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内容分析: 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体会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能在今朝实现的原因。 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时间线索,推理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审美创造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思考,探索航天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只有不断探索的人,才能领略到世界的奇妙。”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自然科技的大门,透明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鸟类的祖先真的是恐龙吗?纳米技术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出发前往自然科技博物馆探秘吧。博物馆以时间为序,共分为“过去--现在--未来有三个主题场馆。当我们完成最终任务时,同学们,还可以化身为小小预言家,用手中的笔图画未来世界,创科技未来呢!现在的你是不是有点小心动了吗 走,让我们抓紧启程吧!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学习折叠简易“航天飞机”在机翼写下自己的太空梦想:“我想去____星寻找_____”。同学们,你想不想向你手中的纸飞机一样可以飞的很高很高,可以飞去神秘的太空看一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是《千年梦圆在今朝》。全班齐读课题。说一说:课题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3.教师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课件)这是敦煌莫高窟莲花藻井壁画。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那位反弹琵琶的飞天已舞动了千年。她飘曳的裙裾凝结着华夏先民对苍穹最原始的向往,在斑驳的壁画深处,一个民族的飞天史诗正悄然启幕。从女娲补天时遗落的五彩石,到屈原《天问》中震古烁今的九重之问;从万户飞天的悲壮火雨,到钱学森笔下震颤的演算纸——当我们仰望星空时,银河里流淌的不仅是璀璨星光,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预设1: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5.词语解释: 出示图片理解 ,鲲鹏展翅:指鲲鱼化为大鹏鸟,一飞数万里。比喻施展抱负,实现宏伟的理想,创造一番事业。 出示图片理解,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先驱:指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在前端的人。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学生根据视频学折叠纸飞机。然后写下自己的愿望。 抓住“千年梦”“圆”两个题眼来解析课题。 学生认读词语积累词语。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积极的因素。课前折纸视频、图片及老师饱含激情的演讲能让学生情绪高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拓展词语积累量。
第二节:整体感知,梳理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航天博物馆”去寻找答案吧。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呢?(播放视频: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 教师引导: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这首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科学家也满怀希望的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内容来了解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吧。 (2)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航天发展中的主要事件画出来,填在时间轴上。 出示时间轴,时间和事件。(出示课件) (3)教师引导,有了时间轴做梳理,你是不是对中国航天发展的脉络了解得更清楚了呢?请你把时间轴的内容填入表格内。借助表格,同桌之间说一说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吧!(出示课件) (4)学生借助表格,同桌之间说一说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发展历程,教师巡视指导。 2.重点回顾: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 (1)教师播放视频并配音朗读。 课件出示: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2)教师引导: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动、自豪) (3)朗读声音,读出敬意。朗读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读出敬意。 ①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太空的声音! ②聆听音频:出示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 ③师指名读,并引导:你认为英雄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三句话吧。 3.资料补充,升华感情。 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他们努力了数十年却没有看到飞天成功的壮丽场景。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600多位航天工作者,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有的人为了寻找飞船的残骸渴死在了茫茫沙漠中;有的人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年轻的生命早早凋零;有的人为了排除险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4.同学们,请你根据资料和课文内容说一说我国“千年梦圆在今朝”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要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才能实现。 5.教师激情总结:同学们折的每架小飞机,都是中国航天故事的接力棒。当你们在操场追逐纸飞机时,别忘了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仙子,也在云朵上为你们鼓掌。从教室的窗户望出去吧——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观看视频抓住“第一次”“穿越苍穹”“振奋不已”等词语体会民族自豪感。 学生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航天发展中的主要事件画出来,填在时间轴上。 学生借助表格,同桌之间说一说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发展历程。 观看视频,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兴奋和敬佩之情。 感悟工作人员的艰辛。体会研究人员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畅谈感受。总结“千年梦圆在今朝”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会将读后的感受以及课堂学习的感受融入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拓展作业: 1、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脚步永不停息,这些就是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了解更多航天成就:出示图片: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20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问天实验舱的机械臂于2022年成功安装,实现了大范围、大负载操控,精度指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2024年6月,中国成功将嫦娥六号研究飞行器送入太空,它利用配备钻孔工具的机械臂,从月球背面采集土壤样本,并将样本转移到轨道舱以便运回地球。6月25日,装有珍贵样本的返回舱在中国北部的内蒙古成功着陆。 同学们,请你查一查资料,了解更多航天故事,以及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在下节课的“我的新闻直播间”里针对自己搜集的新闻尝试说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