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分析
一、单选题
第1、2两小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字音、字形是高考的必考题,做这样的题要靠学生的知识积累平时容易读错的字词要特别注意,另外,错别字学生容易混淆,做这样的题可用排除法各个击破。
第1题字音:学生出错比较多,反映了识记不牢固
很多学生选B或C,都错认为“摒弃”的“摒”读上声,犯这样的错误是由于平时读音不正确形成误导。
其实首先可排除B因为“棱”只有一个音léng而没有líng这个音,这与我们的方言有关,受方言影响产生误导。
C中的“强劲”的“劲”是个多音字,这与学生不能理解词义准确识记有关。
D“惺松”的重点字词,考查选读文本的字词掌握情况,“憎”读音是平声,池生易读成去声而犯错误。
第2题:出错的不多,这个题学生一般都能做对
“碑帖”的“帖”是选读文本中的词语
“一筹莫展”这个成语有好些同学没有看出来错认为是 “忧愁”的“愁”是对成语不理解的所致
“色彩斑斓”的“斓”与花纹有关所以是文字旁而不是“氵”
“翻云覆雨”“入不敷出”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
第3题:选自《名师1号》 13
这是一道近义词辨析题,出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相近词的词义辨析能力,看学生能否从两词中间找到细微的差别,从而解决问题,解析:“指使”: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含有贬义色彩;“支使”:命令某人干某事,是中性词,根据语境“又吵又闹,并扬言要绝食示威”可看出有受人指使,挑唆之意,语气有贬义色彩;“淹没”:指大水漫过,实实在在的事物;“湮没”侧重于一些抽象的事物,如功绩等。而“滥用”强调胡乱地,过度地使用,“乱用”是任意、随便、没有条理的使用,前者侧重过度,后者侧重没有条理,根据语境,需用“滥用”。
本题学生的出错点在于对“指使”和“支使”分辨不清。“支使”侧重于命令,没有感彩,而“指使”则明显带有感彩,学生可根据相关语境来解决。
第4题:选自《超越主划》 C
这是一道成语使用题。出这道题的目的有二:一是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熟悉程度;二是考察学生对于成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是否合适的辨别能力。
解析:“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黄发垂髫:黄发,指老年人垂; 指儿童。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对事情认真一点儿不含糊、不马虎;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本题学生的出错点在于对“一文不名”和“明日黄花”的理解上,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望文生义。学生往往将“一文不名”和“一文不值” 混为一谈,一文不名的侧重点是名(占有的意思),而一文不值的侧重点是值,强调事物的价值。明日黄花与昨日黄花的意思相同,都强调过去的、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学生的另一个出错点在于脱离语境。A项中需要修饰的是破布,B项是孩童,因此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看成语用到里面是否与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符。
第5题:出自《语文同步分层测试》第一单元
目的在于考察学生们对于语法知识点的掌握。题型为病句,语病多为句子成分搭配不当、歧义、缺少句子成分、逻辑关系不准确等。大部分学生能做对
A项 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事件”不能“批评教育”
B项 正确
C项“商务”“购物”属于种属概念,不能并列;“质疑”提出疑问,不可用“感到质疑”
D项 提炼后“化石是挑战”,搭配不当
第6题:出自《语文同步分层测评》第一单元
目的在于考察学生们对于标点符号用法的掌握。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原因在于做题时不认真。
A项“三、四里”中间不能用顿号;
B项“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解释总结前面的句子应用冒号;
C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讲习班”是一项活动,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D项 正确
二、这一题是科技说明文,选自《细练新教材》,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这一类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一般是4个小题每题3分,共12分。这次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难度、题量降低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以文中某一概念理解正确的、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符合原文意思的形式出现。一般用张冠李戴、扩大或缩小、无中生有、太绝对的选项来迷惑学生。那么做此类题就需要反复推敲原文意思从文中找出点来分析、答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7题: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和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基因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这一题从原文第一段综合起来找答案,A项属于无中生有跟环境影响无关系;B项不是“额外基因”,是外来基因移植从而产生额外特性;C项不是“杂交”作物,而是说靠杂交无法产生的特性。
第8题: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首先找出原文画线外,仔细分析。 A项“与污染环境有关”不准确; B项“无法对付害虫”不对,能对付害虫;D项“保护了一些害虫”不对,能抗虫害,又促使一些害虫加快出现,而不是保护。
第9题: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不对,只有玉米、棉花部分作物推广种植 ;C项“最大危险”完全绝对化;D项“增产不是目的……最感兴趣的”不对,原文中说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外,还……所以增产是目的。“最感兴趣的”太绝对。
总体来说,这3个选择题同学们做得不错,出错率很小。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分析
10、考查加点字实词的用法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的道一样都是风尚的意思
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道是道理的意思。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
在本文中惑的其它意思为疑惑。
D、士大夫之族,族:这类人
本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识记,以及翻译能力,一般都能做对。
11、考察虚词的用法
惑而不从师 表转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表承接
学生容易混淆而是表并列还是表承接,这两者的区别是将而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调换,如果意思不变就是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而这句:择师而教之,把教与择师调换位置后就造成逻辑混乱,改变了意思,所以表承接。
C、两个于都是介词比的意思
D、其为惑也,其为指示代词,那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指士大夫
D、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的人
师者,所以……也,者……也……构成判断句,者表停顿
这个题学生大部分能做能,重点在于平时的积累
12、考察文言句式,这个题出错较多
A、B很明显,都是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A、而耻学于师,应为而耻于师学
B、师不必贤于弟子,应为师不必于弟子贤
C、生乎吾前,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
D、是明显的宾语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这个题主要是学生对于句子成分不明确,不理解状语的具体位置而出错,状语一般修饰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一般由动词来充当,知道这一点,就比较容易做对题目了。
13、是考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情况
选项C是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意在赞扬士大夫之族“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从师态度是对文意的扭曲,对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意在与士大夫自身耻学于师形成对比。
14、翻译
①A考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时要把后置的利、强分别放在中心语年爪牙,筋骨之前。
B、考察名词作状语,上、下翻译为向上、向下
C、考察整个句子,整个句子是判断句。
②A、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个宾语前置句翻译为正常语序,并特别注意知为通晓的意思。
或,解释为有的,小学翻译为小的方面
③主要考察互文这种修辞
主人下马客在船,翻译为我和客人一同下马上船,管弦采用借代的修辞,管弦指音乐。
15题诗歌鉴赏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和对艺术手法的掌握能力。
本次考题相对较为简单,旨在让学生了解此类题目类型,掌握基本做题技巧。
本次考题考查了学生对重点词语“系”“啼”的理解和对艺术手法(拟人)的把握。学生主要出现了对艺术手法概念理解模糊。和对词语不会分析等问题,另外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不能将所理解的内容较好地表达出来。针对这些问题,以后的教学中应及时给学生补充关于艺术手法的知识,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四、第16题:选自课本
这是课文重点语段的默写题,试题模式参考辅导材料和近几年高考题,让考生有选择地做题,本题共设十二空,选择七空填写即可。语句全部选自课本,是前两个单元文言文中的重点语句,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
第一小题出自《劝学》第四段。准确率较高,按错误率高低依次为:“至”错写为“致”、句首“故”字漏掉、“跬”错写为“硅”。
第二小题出自《劝学》第二自然段,准确率一般。错误有:“砺”的写法“砺”与“利”的顺序。“乎已”。错误原因是学生对于句子意思的不求甚解以及不细心。
第三小题出自《师说》第一自然段。错误有“受”错写为“授”、漏掉“所以”、句未虚词“也”错用为其它,作者写错。错误原因有:假字与本字界线不分明;判断句式看不出来;记忆不准确。
第四小题出自《师说》第三自然段。错误有:句首“是故”漏掉、句子顺序颠倒。此题是错误率较高的一题,原因是此句读来有点拗口不便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地句子意思和句子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准。
第五小题出自《琵琶行》第二自然段。错误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记忆不准,主要是因为后一句比前一句传诵广;第二是“幽愁”误写为“忧”,这主要是因为不理解整首诗的意境所致。
第六小题出自《琵琶行》第二自然段。正确率较高,个别错误出在“始”误写为“使”
第七小题出自《琵琶行》第四自然段。正确率较高,只有极少数学生把“论”错写了“轮”。
就全题来看,未有不足七空失分的学生,失分点多是记忆的准确度和错别字上,会背写不对的现象较多见,因此在落实上还仍对学生提高要求。
五、选自《同步分层测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提炼、筛选和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的根本原则就是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和概括。
《闲读梧桐》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后面的四个小题难度也不大,除第19小题稍稍带有难度之外,其它小题都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
五、现代文阅读
17、梧桐的外形特征是: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答案见第二自然段)
梧桐的内在精神特征是: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答案见倒数第二自然段)
此题难度不大,学生失分相对较少。
18、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之处
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答案见第四自然段)
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之处:
①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
②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此题学生失分主要在于要点不全。
19、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写落叶为女孩伴奏,要表达的意思是: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此题失分较为严重,作者在结尾实际上是用了一种象征手法,表达较为含蓄,因此很多学生有可能想不到。
20、正确的两项是C、E
A项中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的寂寞其实另有含义,从倒数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
B项中表现了“母受的细腻”是错误的,没有表现母爱的细腻,更与主题无关。
D项的错误较为明显,文中并没有颂扬外祖父从容豁达的精神
此题大部分学生都只能选对一项,说明文章理解得还是不够深入
六、语言表达题
21、排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本题可以说是一类比较简单的题型。只需要学生把错乱的语序按照事情的发展或是按某一线索排成正确的语序即可。做这类题重点是找每句关键词,再就是注意前后两句的逻辑关系。
由于本题型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大部分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对于稍简单的语句排序应该是很容易的。就本次考试而言,考虑到第一次模拟考试,照顾到大部分同学,所以把题出的简单了些。从阅卷情况上看,本题正确率很高,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对,但每个班也有五六个同学做错。做错的原因有这么几种情况:①粗心失误,明明已经排出了正确顺序,但在写答案时写错;②没有明白本段语句到底是在说什么事;③不会分组排序,也就是搞不明白前后两句的逻辑关系。其中第③项是导致出错的重点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知道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文讲解中,多培养学生分析各语句各段间的关系,包括在作文教学中也要看学生是否能把他写的文章每一句每一段的语言组织好。这些可以说是我们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的。
第22题选自《同步分层测试评》
考查意图: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做题方法:首选要把握住例句的特点,它的特点在于写出了一年四季以及四个季节的各自特点,下面接着说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其次要审题,题目要求我们以人生各阶段特征为内容仿写句子,所以可以把人生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然后根据个人对人生这几个阶段的特点的理解仿写句子。
学生答题情况:有的学生没有很好的审题,没有以人生各阶段特征为内容仿写句子,只是把四季各自的特点改换了一下。有的学生没有注意此题是仿写句子,而只是把例句扩展成了一段话,但此题总体来说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意做对此题。
答案:少年纯真,青年激烈,中年沉稳,老年庄严,各阶段不同的特征,连缀起绚烂的人生。
23、创新题(能力考查)
立意:高考题型,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能否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内容上主题鲜明。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以我校新校区落成仪式为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字的发言词。一、要明确发言对象是学生代表,因此在措词上要与其相一致。
二、要具备发言词的文体特征,有开头问候语、正文和结尾的祝愿辞。就本题而言在开头、结尾不做过多要求,考查重点在正文部分。
三、正文要求语句通顺、措词准确、语言简洁得体,体现学生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的文采做进一步的考查。
针对学生的考试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错别字出现频率高、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偏差。
2、字数不够、书写潦草、反映出学生的态度不端正,认真程度不够。
3、措词不当、词不达意、不能就大的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词语,白话连篇。
4、内容上无主次、语言冗长、不能做到简洁得体、言之有物。
总的来说,本题对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语言得体、意思完整、书写工整认真即可得5分,因此就这一要求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不够认真。
七、作文
24题,通过本次写作,发现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审题能力较差,如本文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确立中心论点,人生有草稿,人生无草稿,但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严重不足。A论点不明(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B偷换中心论点(如本文有些同学直接将中心论点改为人生无草稿纸,人生无草稿箱等)。
二、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差
A、论据不充分,不丰富,没典型性、权威性。
B、组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差,语句不通的现象较严重。
三、书写较差,乱涂乱画的现象较严重
新泰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测试范围:第一册第一、二单元 试卷分值:150分 测试时限:150分钟
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把第Ⅰ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碳素中性笔工整书写、要用正楷字。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鞭笞(chī) 肖像(xiào) 叱咤风云(zhà) 摒弃(bìng)
棱角(líng) 粗犷(gu?ng) 堵塞(sè) 凛冽(l?n)
拘泥(nì) 负薪牧豕(sh?) 强劲(jìn) 怅惘(w?ng)
惺忪(x?ng) 禁锢(gù) 暴殄天物(ti?n) 面目可憎(z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和蔼可亲 碑贴 展玩咀嚼 校勘
B、引吭高歌 亢奋不已 翘首以待 风驰电掣
C、雍容高雅 一愁莫展 色彩斑澜 奇卉异葩
D、美轮美奂 耳濡目染 翻云复雨 入不付出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到单位,你就又吵又闹,并扬言要绝食示威,是谁 你这么干的?
②他的功绩仿佛早被时间所 的,他不向别人说起,人们都以为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③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不是因为写长篇就 笔墨。
A、指使 淹没 乱用 B、指使 湮没 滥用
C、支使 淹没 乱用 D、支使 湮没 滥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C、梅隆镇的新任镇长明显比前任认真多了,办起事来丁是丁,卯是卯。
D、老校长拍着我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民工的劳动,克扣民工工资,甚至殴打民工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一个民族可以用刀剑,或者用弓矢打败另一个民族;但是,要征服一个民族的灵魂,却绝非单凭刀枪剑矢就能做到的
C、虽然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交流、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质疑。
D、在对“建始人”古人类化石进行考证研究后,我国考古专家认为:“建始人”化石,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是一个挑战。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处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部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7、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8、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每小题3分)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德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C、或师焉,或不焉 师:从师
D、士大夫之族 族:家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惑而不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不必贤于弟子
D、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而耻学于师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生乎吾前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对该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联系实际,总说社会上“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及其危害。
B、作者认为,“圣益圣,愚者愚”的原因,就在于圣人“犹且从师而问”,而一般人却“耻学于师”。
C、作者抨击了士大夫之族自己耻于从师的狂傲态度,意在赞扬了士大夫之族“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从师态度,
D、士大夫之族“耻师”的狂傲态度与《师说》全篇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虚心从师为学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泰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四、(21分)
14、翻译句子(8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2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6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16、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七空,每空1分,共7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师者,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对于老师的认识。
4、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6、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
7、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和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然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漠。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7、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 。(2分)
梧桐内在精神特征是: 。(2分)
18、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4分)
相同:
不同:
19、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3分)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3分)
2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六、(12分)
21、下面这段文字中的若干句子,排序不当,请重新进行调整,使语意连贯、合理。(只填序号)(3分)
①安史之乱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
②当时,诗人杜甫就以积极入世精神,勇敢而无畏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
③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和认识作用都是别人难以
企及的。
④这就是后人将其人尊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22、仿照所给的句式,以人生各阶段特征为内容,续写下面句子。(3分)
春之清新,夏之灼热,秋之斑驳,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
23、(6分)
新泰四中新校区落成仪式将于九月二十八号正式举行,届时,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我校全体师生出席该仪式。请你以上台发言的学生代表的身份拟一段体现学生精神风貌,简洁得体的发言词。
(不能出现姓名、班级,不少于60字)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我旁听了两位智者关于“人生与草稿”的议论。一个说:“人生无草稿,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会留下自己书写的‘作品’,人生的‘作品’,不可能重写。因此,要下笔谨慎,运笔认真,收笔严肃……”
一个人说:“人生有草稿,今天之你是明天之你的草稿,要想明天比今天好,就得认认真真地修改……。”
请以“人生与草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