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3 修辞(比喻和比拟)、朗读(考点清单)-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03 修辞(比喻和比拟)、朗读(考点清单)-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专题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15:0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03 修辞(比喻和比拟)、朗读
比 喻
一、比喻的概念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读到这样的句子,你一定会想:写得太生动了,给人的印象真鲜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
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 (作比喻的事物) 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组成。
二、比喻的分类
1.第一种:像上面这类比喻,本体“春天”(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小姑娘”(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
2.第二种: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例如: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流沙河《理想》)
(2)在此刻,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月的哀思》)
3.第三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是借喻。例如:
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4.还有一种比喻,有多个喻体,这样的比喻是博喻。例如: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春》)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两者缺一不可。
四、如何判断非比喻句
注意,有几种含有“像”字的句子并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如: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江水的浩大。
2.表示举例。如:“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将方志敏作为例子,意在说明凡是当官的一定有钱。
3.表示猜测。如: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表示感谢。句中的“像”字前后不涉及两种事物,只表示猜测。
4.表示联想。如:小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在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这句话中用“像”字引出“小主人”产生的联想。
5.表示说明。如: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这句话中用“像”字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如何判断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
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法”。
一看有没有“本体”,
二看有没有“比喻词”,
三看有没有“喻体”。
“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
五、精彩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精彩比喻的要求:
(1)本体和喻体要“形似”,异中有同,突出景物的特点,给人奇妙而美好的感受,留给读者鲜明的印象。
(2)本体和喻体要“神似”,二者在情感上的要协调一致,突显写作意图,以情动人,有强烈的感染力。
(3)喻体生动形象,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丰富比喻句的内涵,拓展文章的意境。
(4)精彩比喻往往和其他修辞方法配合使用,注重上下文的衔接,融入课文的语境。
2.精彩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例:1.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例2.找出《春》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从“精彩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
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而且还让读者体会到母亲的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吹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春风不仅温暖、轻柔,而且还有一种默默的爱。
3.归纳
表达效果:使用比喻句能使所表达的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引人联想,丰富情感内涵。
六、创作“精彩比喻句”的方法
例句: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刘湛秋《雨的四季》
小草是在泥土里生长的,蚯蚓也经常在泥土中扭来扭去地活动,小草从土地里冒出来,就好像蚯蚓从泥土里扭出来一样。作者看到了小草和蚯蚓之间的共同点,从小草联想到蚯蚓,精妙的比喻就诞生了!
七、从比喻的角度赏析句子
1.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2.解答思路:
(1)判断修辞手法。结合上表中的判断依据加以判断。另外,要注意概括全面。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除了比喻外,还有排比。
(2)分析描写对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体现了小草在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特点。
(3)体会人物情感。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一句,作者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如果同时还运用了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要注意句式表达上的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一组排比句,句式简短、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3.答题模式:
方法+内容+情感。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等)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比 拟
一、比拟及分类
在一些作品中,小鸟会说话,鱼儿会跳舞,小溪也能唱起欢乐的歌……这曾经激发起我们多少美妙的幻想。这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就是比拟的一种,我们称之为拟人。还有一种比拟,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我们称之为拟物。例如: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3)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句(1)中“小山”会低声说话,用的是拟人。句(2)把宏儿写成小鸟儿,能“飞”,句(3)把“公理”写成商品,值“钱”,用的是拟物。
归纳:比拟就是通过联想,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二、构成比拟的几种方式
1.用动词比拟
把适用于人或其他物的动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事物,使具有前者的动作、行为。
例如:电视机如何“避暑”。
这个句子是说夏季如何保护好电视机,避免损坏。“避暑”,动词。
2.用形容词比拟
把适用于人或其他物的形容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事物,使具有前者的特征、情状。
例如:风一吹,朵朵白云从我身边飘浮过去,眼前的景物渐渐都躲到夜色里去……山头上忽然漫起了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
把“云雾”当做人来写。“悄悄”,副词。
3.用名词比拟
把适用于人或其他事物的名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事物,使具有前者的特性、状况。
例如:高尔夫球一向被人认为是地道的外国玩意儿,但一位中国人在一篇论文中却提出确凿的证据,证明高尔夫球的“祖籍”在中国。
把“高尔夫球”当做了人。“祖籍”,名词。
4.让“物”直接作为“人”说话。这突出地表现在拟人化手法的作品中。例如谌容《大公鸡悲喜剧》。下面是开头的一段:
太不自由了!有这么养鸡的吗?一年到头关着,不许出去遛遛,还大队鸡场呢,会养鸡吗?
三、比拟的修辞效果
恰当运用比拟,不仅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妙用比拟可以把喜爱的事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可以把憎恨的事物表现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四、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朗 读
一、朗读的语气和语调
1.朗读的基调
感情基调,就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是全篇感情的统一。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无论节奏怎么变化,都应该以“感情基调”为底色。也就是说,朗读作品必须有宏观的把握,并对其整体态度、情感进行准确处理。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但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
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
2.朗读的语气
语气,又叫语调,它是能够表达说话人思想感情的语句的声音形式,也就是说话的调子、味道。语气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它不仅赋予语句以抑扬顿挫的特点,而且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调动听者的情绪,造成某种意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情感语气、人物语气、形式语气。
常见的朗读语气
喜悦——气满声高。《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
赞美——气平声柔。《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陶醉——气舒声平。《瀑布》中描写瀑布声、色、形的语句,如诗如画,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
悲伤——气缓声沉。《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
焦急——短声促。《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愤恨——气足声硬。《圆明园的毁灭》中写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灭圆明园的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发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狠毒——气粗声重。《"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3.朗读的语调
语调,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我们可以先学会用↗↘→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和延长。这里,我们重点考虑语调变化。
一般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用文字描述“语气”。
二、朗读的节奏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是语气语速的变化。朗读的节奏表现在“有张有弛,张驰相间;有疏有密,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和谐流畅。”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
例如《春》的朗读节奏:
第1段,先用舒缓的语气语速,读出“盼望”的感情;接下来几段,按照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顺序,逐渐读出春天由万物苏醒、草木初萌到春意渐浓的过程,朗读的语气语速可以越来越欢快,越来越热烈;但“春雨图”要读得轻柔静谧,以区别于上一段“春风图”的活泼热闹,造成全文节奏的变化;“迎春图”又把情绪带到高潮,读出人们走出户外、兴致勃勃大展身手,语气语速要有舒展感、力量感;结尾三个比喻句,要读出三个层次,读出新生、美丽、健壮的不同语气,而且要读得缓慢一些,读出全文的结束感。
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节奏。
1.要知道不同的节奏决定于不同的因素。
(1)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2)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谈话方式。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4)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5)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2.要注意节奏意味着速度的变化。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至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的语速节奏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3.要注意读得快时,要特别留意吐字的清晰。
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留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塌塌,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三、朗读的重音
1.什么是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音节或词语。朗读中的重音如果表达准确、恰当,语意就会鲜明,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就会增强,感情的起伏就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2.怎样确定重音
确定重音可根据朗读作品的中心、表情达意的需要来选定。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通常只有一个主要的重音。重音越少越明确。重音一般分为感情重音、语法重音、强调重音。
(1)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例如: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无论……都”这个连词重读,表明这种喜欢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更是”强调夏天的雨别有一番风情。)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从三方面,表现了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般短句中,谓语读得重一些。)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应重读。)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定语比中心词要稍重些。)
(3)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朗读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例如: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都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不要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不会)
四、停连
1.什么是停连
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连续。语音上的间歇叫停顿;不中断的地方叫连接。
[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2.什么地方需要停连
停连有时是朗读者为调节气息的需要,有时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有时是朗读者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有时为了满足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也是需要停连的。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设计理由: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设计理由:“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
(3)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设计理由:“镶”“露”“穿”“斜射”等动词重读,增添了动感,透露出薄雪和小山的灵气;“白色”“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渲染出一个暖色调的冬天,重读这些词语,将语词间透露出的作者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花衣”“肌肤”是作者巧妙的联想,表达了对济南发自内心的热爱,重读这些词,要带有欣赏和喜爱的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之上的。
3.停连的一般规律
(1)必须根据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句安排停连,并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
(2)必须从“读”和“听”双方的需要考虑停连,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
(3)停连必须同重音、语气、节奏一起共同完成朗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