半开,佳趣常在
①《菜根谭》中有言:“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所言甚是。最美的人生,莫过于一面向前走,一面欣赏半开之花与未圆之月,这是生活雅趣,也是人生智慧。
②诚然,“花好月圆”的圆满与完美,让人心向往之。鲜花盛开、月亮正圆的状态,就好像处于人生巅峰——一切顺遂完满——人们怎不视之为人生目标并孜孜以求?
③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鲜花烂漫一时,终难敌得过秋霜冬雪,不日将枯落凋零;月亮圆满一夕,又会回到缺损;人生“春风得意马蹄疾”处,往前一步也许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尴尬处境……
④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说:“世上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我们如果过分执着于追求所谓“完美”,不仅会给自身带来巨大压力,还可能导致做事偏执,最后适得其反。
⑤由此,“花看半开”的特别意义便凸显出来。
⑥一方面,花看半开,保持坦然、淡然、超然,接受不完美现实,悦纳有遗憾的人生。达到“万事遂意”这一地步,极其不简单。把这一概率极小的事件作为人生目标,要么实现不了,要么因未能实现而沮丧赶路。这又何苦?与其执意于花全盛开的那一刹,倒不如慢慢欣赏那静静生长的花苞。接受“花未开全”的现实,才能卸下沉甸甸的心理负担、轻松生活,才能有心情去赏花。
⑦另一方面,花看半开,亦能乐观、积极、进取,向着生命怒放的“完满”之境进发。能在半开的花中,看到穿透时空的倔强;能在未圆的月里,看到“海上生明月”的圆满;能在平常人的世界,拽出小确幸的线头,编织成一件幸福的外套……享受已有的,不懊恼没有的,追求能拥有的,如此生活,如此人生,岂不快哉?
⑧人生在世,有了懂知足的“道”,又有了不满足的“儒”,一“道”一“儒”,平衡调剂,不就是古人说的“儒道互补”?
⑨所以,请放下最高的期许,以一颗平静的心,去看半开的花吧!也许你会在某一天,心平气和,拈花微笑——原来一切刚刚好!
【分析】
第②段:“诚然,“花好月圆”的圆满与完美,让人心向往之。”
第③段:“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用“诚然……,然而……”的句式,先肯定了““花好月圆”的圆满与完美”,再转而指出其不足,借机阐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这是把让步说理的思维用在作文第一层的例子,让步说理也可以用在作文的其他位置。如: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运用方圆之笔,书写人生篇章
①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而方圆“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书法如此,人生亦然。手握方圆之笔,方能书写人生篇章。
②屈原说:“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方和圆,就像一枚铜钱的圆形方孔,可以和谐地统一于一个人身上,这并非人性的虚伪,人格的分裂,性情的违和;内方外圆,方圆相济,恰是君子人格的体现。成就一番事业,人生得以圆满者,多能善用“方圆”之笔。
③面对礼崩乐坏,孔子疾呼“是可忍,孰不可忍”,正道直行,足见其方正不阿,但他又绝不偏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着圆融变通的修行;教育家黄炎培以“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告诫儿子,做人既要爱憎分明,也要温厚圆融;曾国藩以端方正直立世,以圆融变通行事,方能在乱世的夹缝中,左右逢源,成一番中兴之业。先贤们正是以方圆相济的温润人格,或成就自己,或鼓励他人。
④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可以从先贤身上,汲取为人处世的教益,修炼方圆相济的优秀人格,为人生赋能,以行稳致远。
⑤固然,青年理应有正气,有锐气,个性鲜明,涵养端方人格。面对邪恶,不平则鸣,挺膺向前,见义勇为,不围观,不沉默;面对强权,敢于说不,不苟且,不屈从;学会卓然独立,而不随波逐流,圆滑世故;可振臂一呼,可据理力争,而不左右骑墙,闪烁其词。宁做谔谔一士,不做诺诺千人。(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⑥然而,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身处复杂的现实社会,也要适时学会圆融变通,既要有刚性的坚守,又要有弹性的变通。面对朋友的缺点,大可不必求全责备,学古人割袍断义,而可以尝试与之友好相处;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不必以“鸷鸟之不群兮”自我标榜,留给世人一个愤世嫉俗的冰冷背影;面对不同的声音,不必带着非黑即白的偏执思维,而可以求同存异,彼此共生。
⑦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是书法的妙境所在;守方与圆融,灵活变通是人生的处世之道。方以正身黜恶,立德修身,圆以待人接物,处世成事。愿年轻的你我,手持人生的大笔,亦方亦圆,挥洒自如,摹画出人生的精美篇章。
【分析】
第⑤段:“固然,青年理应有正气,有锐气,个性鲜明,涵养端方人格。”
第⑥段:“然而,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用“固然……,然而……”的句式,先肯定了“青年理应有正气,有锐气”,再转而指出其不足,借机阐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这里把让步说理用在了作文后面。
【示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很漫长,有人说做好长远规划,可以让自己有目标去努力和奋斗,有人却说与其奢谈长远的规划,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范文参考】
规划中奋斗,未知中寻找
①人生路漫漫,长远的规划和清晰合理的目标使人脚踏实地。但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偶尔抬起头,仰望那些来自未知远方的星空,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所以,在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制定长远规划还是保留几分未知的纠结。我认为,二者在人生中可以并行不悖,既制定长远的规划,保证人生不脱离轨迹,又要保留几分不确定性,享受寻找未知之美。
②诚然,长远规划可以让自己目标明确,如鲁迅弃医从文,用一支笔划破黑暗的现实,但如果一切已经设计好了,人生又有何趣味可言?
③史铁生曾经写过一篇叫作《好运设计》的文章。男主人公从小就有远大的规划,读超一流大学,赚超一流的薪水。他的生活看似美好而光鲜,占据了别人所艳羡的一切——名牌大学、高薪工作、娶妻生子,而在文章的末尾,男人却羡慕起了冒险家。“他们多幸福啊,可以拥有多种未知。”落日的余晖在他身后洒下,男人蓦然回首,看见的是自己单调的一生:一切都亦步亦趋,却从未去寻找和发现那些不确定的东西。正如达尔文所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长远的规划固然能使人抓住重心,不脱离轨迹,但留有几分未知让自己去探索和遨游,亦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美。
④固然,长远的规划能够使人始终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概念,如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保留一份不确定性,却能让人生华枝春满,天心圆满。
⑤一份卡耐基心理学报告指出,在十年前拥有清晰人生规划的人,十年后大多实现了他们的人生目标;而在十年前毫无规划的受访者,十年后也依旧在原地止步不前。制定长远的目标固然是有效而有远见的做法,一份清晰的规划帮助人们超越他人,稳步向前,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抹去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和自由探索的权利。试问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一张固有的人生清单,还是漫无目的地向前行走?都不是。我们最好的人生,是在一份大致的规划之下,亦保留一份未知和不确定,留给我们年轻而好动的灵魂去冒险和探索。
⑥人生漫长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盗梦空间》中,以一个旋转的陀螺结尾,探知那枚陀螺有没有倒,已然没有意义,因为正是那份未知才带来了无限的遐思;《边城》中,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结尾,探知翠翠的等的人究竟有没有回来,也没有意义,因为正是这份不确定性带来了未知的美。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在制定目标和探索未知中寻找平衡,才能做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姿态。
【分析】
第②段:“诚然,长远规划可以让自己目标明确,如鲁迅弃医从文,用一支笔划破黑暗的现实,但如果一切已经设计好了,人生又有何趣味可言?”
第④段:“固然,长远的规划能够使人始终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概念,如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保留一份不确定性,却能让人生华枝春满,天心圆满。”
两个分论点分别用“诚然……,但……”“固然……,但”的句式,先肯定了一方,再转而指出其不足,借机阐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这里把让步说理用在了分论点上,使论点深刻。
【示例】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
何处消得泼茶香
①不同于公式的堆砌,语文更像是一块茶饼,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固然能教会我们沏泡品味它的方法,但唯有生活实践才是那一瓢沸腾的汤水——语文唯有与生活相遇,才能涤荡出其中清茗的滋味。
②亦如茶不离水,语文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论证造物之境与写物之境,终于觉得诗中三昧:唯有意境与情感均来自于现实者,方能于诗词中写出大境界。无论是太白梦中四万八千丈的云里天台,抑或是朱淑真笔下躲闪在海棠亭畔的婉转莺声,此般如梦似幻的照影惊鸿,也尽是从生活点滴中窥得。
③亦如茶中淡雅甘甜,语文最不能离的便是那真挚的情感,而生活正是栽培真情的一块温厚土壤。若没有那江南杏花春雨的滋润,我们又怎能听到那坎坎伐檀声中的情思惆怅?走过那零雨其濛的东山,千年之前征夫离乡时落下的热泪,正滴落在我们的心上。儿时熟稔了“低头思故乡”,可唯有我们漂泊无依时才会明了,那月色下的捣衣声,是声声打在自己思乡的心上。
④诚然,课堂与书本就如细腻的瓷釉,能将语文这碗茶装点得赏心悦目,但唯有生活中的甘与苦,才是蕴含在茶中的菁华。不然,为何辞章精美的官场应词频频遭人诟病,而一首语言固陋的《公无渡河》,却以其最真实而又痛忱的呐喊感动了无数过往世人。
⑤唯有回归生活,我们才能触碰到最真实的语言和文字,才不会让我们的语文素养永远囿于那些空洞的说教之中。
⑥课堂与书本亦如茶盏,是承载语文的重要工具。然而,工具可以用模具打造出无数相同的模样,而那栽培茶叶的生活之土,每个人都只有那独一无二的一块。
⑦“看到月亮便是思乡,目见梧桐即是悲秋”,若我们的语文真的变成了一个个公式,那一切情感的流露都只会变得苍白无力。考卷上的大雁即是思乡,殊不知那河边雁丘之上还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的窥探;书本中一篇《秋声赋》,从此秋天都等同于悲,却偏有人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无可厚非,课堂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沃土,书本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捷径,但只有融自己的真情实感于生活之中,才能沏出一碗拥有自己味道的语文香茗。
⑧诚然,课堂与书本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语文,但生活才是真正能够享用的语文。生活是去年的新雪,只待我们投以满怀的情感,去温一杯感动人心的茶。
⑨毕竟,辞藻的堆砌成就不了一首感人肺腑的《上邪》,然一颗炽热的热爱着生活的心可以。
【分析】
作文开头提出论点很有特色:综合了材料中的三种“途径”,在比较、权衡中亮出自己的观点。
第④段:“诚然,课堂与书本就如细腻的瓷釉,能将语文这碗茶装点得赏心悦目,但唯有生活中的甘与苦,才是蕴含在茶中的菁华。”
第⑥段:“课堂与书本亦如茶盏,是承载语文的重要工具。然而,工具可以用模具打造出无数相同的模样,而那栽培茶叶的生活之土,每个人都只有那独一无二的一块。”
第⑧段:“诚然,课堂与书本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语文,但生活才是真正能够享用的语文。”
用“诚然……,但……”“然而……”的句式,先将其他两种途径与“生活”途径相比较,更加肯定了“生活”途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