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议论文之常用文体写作(二)
辩论稿+主持词+驳论文+观后感+书评+文学评论
一、辩论稿
辩论稿是指双方或者多方辩论时,用于驳斥对方的语言。 辩论不仅是要宣传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既要辨别,又要论述,因此,不能只顾自己说自己的。
论辩性是辩论稿的力量的表现,在自己的辩论稿中加以揭露和批驳,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材料典型,语言有力。
辩论词的写作框架主要分为三部分,即“亮明观点——阐述理由(多个角度,分条分点)——作出结论”,每一部分都有相对应的注意点。
【具体写作】
1.确定立场,正方或反方均可。正方即辩题的肯定判断句,反方即辩题的否定判断句。
2.对于原材料:无需重复,只要在辩论过程中加以点评。
论点要清晰明确,层层推进。选好三个主要观点,从原因剖析、利弊分析、正反论证、归纳演绎。
论据要真实典型,干脆利落。
辩论的思路、语势、逻辑:要强烈,要有对话感、代入感、现场感、说服力。
3.语言不拖沓复杂,多采用成语、四字词语,运用排比、反问等句式转接的关联词,如:由此可见,基于以上种种观点,究其根本、时至今日,揆诸当下、如此以来、长此以往、不仅如此等。
4.不能让步论证,否则会给对方辩友授之以柄,承认自己观点的不足,惹火上身。
【写作格式】
标 题(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论题)
——题目明确表观点
主持人、对方辩友:
大家好。 ——称呼顶格问声好
我是今天辩论的正方(反方)代表,我方观点认为XXXXXX,具体理由如下:
——开头点题亮观点
首先,……
其次,……
再次,……
……………………………… ——主体分条说理由
(材料典型,分析有力。可从利弊分析、原因剖析、归纳演绎、对比分析等角度分析论证)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为(坚持认为)XXXXXX。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结尾归纳表谢意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方)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反方)为题举行一场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据此写一篇辩论词,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1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各位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反方一辩。若行高于人,会招致一定的非议,但更多的,是人们的敬佩与仰慕。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我方认为,行之高者如深谷幽兰,不言自香,众人闻香而至。(理由一)
正如汉代儒家学者郑玄所说:“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君不见孔子周游列国,因仰慕他而追随的弟子多达千人,儒家学说影响千年;君不见为革命献身的烈士千千万万,天安门前屹立不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记录了他们行高于人的一生,来此瞻仰之人络绎不绝;君不见樊锦诗投身大西北,倾心敦煌文物保护,引贫困高分考生钟芳蓉立志弘扬大美中华文化。幽兰深谷,闻香至之;行高于人,众必趋之。(此段精彩!事例典型,论证有力,分析合理。)
我方认为,行之高者如巍峨高山,高山仰止,众人望峰效之。(理由二)
法捷耶夫说:“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诚哉斯言!这正是榜样的力量。正是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中国抗“疫”战斗中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忠于职守;正是有像钟南山、李兰娟一样的榜样的引领,中国抗“疫”战斗中才涌现出了更多的白衣天使逆行迎战;正是中国人民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德行“见贤思齐”,才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抗“疫”胜果。高山巍峨,望峰效之;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此段仍然精彩!事例与分析融为一体,结尾紧扣分论点,浑然一体。)
我方认为,众人皆有明辨是非之心。那些行高于人者,即使遭到了一时的诽谤,也终会云开“误”散,受人敬仰。(理由三,让步分析)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明辨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面对品行高低,人们必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疫情防控中武汉红十字会全无社会责任感,大发国难财,即使被处置而道歉,也终换不来人们的原谅;无良艺人倒卖口罩一经曝光,就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而相反,蔺相如虽遭到廉颇一时误解,“吹哨人”李文亮虽遭到一时诽谤,歌星韩红做慈善虽遭到一时蜚语……也终究云开“误”散,受到敬仰。(正反对比论证,颇有力度!)
翻开新世纪的篇章,社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正能量。行之高者,如香草美人,众必近而嗅其香;行之高者,如霁月春风,众必趋而沐其清;行之高者,如浩瀚星空,众必欣而仰其行。(联系当下,照应全文,文采斐然!)
最后,再次重申我方观点: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谢谢大家。
【范文参考】2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源自于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指的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先释义,明确辩题内涵。)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楚国士大夫屈原的《离骚》中一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蕴含了这个道理。这决不是一个历史上的“美丽”巧合,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实。(过渡)
究其根本,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外部因素——嫉妒心理。(理由一)
欧洲的一位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只猴子关在一起,每次给其中一只猴子吃黄瓜,喂另外一只猴子吃香蕉。吃香蕉的猴子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结果导致吃黄瓜的猴子产生了很强的嫉妒心理,每次都攻击那只吃香蕉的猴子。而当两只猴子都吃黄瓜时,彼此也就相安无事了,这就是动物间的嫉妒心理。
而人作为灵长动物,有自身智慧存在的物种,嫉妒心理较动物只会更强。
当然,嫉妒心理也有强弱之分,并非有嫉妒心理就一定会对其进行诽谤、“非之”。“行高于人,众人非之”其实是一个过程,嫉妒心理强盛的那一批人会最先走上“非之”的道路,三人成虎的力量再加上原本微弱的嫉妒心理,便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非之”,人本身又具有极强的从众心理,如此演进,“众人非之”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深入剖析心理,透彻。)
二是内部因素——自身的高姿态。(理由二)
在“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前面其实还有两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在群体中的高姿态,无疑会使其成为群体中的目标。
德行高于众人者自然也是有高姿态的,这种高姿态多半并非是自身故意而为之,只是当其高于众人时,便注定了他与众人的目光不会是平行的。况且德行高于众人者势必会不屑于与行为不端之人为伍。如此一来,高姿态便愈发凸显。
人都有虚荣心,高姿态下的仰视所带来的卑微是势必不会被忍受的,可想要超越却又并非易事,这时候,“非之”便成了最好的选择。悠悠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智者的陨落不都在证明着这一点吗?!(本段分析鞭辟入里)
屈原、岳飞、苏格拉底、哥白尼哪个不是“行高于人”,可他们的结局呢?屈原被逼投江而死,岳飞被关入狱问斩,苏格拉底被赐毒酒,哥白尼被投入火中。而这些,都是因“众人非之”造成的。(事例典型有力)
诚然,许多人在面对行高于人者时第一反应都是“仰之”,但“仰之”注定只是“非之”过程中的一站,最终还是会按照我前面提到的逐渐演进为“非之”。
我的辩论陈词结束,谢谢大家!
二、主持词
主持词写作包括标题、称谓、正文等
【主持词的格式】
________________ (标题)
各位老师,同学们: (称呼)
大家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
好了,今天……结束,谢谢大家! (收束语)
【示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1新高考Ⅱ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
请以“带你走近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带你走进儋州
——客串《中华地名》节目主持词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某某。《中华地名》本期节目是“带你走进儋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能我们无法遍游名山大川,那就随着这期栏目,去领略我们海南儋州的自然风貌,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望儋州的美好未来吧!
儋州,地处海南,气候宜人,碧水蓝天,现在是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儋州,不必说诗乡歌海,不必说椰风海韵,风光旖旎,不必说风清俗美、最美乡愁。主持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一位历史人物,他就是——苏东坡。
幸有苏子,儋州不孤;儋州,安放着苏轼的灵魂;苏轼,也使儋州驰名天下。
历史上,名人故里、故居之争,屡见不鲜,亦如隆中,以至于后人感慨“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但儋州则不然,仅凭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已足见儋州之于苏子的重要:这里,是他精神的一方乐土。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贬谪儋州的苏轼,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沉沦自弃,而是以惊人的旷达,不能居庙堂之高忧其君,那就处江湖之远忧其名。在这里,他崇文兴教,移风易俗,像韩文公开化潮州一样,像林则徐经营伊犁一样,硬是让这蛮荒之地,百业俱兴,使一片山水,从此竟姓了苏!
由此看来,穷而后工,倒是诗家幸事。亦如儋州,既是文豪们炼狱淬火之地,也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福地。地名的背后,不光有历史,有故事,更有千年不易的家国情怀。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如今的海南儋州,不再是昔日的崖州“险恶军州”,瘴疠之乡,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里,虽偏居一隅,却有瞭望天下、拥抱世界的胸襟。
这里是中国的经济特区,是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杨浦大桥,长桥卧波;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古老的儋州,再一次扬帆起航,驶向未来。
这里不远处,有博鳌,有响彻世界的呼吁。有文昌,中国神剑,问天苍穹。
古称“儋耳”,今日儋州,它像一只敏锐地耳朵,谛听时代和世界的滚滚浪潮。
好了,观众朋友们!参与了这期节目,你一定会有感触:地名,不应只是留存在晒照片的朋友圈里,而应植根于历史记忆和时代精神之中。
今天的“带你走进儋州”结束,下期节目再见!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年,冠状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广大听众朋友,宣讲对“众志成城”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今日众志成城,明朝春暖花开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本期节目的主持人,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今日众志成城,明朝春暖花开”。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尽劫难而不倒,靠的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98年大洪水、03年非典、08年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战胜了一个个可怕的敌人。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全国各地遭受病毒肆虐,中国人民再次陷入危机。我们依然需要众志成城,举全国之力共同渡过难关。
如果把“众志成城”这四个字拆开看,可以理解为多人一心共同筑起了城墙。疫情当下,正是无数医护人员,不计生死,同心协力,将病毒阻挡在外,为我们筑起了生命的“防火墙”;正是无数爱心人士,为受灾区捐款捐物,为我们筑起了“保障墙”;正是无数友善之士,为人民配送日常生活用品和食物,为我们筑起了“生活墙”。众志所成之城,绝非孤城,这城是信心的凝聚,是大爱的汇集,是力量的蓄积。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千千万万的同胞们为我们加油鼓励,帮助我们脱离困境。各处人士团结一心,共同面对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何惧之有!
如果把“众志成城”浓缩为两个字,那就是团结。古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只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今有“举国支援大地震”,“众志成城抗肺炎”,团结的力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力量。个人的力量总是势单力薄的,更多的人联手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各地医生共同签下请战书与一线医生并肩作战是团结,管理部门合力监管人民流动是团结,你我积极配合社区,全部隔离在家也是团结。这大大小小团结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才使防疫工作推动得如此迅速有效,才让我们渐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众志成城,搭建起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的“连心桥”。面对疫情,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带着必胜的信心积极战斗。即使当前,确诊病例仍有增加,疫情依然凶险难测,但“众志成城”是我们必胜的武器,只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我们定能取得这场“战疫”的胜利。
亲爱的听众朋友,众人划桨开大船,众志成城勇向前。我相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能等到那春暖花开日,山花烂漫时。
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三、驳论文
驳论文可以分为四个写作步骤:树——辨——驳——结。“树”就是摆出敌论,树靶子;“辨”就是辨析敌论中包含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漏洞;“驳”就是展开议论,驳斥敌论,驳中有立,立中有驳;“结”就是做出结论。
一般议论文是证明某个观点正确。驳论文是关注某个观点是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因此它背后蕴藏的思维模式是质疑思维、逆向思维和理性思维。
从构思思路来讲有两种基本方法:
1.先破后立:先证明对方的观点错在哪里,会有哪些危害。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观点的好处或提出具体做法。
鲁迅《拿来主义》:先“破”“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接着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具体做法;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品质和意义。
2.以矛攻盾:在论证过程中,努力捕捉敌论的漏洞、矛盾,适当加以分析引申,从而引出错误的结论。(归缪法)
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游,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鲁迅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任务一] 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任务二] 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任务三] 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监考未必真,仍需担责任
疫情之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应对病毒向我们发起的一场“考试”。与此同时,高三的我们还要应对一场无人监考的考试。在这时,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监考才能保证考试的真实性,希望父母参与监考。
在我看来,监考未必能保证考试的真实性,让父母监考也未必合适。监考不是保证考试真实性的最佳手段,对考试发自内心的敬意才是真正的答案。且不谈线上考试,在往常的线下考试里,也总会有极个别的同学作弊,冒着被监控捕捉到“作案现场”的风险也在所不惜。从监考的严格性上,线下考试显然比线上考试更加严格。在这样更加严格的环境下,考试的真实性仍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那么线上考试的监考就能保证考试的真实性了吗?
其实,保证考试的真实性还是依靠我们学生出于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用严格遵守考试规范来表达对考试的敬意。让父母监考也并非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
首先,在疫情逐渐好转的情况下,大部分父母已逐渐复工,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自然无法全力支持监考工作。如果强制规定必须让父母在家中监考,那么全国复工复产的情况不会受到影响吗?
再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作为高三学子,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用纸和笔作战的考试,还有在人生路上对道德、自控力的更长远的考试。更多的时候,我们才是自己的监考员,而不是我们的父母。
既然是我们自己的责任,那么作为即将成年或已经成年的社会个体,不应该独立自主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吗?让父母在工作之余还要为我们负起责任,我们和无能的巨婴有何区别?(连续反问,增强论证力度)在此,我想跟高三学子的同伴们,以及所有的学生朋友们说,考试不是只为了得到一个分数和排名,还是我们从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我们对自己的诚信和自觉性的检验。
诚然,考试作弊能够帮助你取得一个更“漂亮”的分数和排名,除此之外呢?你能发现问题并纠正吗?你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吗?你真真正正地通过这场考试了吗?我相信你们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疫情给我们带来的这场特殊的考试,关乎诚信,关乎自觉,关乎人生。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需父母监考来“保证”考试的真实性,而是心怀自己的责任感去面对人生路上的每一场考试。
四、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电视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1、内容简介:概述场景(细节),由观(读)而引出感。
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发表评论:选准角度,展开议论,具体谈感受。
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
观后感的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示例】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2019·全国卷2)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
【范文参考】1——观后感
山高水远,与国偕行
——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有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百周年,忽焉已至。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精神;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一百年前“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怒吼早已淡去,“五四”的精神却一脉相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已铸成一枚勋章,佩戴在所有挺立在时代潮头的青年胸前。“君于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如今正是我们新青年发扬蹈厉之际,何不带吴钩,提椽笔,燃新火,试新茶?
“我们之所以对人类永远充满希望,是因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仍有人挺身而出”诚如斯言。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刑场上的婚礼,从“五卅”风潮到“三一八”喋血,从北伐前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无不体现着青春的热血,燃烧着青春的激情。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时代的接力棒已传到新青年手中。
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少披坚执锐的青年才俊,然而有些青年被物质的潮流裹挟,被浮躁的风气影响,被功利的心态侵蚀,甘愿做麻木不仁的看客、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文凭没文化的“空心人”。面对同龄人“花光父母积蓄打赏主播”“甘做‘巨婴’不能独立”的新闻,我除了叹息却无能为力,毕竟要求每一个人都奋斗拼搏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恰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有很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就算是微弱的萤火,也可以凑成一片星光。
且看23岁的曹原驾驶着石墨烯飞驰在科技潮头,且看北斗年轻的研发团队一次一次勇攀新的高峰,且看北大女生宋玺远赴亚丁湾护航,怀揣万里赴戎机的壮心,且看秦玥飞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后者,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埋下的种子叫青春,洒下的汗水叫理想。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青年之光。
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可能没有这么伟大与崇高,无法“手可摘星辰”,但我们能够养成浩然之志,力戒日暮之气;养成沉稳之志,力戒浮躁之气;养成勤俭之德,力戒奢靡之气。让我们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让我们发光发热;更让我们发出呼喊:山高水远,与国偕行!
【范文参考】2——观后感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
——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有感
看完大会盛况,我心潮澎湃。
一百年前,革命先驱李大钊振臂一呼:“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一百年后,中华民族迎来了我们的黄金时代。
回首过往,从为民族独立的浴血奋战到万众一心的举首奋臂;从为脱贫致富的艰苦奋斗到新中国建设的发愤图强;从革故鼎新的改革开放到新中国发展的砥砺奋进……中国人从未忘记传承从五四而来的精神。如今,面对过载的媒体信息、外国的贸易霸凌,中华儿女依然行稳致远。
然而,大浪来袭,有人扬帆起航,也有人感到迷茫。
有时,个别青年难免会觉得学业、事业压力太大,父母、社会期望太高,于是封闭自己,失去青春最绚丽的活力,失去了青春最饱满的朝气。但是,看看五四运动中的青年们,面对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没有退缩,甚至挺直身躯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而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不前?不如学习杨浩然,十八岁气步枪大魁天下,激情赛场上的沉着冷静被人笑称大叔,其大气身姿实有百年前青年们的风范。
有时,个别青年难免会觉得爱好不被大众认同,生活不被社会接受,于是封闭自己,甘愿被人牵着鼻子走。殊不知“青年者,国之魂也”,我们的价值取向,才代表着中国的未来,正如忧国忧民、积极创新的五四精神,正是青年们掀起反抗和改革巨浪的源泉。不如学习当代的徐娇,她身体力行宣传推广自己喜欢的二次元、汉服风,她用温柔化坚冰,用笑容消除代际的隔阂。其坚毅执着让更多人通过服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美。
竹子一天之内可以长一米多高,因为它的根一直在地下蔓延。正是有了这强大的根系,它才有惊人的成长速度,于是开始笔直向上的旅程。
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古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志豪情,近有“我们这一代,应该成为抗战而牺牲”的豪气干云,今有“祖国的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奉献精神。五四精神深植心中,任凭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辈自当岿然不动,方能决胜千里。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若我们能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哪怕微不足道,也是有价值的。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
【范文参考】3——演讲稿
青年强,则国强
同学们:
今日,吾辈青年学生在此集会。这是一场为了明天的战斗而积蓄力量的集会,也将是中国历史上为争取自由独立而举行的最伟大的集会!
在场诸君想必已经惊闻那个令人感到愤怒与耻辱的消息了。数月前,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了!诸君须知道,中国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但是,这个打着“和平会议”名号的巴黎和会罔顾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仍然存在……
后来,梁启超先生等有识之士冲破层层封锁,将这个令人悲愤的消息 扩散开来。近日,亲年楷模邵飘萍先生在自己创办的《京报》上,第一个报道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正是因为邵先生的这篇文章,吾辈才得以知悉真相。
弱国无外交!
这是血淋淋的事实,吾辈需要直面。但是,诸君亦要知道,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先生曾在巴黎和会上和日方代表激战:“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认孔子是东方的圣人,那么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是东方的圣地。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诚哉此言,吾辈不能失去山东!今日失去吾山东一寸土地,明日列强将环伺中国大好山河。中国土地有限,列强贪得无厌!试看今日之中国,金瓯已缺,国将不国!
请诸位明鉴,吾辈青年誓死捍卫中国尊严。青年强则国强。吾辈青年是中国之中流砥柱,吾辈青年是中国之燎原之火,吾辈青年是中国之煌煌明天。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曾预言。马克思主义的号角已经在欧洲的大地上吹响,吾辈亦当将此用于争取独立自由的火种播撒在中国热土上。
中国向来不缺抗争的力量。只是中国积贫积弱,抗争之路倍显艰难。整个中国都在一间黑屋子中憋闷的透不过气来,所以吾辈即使身处阴暗潮湿的洞穴中,也要冲破这黑暗,让独立自由的光照进来。
中国在召唤吾辈青年学生。吾辈当用我们的知识与智慧,走出教室,走上街头,去有形态,去宣讲,投身于这场为国家存亡而战的洪流中,去为中国拼尽一己之力。
青年强,则中国强!吾辈是中国的最后一道 长城。吾辈奋进,则中国崛起;吾辈图强,则中国必强。
五、书评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
【范文参考】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
——《红楼梦》书评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是鲁迅笔下对宝玉这块“顽石”的评价。偏偏这块顽石却在人间目睹了各类人物和自己如梦一般的悲剧,而这不仅是红楼高处不胜寒的一场梦,更是曹雪芹的一场梦。红楼尽头,不过梦醒时分。
“剪不断,理还乱。”《红楼梦》里的爱恨情仇,真善美,假恶丑,和人物交织在一起,便成了那纷飞复杂的毛线团,永远也不会有头绪。温顺世故的袭人,孤高清绝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通晓人事的宝玉……随着那个封建社会的起起落落在人海里浮沉,经历大观园的繁盛和衰弱,最后,如梦一场,尘埃落定。
这是《红楼梦》里人物的悲剧,是他们的梦醒时分。与他们骨肉相连的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和他们悲欢同在呢?“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曹雪芹,和他《红楼梦》里的人物一样起落,也正是他的起落铸就了他的红楼,无非都是梦一场。他带着对众生陷于那个封建社会而无法自拔的同情,创作了《红楼梦》。而《红楼梦》也替他书写了他的内心,似梦非梦。饱含“一把辛酸泪”的著作,又恐后人无人知,故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曹雪芹自己的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皆空。才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自嘲。
《红楼梦》运用了象征手法,赋予“石头”不同的意义,让它成石又成人,用双线展开一个以石头为中心的意象世界和一个以人间故事为中心的具象世界。以此呈现了一个封建、残酷的社会,揭示了藏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等故事后的荣辱、生死的主题。
这是《红楼梦》的梦醒时分。“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不知是让人把故事看淡点,还是把人看淡点,抑或是作者用此宽慰着自己?
矛盾的感情,真实的人生。何人不是入世沉沦,而又在陷于人事时渴望解脱,渴望救赎,对出世充满了向往?《红楼梦》的尽头真是梦醒时分吗?非也。怕是作者戏说,才能让人生轻轻掠过,不留痛楚。而《红楼梦》又真实可触吗?非也。人生本如戏,最终不过是“一尊还酹江月”罢了,而这镜中花、水中月的浮华人生,走到尽头,又何尝不是一场梦的梦醒时分?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我们啼哭,周围人欢笑,是我们来世的样子;周围人哭泣送别微笑的我们,是我们离世的样子。人生一世不过春秋一季,经历种种悲欢,立于人世外会迎来梦醒时分,落于尘俗中也终有梦醒时分,其中人世悲观尽现。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六、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范文参考】
山水的画卷与人生的感怀
——王维《山居秋暝》细读
这是一首山水诗歌的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属于全景式的描写,交代了时间(晚)、时令(秋)和地点(山),似一幅水墨山水的画卷,营造出清新淡远、恬静舒畅的世外桃源景象。其中,“空”字不仅是对山的实写,也在一定意义上渲染了山的空灵之美,为全诗表现诗人的空旷寂静的心境做好了铺垫。而“新”字用得尤其出色,点出了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的山间气象,同样为诗人表现自己返璞归真的纯净理想进行了铺垫。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由首联的全景转入山中的近景,同样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诗人通过描写如此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表现了自己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由山间自然景色转入人世之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的人们。这幅图画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向往纯朴本真的生活愿望。正因为此,作者在尾联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感情的直接抒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虽然春天已去,芳华不再,但山间的秋色也格外动人,面对如此清新的山水,面对如此朴素单纯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至此,诗人通过对山间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的理想与志趣,抒发了自己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首先,诗歌一如既往地承继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可以说,首联、颔联和尾联,就分别是三幅关于山水田园的精致的画卷,诗人的理想和志趣则寄托在这样的画卷之中。其次,意境的清新淡远,诗人以“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荷花”等意象,营造出清新淡雅远的诗歌意境。第三,陌生化的语言也是本诗的一个亮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采用了倒装的手法,将耳所听,眼所见放在前面,将“喧”和“动”的原因放在后面,不仅造成了阅读的陌生化效果,而且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诗人先是听到竹林里的喧声,看到荷叶的动静,才发现(或许是推测)浣女归、莲舟下的。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魏晋六朝时期,陶谢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感怀,为山水田园诗开宗立派。到唐代,王孟继承陶谢的诗歌传统,山水田园诗派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创作日臻完美,手法也趋于圆熟,尤其是王维的山水诗作,如《鹿柴》、《鸟鸣涧》等,能够通过一种淡远幽深的意境,表现诗人归隐林下的志趣,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韵外有致,在看似简略的描写中隐含无限丰富的意蕴,在我看来,这首《山居秋暝》正是如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