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八大常见考点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一)标题的含义
1.常考题型
(1)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的内涵。
(2)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以“××”为题。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含义的理解。
(4)作者为何不用“××”作为标题?
2.答题模板
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
或:××(题目)指……(释义:可以是表层意义,也可以是深层意义),点明(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境、主要内容、主旨)。
(二)标题的作用(或妙用)
1.常考题型
(1)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为题有哪些作用?
(3)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4)文章以“××”为题,好在哪里?
(5)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以“××”为标题的妙处。
2.答题模板
根据不同的问法,从下面几个方面选择作答。
(1)内容: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结构:贯穿全文线索。
(3)主旨: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4)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示例:
(1)××(题目)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题目)富有诗意(新颖),为全文营造了……的氛围+效果(常用词: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拟(改)写标题
1.常考题型
(1)请为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请为选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3)本文取题为“×××”。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说你的理由。
(4)文章为什么以“×××”为题,而不以“×××”为题?请说说你的理解。
(5)文章标题能否换成“×××”?(或文章原标题是“×××”,现在改为“×××”,你认为哪一个标题好?)为什么?
(6)有人认为标题改为“××”更合适,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分别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
2.答题模板与技巧
(1)解答分析文章取题原因类试题,既要结合标题的特点(含义及作用),又要联系文章主要内容、情感主旨等。答题时,重在将题目与文章对接,从内容、结构、情感抒发、主旨表达、表达效果等方面答出标题的独特之处。
(2)解答标题选择类试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①表态(如选择标题“××××”)。
②从含义和作用等方面分析所选择标题好在哪里。
(3)解答标题替换类试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①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好”或“不好”,“能”或“不能”。(如果是作者改的,通常是“好”或“能替换”,如果是命题人改的,通常是“不好”或“不能替换”。)
②分析语言特点及风格。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③联系文章中心。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到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富有哲理的句子等,看标题与中心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
④比较置换点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中心联系的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的合理与否上回答。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拟写标题的角度。
主要人(事)物 主要人物及人物显著特点 《老王》《紫藤萝瀑布》
主要事件 提炼文章叙事内容拟写标题 《散步》
文章线索 文章主要事物线索 《背影》《台阶》《一棵小桃树》
文章主旨 作者情感、哲思感悟 《白杨礼赞》《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概括内容
1.常考题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概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段所写的事件。
(3)围绕某人/物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5)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示例将情节补充完整。
(6)阅读全文,概括××的(性格)特征。
2.答题模板
(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有时可省略);
(2)人物+事件(多个事件主语要一致);
(3)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
(4)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的形象,暗示了……抒发了(呼吁)……
三、词语
(一)理解词语含义
1.常考题型
(1)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谈谈第×段“……”这句话中,两个“××”的不同含义。
(4)结合上下文,体会下面各句中“××”的含义。
(5)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6)“××”词在句中(文中)指代什么
2.答题模板
(1)“××”一词原指……(词语本义),这里指……(语境义或修辞义),在文中起到了……作用(表达了……的感情)。(关键词含义=字面义+语境义+对中心、主题的作用)
(2)该词本指……(本义),在这里指……(语境义),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事物……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
(3)指代题:
①指示代词:在上下文中找,一般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由近及远地找。“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②非指示代词: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到关键词句,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二)重要词语的作用(或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常考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3)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2.答题模板
方法(选准赏析角度)+作用(表达效果+情感)
(1)从描写角度赏析
这句话是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等动词,描写出了××人的……,表现了……的品质(心理、性格),表达了……的情感。
(2)从词性角度赏析
A.动词:“××”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地表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
B.形容词:“××”这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有……的作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
C.叠词:“××”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
D.副词:“××”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物体)的……特征。
(3)从修辞角度赏析
“××”词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对象)……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 (思想情感)。
(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词运用××(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
(5)从词义的角度赏析
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分析无法从词性、修辞、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的词语。
分析词语本义+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即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写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此外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等角度赏析。
(三)词语的选用、替换或删除
1.常考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或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替换为“××”可以吗?为什么?
(3)如果把“××”换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句子中 “加点词语能否互换 为什么 ”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2.答题模板
(1)替换题:
不能替换,因为原词的意思是……,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表达(反映、突出)了……,如果换成“××”,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用原词更生动、形象等。
(2)删除题:
(一般是)不能删除,因为该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更生动形象地人物(事物)……的感情(特点);该词强调了上文……内容,与上(下)文是……关系;删去后……(不好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删去。
四、句子赏析
(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常考题型
(1)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划线句子。
(2)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3)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答题模板
(1)比喻、拟人、夸张(描绘类)
形象生动的写出……的……特征,抒发作者… …情感。
(2)排比、对偶、对比(结构类)
结构整齐,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3)反问、反语、设问、反复(语气类)
加强语气、语势,抒发作者……情感, 激发读者的……感情。
也可以用下面的模板: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修辞格作用)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表现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从描写角度赏析
1.常考题型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五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内容。(3)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5)揭示出了文章什么主旨。
2.答题模板
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点明了(写出了/抒发了/交代了)……。
(三)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1.常考题型
(1)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答题模板
通过运用“××”等词语,准确传神地写出事或人……心理或心情,表现人物……品质或感情。
(四)从句子的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1.常考题型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答题模板
①议论句:揭示……的道理,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②抒情句:抒发(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③描写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心情、感情等)。
(五)从句子语气(句式)的角度赏析
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④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
2.答题模板
这是一个……句,……(内容+表达效果),表达了……
(六)任选角度赏析(或不限制角度赏析)
1.常考题型
(1)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
(2)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答题模板
根据所给句子选定恰当的赏析角度,按照对应的答题模板作答。
赏析句子的一般答题格式:
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描写角度、词语……),写出了(内容、特点等),表达了(作用、效果、情感等)。
五、段落的作用
(一)开头段
1.常考题型
①首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
②第1段能否删除,为什么?
③首段内容是否多余或重复,为什么?
④本文开头写的内容看似与文章主题无关,能删掉吗?为什么?
2.答题模板
①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②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温馨提示】
(1)开头不一定是指第一段,也可以是前几段或者前几句话。
(2)如果开头引用了歌谣、故事、谚语、诗句等,或者往往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如果巧设问题开头,往往能造成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对于“开头写××的内容看似与文章主题无关,能删掉吗”这样的问题,大多先回答“不能”、“不好”等,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回答开头的作用。
(二)中间段
1.常考题型
(1)文章中第×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2)某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4)文章中第×段看似与文章的主要事件无关,能去掉吗?为什么?
2.答题模板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内容上,总结了上文……内容,引出了下文……内容(上承××,下启××)。
(三)结尾段
1.常考题型
(1)试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2)说一下作者这样写结尾有什么用意?
(3)结尾内容是否多余或重复,为什么?
(4)下面哪一个结尾更适合本文?
2.答题模板
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是指结尾本身、结尾对人物、结尾对主题、结尾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结尾对标题、结尾对开头、结尾对全文的作用。
具体来说:
【内容上】
结尾本身:概括结尾写了什么内容
结尾对人物:凸显了人物……品格
结尾对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此作用常见,要答出具体的主题)
结尾对读者(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①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
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意犹未尽。
【结构上】
(1)对标题:照应/紧扣标题
(2)对开头:首尾照应
(3)对全文:总结/收束全文
六、人物描写与形象概括
(一)人物描写
1.常考题型
(1)指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刻画人物方法及其作用。
(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3)文中画线句子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指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加以赏析;
(5)根据上下文,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2.答题模板
此句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生动传神)+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二)形象概括
1.常考题型
(1)请概括/分析文中××的形象特点。
(2)文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概括/简要分析。
(3)你认为文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4)文中××身上的哪些/什么特点让你印象最深刻?
(5)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6)文章第×段——第××段,请结合细节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7)文章刻画××人物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8)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2.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角度。
看题干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分析。
看是性格还是形象。“形象”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2)联系文章内容,明确答题区域,筛选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精神品质)。
方法 内容
抓事件 根据主要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理情节 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看人物所作所为、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
看描写 对描写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波动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
找评价 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真伪”、合理利用自、反语,他人衬托的语句或情节。
析背景 结合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分析人物命运和性格形成的根源。
3.答题模板
(1)概括类:××是一个……(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析类:××是一个……的人。特点一+事例;特点二+事例……
(3) ××××(句子、段落)运用了……(描写手法),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性格/经历等),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的感情、主题。
七、环境描写
1.常考题型
(1)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品析文中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
(3)文中某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
(4)文章开头(或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某段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6)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7)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8)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深刻意蕴。
(9)某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答题模板
(1)这句话写了……景物的…… 特点,表现了……地域风格;
(2)通过写……景物的特点,交代了……的时间(季节);
(3)通过写……(特点)的景物,营造(渲染)了……氛围(气氛);
(4)这句话通过描写……景物,点出了……的时间、地点(背景);
(5)描写……景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提供合理依据(为后文的……做铺垫);
(6)这句话描写……景物,表现了人物……性格(烘托了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只有某种作用,就按照上面的模式作答;如果同时具有多种作用,我们就将多种作用整合作答,如:这段话通过描写……景物,渲染(营造了)……气氛(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还烘托了人物形象,使……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八、赏析语言
1.常考题型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具有某种风格)?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文语言特色鲜明,富有表现力,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4)本文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或其他语言特点)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5)第×段划线句如果改成“……”,哪一句更好?请结合上下文简述理由。
2.答题模板
(1)“××”(等词),写出了(强调了)……的特点或内容或情态,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地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给我们展现出一幅___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3)本文句式灵活多变,运用了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本文中的____,抓住了___的特点,运用___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____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___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的味道,特别是 几句,把 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 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 几句,告诉我们 ,使我们读后懂得了 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