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议论文写作技巧·二元关系
“关系型”作文,即在材料中提出二元或三元关系问题,要求考生辩证、立体地分析多元关系,以此考查考生面对“关系型”作文所体现的理性、思辨性思维。
无论是2021年的“强与弱”“可为与有为”“理想与行动”,2022年的“本手、妙手与俗手”“移用、化用与独创”等,还是今年天津卷的“被定义与自定义”都鲜明地突显了这一考向。
二元关系,存在着先后、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目的、主次、转化等种种联系,面对关系型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想想这些可能的关系。
【构思】
①一分为二,辩证分析;②二八比例,重点突出。
【二元关系】
当A与B形成二元对立,呈现一种辩证关系时,我们大概可以有以下思考:
第一类:要A,不要B,反之亦然。
相对关系:立意方向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因此,不建议只谈论其中一个点。(×)
第二类:要A,也要B,反之亦然。
并列关系:A和B一样重要。
本论安排:第一个层次阐述A,第二个层次阐述B,第三个层次结合A和B一起来说。(√)
第三类:要A,更要B,反之亦然。
递进关系:A占2分,B占8分,反之亦然。
本论安排:第一个层次阐述A,第二和第三个阐述B,两者之间用一个过渡段去强调B更重要。 (√)
第四类:辩证(一分为二)看A,之后过渡到论述B,文章的重心在B,反之亦然。
辩证关系:A存在的意义在于辩证分析后去论证B的重要性,找出A与B的统一关系很重要。(√)
一、A与B并列关系
(一)模型一:A + B + AB
即作文主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阐述A,第二个层次阐述B,第三个层次结合A和B一起来说。
【示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4年·天津卷)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范文】
不惧外在“被定义”,更要内修“自定义”
①缤纷世界,“被定义”无处不在。外界的标签、评价和期望如同无形的枷锁,时常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然而我们不应被这些外在的定义所限制,而应通过内在的“自定义”,锤炼出独特的自我,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②“被定义”要辨,辨是非,明态度。(A)
③“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就是“被定义”。如果不辨是非,一味接受,就容易失去自我;若一味地反驳否认,又失于怙恶不悛。最好的方法是,面对“被定义”,细分辨。有些“被定义”是种认可。如李白被定义为“诗仙”,钟扬被定义为“种子专家”,都是基于他们的成就而给予的认可。面对这样的“被定义”,我们应该感谢关注与认可,并且继续勤耕耘,多奋进。有些“被定义”则饱含质疑,几乎每一代人都曾被定义为“垮掉的一代”,但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新声,所以,认真看待“被定义”,不轻易被外在声音影响,是每个人要经历的“成长之困”。
④“自定义”要敢,敢选择,勇创新。(B)
⑤“狂风吹得起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这是不肯被定义的人生。不肯“被定义”,源自敢于“自定义”。“自定义”的人生,是不畏世俗眼光,勇于展现真实自我的人生。王羲之不承袭官宦世家之路,却以书法独步天下,这是他的“自定义”;苏东坡能与玉皇大帝共饮,也能与乞丐为朋,这是他的“自定义”。这些“自定义”的人生,无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通过“自定义”,我们可以打破固有的定义和认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自定义”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⑥“被定义”与“自定义”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被定义”既需要“自定义”的打破,也需要“自定义”证明。(A+B)
⑦为了摘掉“被定义”的“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帽子,中国用七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很多国家几百年的风雨历程,脱贫摘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如今,为了证明“自定义”的“中国式”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发出中国声音,给出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一步步以“自定义”的信心和表现,改变着“被定义”的内容。
⑧“被定义”如风,来自于外,不可控,不可避;“自定义”如根,深藏于内,可生长,可壮大。狂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真正的力量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内心的根,实现自我定义。
【分析】
主体三个层次,层次清晰。第一层写“被定义”,第二层写“自定义”,最后辩证分析。
【示例】2
以“快与慢”与主题的作文,这样写:
快与慢,是一种智慧
生命是一次攀登,你可以健步如飞登上最高的山峰,也可以徐徐前行欣赏沿途的风景;生命是一场盛宴,你可以狼吞虎咽享受更多的美食,也可以细嚼慢咽尝尽其中的甘苦。是的,生命是一次抉择,何时快,何时慢,由你自己决定,这也是一种智慧。(总论AB的关系)
快,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时代的步伐。 (分层次,着重论证A)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在快节奏的今天,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生活节奏。我们追求快,追求速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对此无奈,却也乐在其中。看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激励了多少昂扬的斗志;看高潮迭起的奥运赛场,博尔特、菲利普斯一次次用速度征服对手,征服世人,书写历史;看硝烟弥漫的战场,希特勒以他独创的闪电战术,在短短几个月内横扫欧洲,用速度大败对手,改写历史。快,是一种进步,是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我们紧跟其后,一步步感受快的气息与魅力。
慢,是一份豁达,它代表着生活的滋味。 (分层次,着重论证B)
走过千山万水,慢早已沉淀为一份淡然,成就一份豁达。细嚼慢咽,精雕细琢,用慢创造的往往是永恒的经典。司马迁著《史记》耗时十三载,李时珍一本《本草纲目》用了二十年的光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经历了十九年,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精品,是用漫长的时间炼出来的。慢中的豁达与智慧,早已渗透在点滴之中。慢慢地享受,慢慢地酝酿,收获一份从容的生命姿态。
快是一种步伐,慢是一种滋味,快与慢的融合则是一种智慧。(综合论证AB的关系)
杨贵妃是聪明的,她将快与慢结合成舞蹈的精髓,或胡笳长笛急舒袖,或缓歌慢舞凝丝竹。她若是终日水袖轻舒,或是整天狂歌伴舞,又如何赢得君王笑,如何引得荔枝翻尘来?
浔阳江畔歌影犹存,清淡的月色让人忆起那婷婷袅袅的琵琶女。一会儿“嘈嘈切切错杂弹”,一会儿“幽咽泉流冰下难”,一会儿“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会儿“银瓶乍破水浆迸”,在快与慢的节奏变化中,“弦弦掩抑声声思”。
将快与慢结合,用雷厉风行的速度认真做事,像小泉缓缓流淌来品味人生。你会发现,浮云总有疾风助力才能舒卷,愤怒总有轻抚劝慰才能安静,人生只有快与慢适度结合才能欣赏到海岸线上那抹朝霞。(总结全文,强化AB的关系)
写作模式:
第一步:总论AB的关系;
第二步:分层次,着重论证A;
第三步:分层次,着重论证B;
第四步:综合论证AB的关系;
第五步:总结全文,强化AB的关系。
(二)模型一:AB + AB + AB
即主体两个层次,与模型一先分后合的写法不同,它的每一层都是合,即两个方向同时进行,这个模式难度比较大。
【示例】1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写作。(2013年·湖南卷)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范文参考】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鸿鹄一心展翅腾飞,在脑海深处猛虎的咆哮怒吼之下风雨兼程,直击山之巅、海之角;父子桌前相守,一时蔷薇香溢,宁静安然,生活于细碎之处尽现美丽清新。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两者兼二为一,何乐而不为?(A+B)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
追求但不苛求,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A+B)
雨果曾言:让内心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而林徽因却叹道: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不因为一心追梦而忘却了眼下幸福的珍贵,又不因适意的享受而拒绝让自己经受磨砺,巨龙与心篱同样寄居在心中,彼此安然无恙,共同挑起我们真正向往的生活。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绝非矛盾,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何非要拆散彼此,而不坦然接纳呢!
享受生活之美,乐在砺炼之痛,猛虎与蔷薇,交相融合。(A+B)
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一生风华绝代,誉响全球,然而她临死前却自责与悔恨于对子女的疏忽。陆游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时刻吟唱“此身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却痛苦萦心,无法自释;孟夫子虽能“红颜弃轩冕,白首入松云”,却也叹恨于一生碌碌无为,遗憾终老。此乃为何?他们无法做到像苏子般收放自如,不是猛虎的啸叫占满了耳际而不闻花香,即是沉溺于蔷薇的爱抚而难以自拔。我们需时刻在心中摆放天平,保持最真实幸福的自我,即使猛虎因伤痕累累痛苦匍匐也能愈之以花香,即使蔷薇迷醉麻木本心也能怒号以警醒。
猛虎与蔷薇,平衡心灵,度量幸福,此生若此,心甘情愿。(A+B)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无论是搏击长空的巨鸟还是乐在平静的父子,都一样幸福美好,真实可贵。
我愿乐享有两者,充实真正的生活。
【分析】
作者简述两则材料,巧妙地嵌入“猛虎”与“蔷薇”的意象,道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作者围绕这一观点,层层递进,加以论述:“猛虎”“蔷薇”并存,为第一层;“猛虎”“蔷薇”交融,为第二层。最后,作者再次回扣材料,与前文形成呼应,重申观点,结构严谨自然。
涉及对立的文章找出二者的统一与融合,容易提升整篇文章的格调,但写好的难度较大。
写作模式:
第一步:总论AB的关系;
第二步:论述AB的第一层关系;
第三步:论述AB的第二层关系;
第四步:总结全文,强化AB的关系。
【示例】2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10年·北京卷)
【范文参考】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悉数心中一个个美丽的梦想。然而梦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执着追求。(A+B)
仰望星空,贝聿铭坚定了建筑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的建筑者,用自己的设计让世界更美丽是他星空下的愿景。贝聿铭翻阅大量建筑学书籍,涉猎古今中外的美学、文艺学和各国民俗学,了解世界建筑大师的作品。向着梦想,他脚踏实地地步步前进。巴黎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美国壮丽雄奇的肯尼迪图书馆,北京古色古香的香山饭店,贝聿铭以中国人的智慧与胆识,用建筑这凝固的音乐,装点着地球这人类的家园,实现了星空下的梦想。(A+B)
仰望星空,邰丽华坚定了舞蹈的梦想。她是一位真正的舞者,用自己的表演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与人性之美是她星空下的愿景。一个聋哑女孩,学习舞蹈的艰辛非常人可以想象。灵魂深处对艺术的向往支持着她在一次次跌倒后,又勇敢地爬起来,一遍遍重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拍。向着梦想,她脚踏实地地步步前进。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为世人所感动。邰丽华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纯洁,她用舞蹈这看得见的音乐,诠释生命的价值,实现了星空下的梦想。(A+B)
仰望星空,袁隆平坚定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用自己的创造让世界更和谐美好是他星空下的愿景。头顶烈日,袁隆平走进莽莽的水稻绿海,专注于田畴,细细寻找杂交的良种。向着梦想,他脚踏实地地步步前进。2004年超级杂交稻的重大突破,意味每年又可多养活数千万人。如今“当代神农氏”袁隆平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星空下的梦想。(A+B)
仰望星空,刘翔坚定了田径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的竞技者,用自己的拼搏让世界领略华人的风采是他星空下的愿景。训练场上,刘翔挥汗如雨,几千次仰卧起坐,跨过无数个栏,日出日落定格着他执着的身影。向着梦想,他脚踏实地地步步前进。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平由欧美选手垄断11年之久的百米跨栏世界纪录,世人惊呼“中国飞人”。他以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为黄种人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实现了星空下的梦想。(A+B)
仰望星空,我们的梦想如夜空中熠熠闪辉的明星。梦想纵然美丽,但实现梦想需要脚踏实地,为理想不懈奋斗,执着追求。(A+B)
分析:
材料没有点明二者联系,所以构思上可以灵活处理:①并列关系:要仰望星空;要脚踏实地;两者要结合。②递进关系:要仰望星空,以“只仰望星空容易停滞不前”引出脚踏实地,之后重点论述脚踏实地。这篇文章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置于并列关系中论述。
(三)模型三:A—B + B—A
即主体两个层次,第一层以A为主,最后一两句话点一下B;第二层以B为主,最后一两句话点一下A。
【示例】
根据以下材料,完成写作。(2015年·上海市)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范文参考】
刚柔并济 造就和谐自我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遮掩性格的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A—B)
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B—A)
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分析】
本文主体第一层写“坚硬”的作用,又对“坚硬”的概念作了区分,但最后一句点到“柔软”;第二层写“柔软”的作用,又对“柔软”的概念作了区分,但最后一句点到了“坚硬”。最后结尾总结归纳。说理深刻透彻。
写作模式:
第一步:总论AB的关系;
第二步:分层次,着重论证A;
第三步:分层次,着重论证B;
第四步:总结全文,强化AB的关系。
(四)模型四:B—A + A—B + AB
即作文主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A为重点,论述AB的第一层关系,第二个层次以B为重点,论述AB的第二层关系,第三个层次综合论证AB的关系。
【示例】1
以“快与慢”与主题的作文,这样写:
《快慢结合,相得益彰》
我喜欢《高山流水》的一曲觅知音的悠远绵长,我欣赏《十面埋伏》的十指响战鼓的急促低昂,我更赞叹《春江花月夜》的时紧时缓,涨落相间,快与慢的节奏在曲中完美结合,用灵动娴熟的手奏出美丽的绝响。(总论关键词AB的关系)
在慢的蛰伏中,抓住快的机遇。 (以A为重点,论述AB的第一层关系)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先在孤独中孕育,又在最好的时机中解放出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创业中,不忘时时分析市场趋向,了解客户心理,在适当的时间推出创新,站在了创客最顶端。就像是长跑运动中的“先慢后快”,在匀速跑中保存体力,在临近终点时奋力冲刺;就像蝉在土中潜伏十年,只为在地面上的八十天里,在炎热的夏季,唱出生命的欢歌。漫长的蛰伏,就是为了不让机遇擦身而过,就是为了唱出自己的歌。
在快的焦灼中,用慢来过渡。 (以B为重点,论述AB的第二层关系)
太快的节奏会让人感到疲惫与劳累,这时候适度的慢下来,是一种智慧。英国作家王尔德说:“如今是这样的时代,看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思想。”欣赏是一个慢的过程,思想是一个静的产物。演员张一山童星出道,一部《家有儿女》,让他家喻户晓,名噪一时;但若是没有多年的空窗期给予他更好的锻炼演技的时间,又怎会有再次将他推向热潮的《余罪》上映?慢的过渡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为了更好的打磨美好的梦想。人生不能一味追求速成,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间万事都有其平衡之道,“慢慢来”是对治速成之弊的重要法宝,况且慢不一定代表低效。
快与慢的结合造就成功。 (综合论证AB的关系)
快落实与慢功力,合到一起就能造就出色的时间效益。珍惜时间奋发作为,有助于尽可能多地收获效益;靠不疾不徐科学规划奠基高质量发展,也可以赢得时间效益。从管理学上看,提高效益的秘诀,在于“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慢功力,解决什么是“正确的事”;快落实,解决怎样“正确地做”。让快与慢相得益彰、各安其位,无论干什么工作,我们都会无往而不胜。
慢节奏的音乐曲调缓和优美,让人听了心情舒畅,心绪宁静;快节奏的音乐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快与慢看似对立,但在我看来,快慢结合,相得益彰。(总结全文,强化AB的关系)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不以强喜,不以弱悲
强者一定为强,弱者一定为弱,似乎理应如此。然而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由此可见,强弱之分并非一成不变。这之于宇宙万物均有深刻启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生而为强者,理应不以强喜,自强不息,不滥用其强。
有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强者既已为强,有又何必要自强呢?毛主席曾道: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而至弱。由此观之,自强是必要的,尤其是强者。生而为强者,更容易被自身迷惑,从而孤芳自赏,自高自大,滥用其强,终至失其所强。纵观历史,我们皆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何其强大,然最终也不过十余载就灭亡,这是为何?生而为强,不自强反而滥用其强,贪图享乐,奢侈骄纵,又如何能长久?是以强者不以强喜,方可至强。
生而为弱者,理应不以弱悲,奋发图强,不自甘懦弱。
习总书记有言:“立鸿强志,做奋斗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即使生而为弱,又有何妨?毛生席也曾道: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弱者不甘其弱,心怀大志,志在变强,终有一日也能登上至强之顶。因此,弱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甘懦弱,情愿永在井底仰望星空,而不愿跳出井口看一看浩瀚星河,终是日渐消沉,自我放弃。顾城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弱者不以弱悲,发奋图强,方可至强。
至强至弱,非一成不变;至弱至强,恰在于自身。
“历史长河奔腾,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回望中国历史数百载,又何尝不是由强至弱而又至强?大唐盛世,何其繁荣?外国使节络绎不绝,贸易来往数不胜数,丝绸之路沟通东西,封建王朝领先世界数百年。而后无论多么强盛,中国曾论为奴隶的历史也永远不会改变。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在我们心间,提醒着我们不可再为弱者。纵使中国沉沦百年,不甘的弱者大有人在,从嘉兴南湖驶来的一艘红船,引领着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向至强。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则月换新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在咫尺,中华民族必将屹立于东方不倒。生而为强者,滥用其强,于是有了昨日的中国;生而为弱者,不甘其弱,于是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不以强喜,不以弱悲,天之诱我以至于强,亦可知也,亦可为也。
写作模式:
第一步:总论AB的关系;
第二步:以A为重点,论述AB的第一层关系;
第三步:以B为重点,论述AB的第二层关系;
第四步:综合论证AB的关系;
第五步:总结全文,强化AB的关系。
(五)模型四:A + B + AB(对比)
即作文主体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阐释A,第二个层次阐释B,第三、四层次从正方对照中综合论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雕塑家吴为山:什么是雕塑?雕的过程是一个减的过程,是做减法,从外向里慢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塑的过程就是加法,不断从里面向外面加,是一种加法,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所以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参考文章】
加减人生,智慧前行
人生在世,追求的就是一种平衡的境界。既要有提升个人的修为,丰富人生阅历的加法;又要懂得抛弃虚妄的忧烦的减法,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加法,是拼搏努力,不断探索世界,提升个人境界的过程。古有十年寒窗终金榜题名,今有刻苦学习成国家栋梁。启迪我们要趁年轻努力学习,为社会与国家做贡献。天才达芬奇在绘画、文学和科学方面都有广泛涉猎,才成就文艺复兴的辉煌局面,就明我们应不断添加知识,提升智慧,追求卓越。中国诗词大赛冠军武亦姝闲暇时爱读科幻文学,奥斯卡影后那塔莉波特在影视行业荣誉的光环下,仍选择用几年时间攻读哈佛大学的金融系,这此都启迪我们就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要不断添新知识,学新技能,去实现超载自我、突破自我,这就是做人生的加法。(加是什么)
人生的减法,则是学会摆脱不必要的牵绊,明辨人生的关键核心。庄子的逍遥游说无所待才能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表明追求自由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五柳先生写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洒脱自然,体现了尘世的功名利禄在自己的追求面前,便显得无关紧要。而当今很流行的“断舍离”的生活观念不仅是告诉人们舍弃一些生活中不必要的物品,更是启示着我们要懂得舍弃,有舍才有得。做好加减法,放弃与自己追求无关的杂念和贪欲,才能为加法让路,达到自己追求的人生境界。减法是一种舍弃的人生智慧。(减是什么)
平衡不好人生的加减,往往会被现实所累,或是对人生丧失追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聪明过人,曾也是贾府上下一把手。最后却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见,在该“舍”却只想着“得”,即使手段高明,却终会走火入魔,一无所获。现在的“佛系青年”,表面上借佛教之语,实则行颓丧、自暴自弃的生活态度。在该“加”之时却行“减”,只能是碌碌无为,自甘坠落。
能将加法和减法巧妙调和的,往往会活出独特的自我。年轻时饱读诗书,意气风发的苏子,在被贬偏僻之地时,也能活得逍遥,活得充实,活得有意思有意义。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时所写下《醉翁亭记》,虽有一份“颓然乎其间”谪居伤感,但他能做好人生的加减,减去官场虚名的牵绊,从山水中拾得一份安适自得的人生之乐。人生就在这适宜的加加减减中,寻得人生的平衡,活出人生的精彩。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加减为伴,智慧前行。
【分析】
第一层,从“加法”的角度论述;第二层,从“减法”的角度论述;第三层,反面论证平衡加减的重要性;第四层,从正面论证调和加减的意义。这篇文章,在第三层作了一个变化,加入了反面论证的内容。
二、A与B递进关系
模型一:A + B + B + (AB)
这个模型内容以B为主。作文主体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阐述A(篇幅略小),第二个层次阐述B,第三个层次阐释B,第四个层次阐释在AB分析中强化B。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实用诚可贵,审美价更高
对于古人类为何保存火种的问题,古人类学家认为此举是为物质需求,这是从实用角度来说的。而数学家托姆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复: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无疑,托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考量。
诚然,作为一般生物而言,物质的实用价值十分宝贵,但对于人类而言,仅有实用是不够的,人应该还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因此,我认为,实用诚可贵,审美价更高。
物质的一大基本属性便是实用。人生在世,离不开物质,正是物质的诸多实用价值才得以维系人的生存,就这一方面来说,物质的实用性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实用物质,何谈生存?何谈发展?物质是一切可能性的起点,是我们生存的必备条件。 (A)
但仅此就足够了吗?我们生而为人,如果仅仅是为生存,那与世上其它生物何异?我们应该还肩负其他使命,譬如我们首先应该习得生活之道,一种高于物质生存的存在形式,我们应为满足精神上、审美上等高层次的需求而存在,而奋斗,这使得我们作为生物却具有了与其它物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创造。我们因求美而独特,因求美而智慧。历史上多次为求美为求乐而产生的矛盾,而引发的思想运动使人类思想更活跃、更智慧。实用诚然可贵,求美价更高,因为它使人类成为独特的存在,使大类不断进步,成为精神上的巨人。(B)
求美思想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提高审美、思考能力自然也是我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方式。至于如何提高相关能力,我认为,懂得发现美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步。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而比起创造美,发现美对人而言便显得格外重要。夜空中的火光便是一种美,潮涨潮落、侯鸟群飞也是一种灵动的美,甚至于灾难前的互相帮助,困境中的相互扶持,更是一种可贵是人性之美。懂得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种种人情、人性、人格之美,才能更为深入地领略生活之道并借此创造更多的生活之美,人的精神境界才能更臻完善。(B)
除了发现美以外,同样重要的是要学会抵御物质功利性所带来的诱惑。倘若深陷入功利之中,只是一味追求所谓物质财富,发现美的双眸极有可能因此而合上,更有可能在放纵物质欲望之路上越走越远。这样的生存方式并非是在求美,而是在践踏美。在求美的道路上,物质财富的增长是附带的结果,绝不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标。不被功利遮望眼,才能追求真善美,想要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就必须尽可能地避免陷入功利的泥谭。 (A—B)
实用诚可贵,审美价更高。生而为人,懂得在浮世中尽享美、创造美,其灵魂也终将是剔透而美丽的。
【分析】
材料先论述物质(实用)的重要性,之后引出精神(审美)的重要性,点明二者之间的递进关系。本文第一个层次阐述“实用”,第二和第三个阐述“审美”。
写作模式:
第一步:总论AB,比较中亮明观点:选择B;
第二步:简略论证A;
第三步:着重论证B;
第四步:着重论证B;
第五步:联系A,着重论证B。
第六步: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