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科学试题
1.(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可以加快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的措施有:①加热;②搅拌;③将固体溶质研细;④增加溶剂的量.一般可行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只要能改变固体溶质与水的接触机会就能改变固体溶质的溶解速率,只要能想法改变这一条,就能达到改变溶解速度的目的.
【解答】解: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将固体溶质研细能增加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也能加快溶解速率.
故选D.
2.(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那么地球上最多的水体是( )
A.海洋水 B.冰川水 C.淡水 D.大气水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解答】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
故答案为:A。
3.(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研究“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关系”的实验应控制的变量是( )
A.大小相近, 同一种类的植物 B.浇等量的水
C.不能被雨水淋到 D.以上都是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关系”,此实验在书本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将上述活动中的 3种土壤分别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分别种植 2 ~ 3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类的植物,并浇等量的水一次。将花 盆放在窗台上能照到阳光,但不会被雨水淋到的地方。每天观察植物生长的 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通过观察发现:种植在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
【解答】“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关系”实验中,只有土壤的种类不同,其他的变量都要控制相同。故题目中的“植物 、水”等要相同。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如图是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一段时间后瓶外壁有很多小水珠。关于这些小水珠产生原因表述最合理的是( )
A.矿泉水瓶里的水渗出来 B.瓶中的水蒸气遇热形成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热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答】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一段时间后瓶外壁有很多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这是液化现象,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5.(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浙江多地出现特大干旱,是因为2019年汛期以来,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维持高温天气,降雨量偏少七成,蒸发量是同期降雨量的4倍,这让浙江很“受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浙江某水库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影响
B.人们可以用冰进行人工降雨来缓解局部干旱问题
C.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D.从地球水体来看,淡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答案】A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库是指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它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水循环是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水循环还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
【解答】A、“水库紧急放水”从水循环角度来讲,能补充各条河流和湖泊的水量,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的影响, A正确;
B、人们是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不是冰,B错误;
C、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C错误;
D、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淡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冰川水,D错误;
故答案为:A。
6.(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A.-40 ℃的固态水银变成0 ℃的液态水银
B.冰变成水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解答】A、-40℃的固态水银变成0℃的液态水银,这是熔化,故A错误;
B、固态冰变成液态水,这是熔化,故B错误;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这是凝固,故C正确;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这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杭州之肾”的美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溪湿地中所有的植物构成了植物群落,简称群落
B.对西溪湿地湖中的鲫鱼来说,湖中的水是它的全部非生物因素
C.西溪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有机环境进入无机环境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
D.西溪湿地的各种植物属于生产者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1、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解答】A、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西溪湿地中所有的植物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所以对西溪湿地湖中的鲫鱼来说,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都是它的非生物因素。B错误;
C、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有机环境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从有机环境进入无机环境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完成。C错误;
D、西溪湿地的各种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正确。
故答案为:D。
8.(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是 ( )
A.草←兔←狐 B.兔→狐 C.草→兔→狐 D.兔←狐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解答】A、食物链中的箭头应该指向捕食者,该食物链中把箭头的方向弄反了,A错误。
B、该条食物链反应的不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为食物链的起始部分必须是生产者,其次兔与狐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必须是生产者,该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消费者---兔,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该选项正确,C 正确;
D、该食物链缺少生产者,且兔与狐箭头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植物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错误。
故答案为:C。
9.(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是( )
A.受精卵→胚胎
B.受精卵→胚胎→蝌蚪
C.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
D.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答案】D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结合生活中对蝌蚪、青蛙的观察及课本知识的学习进行记忆。
【解答】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用头部的两侧的鳃呼吸,长出内鳃的蝌蚪,外形像一条鱼;长出四肢的幼娃,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幼娃逐渐发育成蛙。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这种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别,这样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如图:
故答案为:D。
10.(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一种溶质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溶剂的量的变化而变化
D.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A、根据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进行分析;
B、根据溶液的饱和与浓稀没有关系进行分析;
C、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D、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解答】A、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错误;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达到饱和时也是稀溶液,错误;
C、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与溶剂的量的变化没有关系,错误;
D、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
A.属于晶体的是b B.熔化最快的是a
C.熔点最高的是c D.无法熔化的是b
【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同时要掌握熔点的概念。
【解答】AD、从图中可以看出a、c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c是晶体,b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b可能是非晶体,非晶体没有熔点,也可能是晶体,没有达到熔点,故AD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熔化最快的是a,故B符合题意。
C、从图中还可以看出,a的熔点高于c的熔点,即c的熔点最低,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在通常状况下不稳定
B.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D.纯净的水也可以导电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纯净的水几乎不导电。
【解答】A、水的化学性质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错误;
B、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正确;
C、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错误;
D、 纯净的水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纯水不导电,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某一河流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等四类生物中,哪一类生物数量最少?( )
A.浮游植物 B.浮游动物 C.肉食小型鱼 D.肉食大型鱼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等四类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在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营养级最高的是肉食大型鱼,所以肉食大型鱼数量最少.
故选:D.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14.(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在青春期,饮食上应注意( )
A.多补充脂肪 B.多补充维生素
C.多补充糖类 D.营养全面、合理
【答案】D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食物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各项活动所必须的。
【解答】进入青春期,正是身体发育时期,要注意合理膳食,作息有规律,保证营养全面、均衡,才能使生长发育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做到不偏食、不挑食,适当增加一些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等丰富的食物,还要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应当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正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当精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同学间互相帮助,跟师长密切交流,健康地度过这人生的金色年华。
故答案为:D。
15.(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生物体内残留有毒物质的情况如下表:
生物体 A B C D
有毒物质浓度 0.06 8 78 1.23
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A.B→A→C→D B.A→C→D→B C.A→D→B→C D.C→A→B→D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解答】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依题意,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推出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A→D→B→C。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食物链之间的传递及其有害物质的积累。
16.(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在杭州上学的小金在实验室做实验:如图,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用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由此可推断出乙醚的沸点可能是( )
A.34.6℃ B.50.6℃ C.0.6℃ D.-10.6℃
【答案】A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解答】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用手握注射器下端有乙醚的部位,发现乙醚不见了,是因为液态乙醚吸热容易汽化为气态乙醚蒸气,而人体的温度在37℃左右,所以乙醚的沸点低于37℃而高于正常室温。
故答案为:A。
17.(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下列不属于使用单一化肥引起的是( )
A.团粒结构破坏 B.腐殖质得到补充
C.土壤容易板结 D.土壤容易积水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土壤固化比例增加,田间持水力下降,会导致腐殖土和上层土的下降、残杀士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和导致有机物的失调和流失。导致耕地土壤酸化。
【解答】在土壤固体颗粒物之间有许多的空隙,是水和空气存在的地方。土壤中的各种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比例。通常在土壤中,固体物质和空隙的体积各占一半。在土壤的固体物质中,矿物质的质量占95%左右,其余的是腐殖质。土壤是有矿物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其中,腐殖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土壤中的矿物质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它们就是土壤中的颗粒物。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不属于使用单一化肥引起的是腐殖质得到补充,而团粒结构破坏,土壤容易板结,土壤容易积水等易引起土壤结构的破坏。
故答案为:B。
18.(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下列属于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的是( )
A.用吸尘器吸尘 B.使用空调降温
C.冰箱中的氟利昂排入大气中 D.用计算机查找资料
【答案】C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在我们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科学技术在某些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解答】 A.用吸尘器吸尘,可以代替人力,属于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故A不符合题意;
B.使用空调降温,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更舒适,属于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故B不符合题意;
C.使用冰箱时,氟利昂排入大气,破坏了臭氧层,属于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故C符合题意;
D.用计算机查找资料,属于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在寒冷的冬天,室外水管被冻裂的原因是
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B.水管里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D.水管本身耐寒程度不够而破裂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温度降低时体积收缩。但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在 0℃ - 4℃这个温度区间内,水表现出反常膨胀现象,即温度升高时体积收缩,温度降低时体积膨胀。当水温低于 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逐渐减小。当水结成冰时,其密度进一步减小,变为 0.9×103kg/m3,而液态水的密度是 1×103kg/m3。
【解答】寒冷的冬天温度较低,此时水会由于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凝固前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因此能够把水管冻裂;
故答案为:B。
20.(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以下对水资源的利用不恰当的是( )
A.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B.推广家用节水器具
C.农业灌溉引用工业或生活废水 D.提高废水的重复利用率
【答案】C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
【解析】【分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想方设法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推广家用节水器具,可以节约用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农业灌溉引用工业或生活废水,会污染土地,使有害的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从而危及人体健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提高废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可以节约用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1.(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的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
【答案】80;吸热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判断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最大区别,要看温度随时间变化时,是否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不升温。此时对应的温度点,就是它的熔点。
【解答】由图像可知,此物质从50℃加热经10min,温度达到80℃,虽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直到第25min后温度继续升高,也就是在10~25min时间内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属于晶体的熔化过程,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也就是熔点为80℃。
22.(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小徐洗完澡后,发现浴室的瓷砖墙面有很多小水珠,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填“熔化”或“液化”或“凝华”),这是一个 (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答案】液化;放热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情况。
【解答】浴室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而瓷砖墙面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瓷砖后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很多小水珠。
23.(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 (填“较好”或 “较差”),对植物生长 (填“有利”或“不利”)。
【答案】(1)壤土类土壤
(2)较好;较好;有利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解答】(1)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根据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该土壤样品的类型是壤土类土壤。
(2)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粉砂粒、砂粒较多,因此其通气性能较好,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1)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根据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该土壤样品的类型是壤土类土壤。
(2)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粉砂粒、砂粒较多,因此其通气性能较好,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4.(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根据以下“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1)图中字母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环节的名称是:A ,B ,C 。
(2)由图可知,植物体会将吸收的水分,以 的形式释放出水蒸气进入大气。这样使大气水不断得到补充。
【答案】降水;蒸发;水汽输送;蒸腾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2)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表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通过导管将水分运输到叶片。
【解答】(1)A有高考指向地面,是降水;B由海洋指向海洋上空,是蒸发;C由陆地上空指向陆地上空,是水汽输送。
(2)由图可知,植物体会将吸收的水分,以蒸腾的形式释放出水蒸气进入大气,这样使大气水不断得到补充。
25.(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根据所学科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白酒中的溶剂是 。
(2)a克氯化钠放入b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c克溶液,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 。
【答案】水;a+b≥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考虑溶质和溶剂,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就要看反应后的生成物。
(2)根据溶液的组成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解答;
【解答】(1)白酒是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化学式为:H2O;(2)a克氯化钠放入b克水中,当ag氯化钠全部溶解时,则有:a+b=c,如果溶液已饱和,氯化钠还有剩余时,a+b>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a+b≥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为c-b,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
26.(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我省牟山湖物产丰美,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这里的白杨梅、大闸蟹、白条鱼名扬浙东。2017年7月19日,在牟山湖畔上首次发现了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大多生长在水质良好的淡水中,这说明,经过几年的治理,牟山湖水质有了很大的改善。
(1)如图甲是牟山湖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在牟山湖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数量不断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A;自动(自我)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数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图中①捕食关系、②④呼吸作用、③光合作用、⑤分解作用。
【解答】(1)A、①表示植物体内能量流向动物体,表示捕食关系,A错误。
B、③吸收二氧化碳,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
C、④释放二氧化碳,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C正确。
D、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二氧化碳,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A。
(2)在牟山湖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数量不断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
27.(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一块稻田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生长的空间,蝗虫、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到了成熟季节,人们喜悦收获粮食。
(1)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 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 关系(填“竞争”或“食物”)。
(2)该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能量都由 提供。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述资料中没有提到的成分是 。
【答案】非生物;竞争;太阳能;水稻和杂草;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然后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在该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该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能量都由太阳能提供。其他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取食绿色植物来获取能量,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且在流动过程中逐渐递减。
【解答】(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主要表现在生物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而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条件。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2)该生态系统中的水稻和杂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太阳能。所以该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能量都由太阳能提供。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资料中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养料和水分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如资料中的水稻和杂草;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如资料中的蝗虫、三化螟和青蛙;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资料中没有提到。
28.(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
(2)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A.B.
C.D.
【答案】98;B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水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一定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水的沸点;
(2)根据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1)由实验数据知,从第4到8分钟,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2)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9.(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它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A、B两烧杯中均盛有100克水,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木糖醇,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现象如图所示。此时, 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2)30℃时溶解度是 ,在此温度下将40克木糖醇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答案】B;70g;85g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解答】(1)B烧杯中存在固体,不能在继续溶解木糖醇,所以是饱和溶液;
(2)根据图可知,30℃时木糖醇是溶解度为7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5g溶质,在此温度下将40克木糖醇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50g+35g=85g。
30.(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目前枯枝落叶成为城市的常见垃圾。小科同学设计了一个关于落叶分解的实验。他选用悬铃木落叶为实验样本,将落叶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1、2、3、4的2.5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10~15 ℃的温度,每隔10天往1~3号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0.5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见下表:
编号 样本内容物 2个月后落叶称重(克) 落叶外观
1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鸽粪 21.5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2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3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 41.2 大部分枯黄色,有一定韧性
4 80克落叶 63.8 枯黄色,坚韧
(1)根据实验结果, 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解释 。
(3)请你简单分析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原因是 。
【答案】(1)1
(2)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到实验作用
(3)落叶自身的水分散失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参与物质循环。落叶中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一部分,在自然环境中会逐渐被分解。本题就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来观察落叶分解这一物质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解答】(1)从两个月后落叶称重来看,第1号瓶重量最轻,说明被分解的有机物最多。
(2)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和真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鸽粪和豆渣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1、2两组用相同的树叶和相同的土壤。1号瓶子的落叶分解的快,2号瓶子的落叶分解的较慢,说明鸽粪里面营养物质丰富,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较多;所以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到实验作用。
(3)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4号瓶子落叶减重较少,因为瓶子内无细菌,不能分解树叶内的有机物,落叶减轻主要是因为自身水分散失的原因。
(1)从两个月后落叶称重来看,第1号瓶重量最轻,说明被分解的有机物最多。
(2)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和真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鸽粪和豆渣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1、2两组用相同的树叶和相同的土壤。1号瓶子的落叶分解的快,2号瓶子的落叶分解的较慢,说明鸽粪里面营养物质丰富,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较多;所以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到实验作用。
(3)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4号瓶子落叶减重较少,因为瓶子内无细菌,不能分解树叶内的有机物,落叶减轻主要是因为自身水分散失的原因。
1 / 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科学试题
1.(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可以加快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的措施有:①加热;②搅拌;③将固体溶质研细;④增加溶剂的量.一般可行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②③
2.(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那么地球上最多的水体是( )
A.海洋水 B.冰川水 C.淡水 D.大气水
3.(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研究“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关系”的实验应控制的变量是( )
A.大小相近, 同一种类的植物 B.浇等量的水
C.不能被雨水淋到 D.以上都是
4.(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如图是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一段时间后瓶外壁有很多小水珠。关于这些小水珠产生原因表述最合理的是( )
A.矿泉水瓶里的水渗出来 B.瓶中的水蒸气遇热形成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热形成
5.(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浙江多地出现特大干旱,是因为2019年汛期以来,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维持高温天气,降雨量偏少七成,蒸发量是同期降雨量的4倍,这让浙江很“受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浙江某水库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影响
B.人们可以用冰进行人工降雨来缓解局部干旱问题
C.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D.从地球水体来看,淡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6.(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A.-40 ℃的固态水银变成0 ℃的液态水银
B.冰变成水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7.(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杭州之肾”的美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溪湿地中所有的植物构成了植物群落,简称群落
B.对西溪湿地湖中的鲫鱼来说,湖中的水是它的全部非生物因素
C.西溪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有机环境进入无机环境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
D.西溪湿地的各种植物属于生产者
8.(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是 ( )
A.草←兔←狐 B.兔→狐 C.草→兔→狐 D.兔←狐
9.(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是( )
A.受精卵→胚胎
B.受精卵→胚胎→蝌蚪
C.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
D.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10.(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一种溶质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溶剂的量的变化而变化
D.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11.(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
A.属于晶体的是b B.熔化最快的是a
C.熔点最高的是c D.无法熔化的是b
12.(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在通常状况下不稳定
B.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D.纯净的水也可以导电
13.(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某一河流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等四类生物中,哪一类生物数量最少?( )
A.浮游植物 B.浮游动物 C.肉食小型鱼 D.肉食大型鱼
14.(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在青春期,饮食上应注意( )
A.多补充脂肪 B.多补充维生素
C.多补充糖类 D.营养全面、合理
15.(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生物体内残留有毒物质的情况如下表:
生物体 A B C D
有毒物质浓度 0.06 8 78 1.23
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A.B→A→C→D B.A→C→D→B C.A→D→B→C D.C→A→B→D
16.(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在杭州上学的小金在实验室做实验:如图,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用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由此可推断出乙醚的沸点可能是( )
A.34.6℃ B.50.6℃ C.0.6℃ D.-10.6℃
17.(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下列不属于使用单一化肥引起的是( )
A.团粒结构破坏 B.腐殖质得到补充
C.土壤容易板结 D.土壤容易积水
18.(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下列属于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的是( )
A.用吸尘器吸尘 B.使用空调降温
C.冰箱中的氟利昂排入大气中 D.用计算机查找资料
19.(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在寒冷的冬天,室外水管被冻裂的原因是
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B.水管里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D.水管本身耐寒程度不够而破裂
20.(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以下对水资源的利用不恰当的是( )
A.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B.推广家用节水器具
C.农业灌溉引用工业或生活废水 D.提高废水的重复利用率
21.(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的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
22.(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小徐洗完澡后,发现浴室的瓷砖墙面有很多小水珠,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填“熔化”或“液化”或“凝华”),这是一个 (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23.(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 (填“较好”或 “较差”),对植物生长 (填“有利”或“不利”)。
24.(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根据以下“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1)图中字母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环节的名称是:A ,B ,C 。
(2)由图可知,植物体会将吸收的水分,以 的形式释放出水蒸气进入大气。这样使大气水不断得到补充。
25.(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根据所学科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白酒中的溶剂是 。
(2)a克氯化钠放入b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c克溶液,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 。
26.(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我省牟山湖物产丰美,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这里的白杨梅、大闸蟹、白条鱼名扬浙东。2017年7月19日,在牟山湖畔上首次发现了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大多生长在水质良好的淡水中,这说明,经过几年的治理,牟山湖水质有了很大的改善。
(1)如图甲是牟山湖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在牟山湖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数量不断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27.(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一块稻田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生长的空间,蝗虫、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到了成熟季节,人们喜悦收获粮食。
(1)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 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 关系(填“竞争”或“食物”)。
(2)该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能量都由 提供。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述资料中没有提到的成分是 。
28.(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
(2)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A.B.
C.D.
29.(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它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A、B两烧杯中均盛有100克水,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木糖醇,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现象如图所示。此时, 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2)30℃时溶解度是 ,在此温度下将40克木糖醇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30.(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目前枯枝落叶成为城市的常见垃圾。小科同学设计了一个关于落叶分解的实验。他选用悬铃木落叶为实验样本,将落叶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1、2、3、4的2.5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10~15 ℃的温度,每隔10天往1~3号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0.5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见下表:
编号 样本内容物 2个月后落叶称重(克) 落叶外观
1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鸽粪 21.5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2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3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 41.2 大部分枯黄色,有一定韧性
4 80克落叶 63.8 枯黄色,坚韧
(1)根据实验结果, 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解释 。
(3)请你简单分析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只要能改变固体溶质与水的接触机会就能改变固体溶质的溶解速率,只要能想法改变这一条,就能达到改变溶解速度的目的.
【解答】解: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将固体溶质研细能增加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也能加快溶解速率.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解答】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
故答案为:A。
3.【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关系”,此实验在书本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将上述活动中的 3种土壤分别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分别种植 2 ~ 3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类的植物,并浇等量的水一次。将花 盆放在窗台上能照到阳光,但不会被雨水淋到的地方。每天观察植物生长的 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通过观察发现:种植在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
【解答】“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关系”实验中,只有土壤的种类不同,其他的变量都要控制相同。故题目中的“植物 、水”等要相同。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答】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一段时间后瓶外壁有很多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这是液化现象,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库是指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它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水循环是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水循环还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
【解答】A、“水库紧急放水”从水循环角度来讲,能补充各条河流和湖泊的水量,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的影响, A正确;
B、人们是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不是冰,B错误;
C、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C错误;
D、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淡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冰川水,D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解答】A、-40℃的固态水银变成0℃的液态水银,这是熔化,故A错误;
B、固态冰变成液态水,这是熔化,故B错误;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这是凝固,故C正确;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这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1、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解答】A、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西溪湿地中所有的植物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所以对西溪湿地湖中的鲫鱼来说,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都是它的非生物因素。B错误;
C、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有机环境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从有机环境进入无机环境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完成。C错误;
D、西溪湿地的各种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解答】A、食物链中的箭头应该指向捕食者,该食物链中把箭头的方向弄反了,A错误。
B、该条食物链反应的不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为食物链的起始部分必须是生产者,其次兔与狐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必须是生产者,该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消费者---兔,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该选项正确,C 正确;
D、该食物链缺少生产者,且兔与狐箭头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植物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结合生活中对蝌蚪、青蛙的观察及课本知识的学习进行记忆。
【解答】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用头部的两侧的鳃呼吸,长出内鳃的蝌蚪,外形像一条鱼;长出四肢的幼娃,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幼娃逐渐发育成蛙。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这种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别,这样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如图: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A、根据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进行分析;
B、根据溶液的饱和与浓稀没有关系进行分析;
C、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D、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解答】A、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错误;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达到饱和时也是稀溶液,错误;
C、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与溶剂的量的变化没有关系,错误;
D、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同时要掌握熔点的概念。
【解答】AD、从图中可以看出a、c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c是晶体,b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b可能是非晶体,非晶体没有熔点,也可能是晶体,没有达到熔点,故AD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熔化最快的是a,故B符合题意。
C、从图中还可以看出,a的熔点高于c的熔点,即c的熔点最低,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纯净的水几乎不导电。
【解答】A、水的化学性质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错误;
B、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正确;
C、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错误;
D、 纯净的水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纯水不导电,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等四类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在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营养级最高的是肉食大型鱼,所以肉食大型鱼数量最少.
故选:D.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14.【答案】D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食物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各项活动所必须的。
【解答】进入青春期,正是身体发育时期,要注意合理膳食,作息有规律,保证营养全面、均衡,才能使生长发育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做到不偏食、不挑食,适当增加一些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等丰富的食物,还要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应当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正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当精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同学间互相帮助,跟师长密切交流,健康地度过这人生的金色年华。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解答】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依题意,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推出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A→D→B→C。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食物链之间的传递及其有害物质的积累。
16.【答案】A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解答】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用手握注射器下端有乙醚的部位,发现乙醚不见了,是因为液态乙醚吸热容易汽化为气态乙醚蒸气,而人体的温度在37℃左右,所以乙醚的沸点低于37℃而高于正常室温。
故答案为:A。
17.【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土壤固化比例增加,田间持水力下降,会导致腐殖土和上层土的下降、残杀士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和导致有机物的失调和流失。导致耕地土壤酸化。
【解答】在土壤固体颗粒物之间有许多的空隙,是水和空气存在的地方。土壤中的各种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比例。通常在土壤中,固体物质和空隙的体积各占一半。在土壤的固体物质中,矿物质的质量占95%左右,其余的是腐殖质。土壤是有矿物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其中,腐殖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土壤中的矿物质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它们就是土壤中的颗粒物。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不属于使用单一化肥引起的是腐殖质得到补充,而团粒结构破坏,土壤容易板结,土壤容易积水等易引起土壤结构的破坏。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在我们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科学技术在某些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解答】 A.用吸尘器吸尘,可以代替人力,属于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故A不符合题意;
B.使用空调降温,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更舒适,属于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故B不符合题意;
C.使用冰箱时,氟利昂排入大气,破坏了臭氧层,属于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故C符合题意;
D.用计算机查找资料,属于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温度降低时体积收缩。但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在 0℃ - 4℃这个温度区间内,水表现出反常膨胀现象,即温度升高时体积收缩,温度降低时体积膨胀。当水温低于 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逐渐减小。当水结成冰时,其密度进一步减小,变为 0.9×103kg/m3,而液态水的密度是 1×103kg/m3。
【解答】寒冷的冬天温度较低,此时水会由于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凝固前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因此能够把水管冻裂;
故答案为:B。
20.【答案】C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
【解析】【分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想方设法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推广家用节水器具,可以节约用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农业灌溉引用工业或生活废水,会污染土地,使有害的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从而危及人体健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提高废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可以节约用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1.【答案】80;吸热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判断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最大区别,要看温度随时间变化时,是否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不升温。此时对应的温度点,就是它的熔点。
【解答】由图像可知,此物质从50℃加热经10min,温度达到80℃,虽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直到第25min后温度继续升高,也就是在10~25min时间内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属于晶体的熔化过程,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也就是熔点为80℃。
22.【答案】液化;放热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情况。
【解答】浴室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而瓷砖墙面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瓷砖后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很多小水珠。
23.【答案】(1)壤土类土壤
(2)较好;较好;有利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解答】(1)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根据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该土壤样品的类型是壤土类土壤。
(2)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粉砂粒、砂粒较多,因此其通气性能较好,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1)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根据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该土壤样品的类型是壤土类土壤。
(2)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粉砂粒、砂粒较多,因此其通气性能较好,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4.【答案】降水;蒸发;水汽输送;蒸腾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2)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表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通过导管将水分运输到叶片。
【解答】(1)A有高考指向地面,是降水;B由海洋指向海洋上空,是蒸发;C由陆地上空指向陆地上空,是水汽输送。
(2)由图可知,植物体会将吸收的水分,以蒸腾的形式释放出水蒸气进入大气,这样使大气水不断得到补充。
25.【答案】水;a+b≥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考虑溶质和溶剂,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就要看反应后的生成物。
(2)根据溶液的组成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解答;
【解答】(1)白酒是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化学式为:H2O;(2)a克氯化钠放入b克水中,当ag氯化钠全部溶解时,则有:a+b=c,如果溶液已饱和,氯化钠还有剩余时,a+b>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a+b≥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为c-b,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
26.【答案】A;自动(自我)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数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图中①捕食关系、②④呼吸作用、③光合作用、⑤分解作用。
【解答】(1)A、①表示植物体内能量流向动物体,表示捕食关系,A错误。
B、③吸收二氧化碳,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
C、④释放二氧化碳,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C正确。
D、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二氧化碳,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A。
(2)在牟山湖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数量不断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
27.【答案】非生物;竞争;太阳能;水稻和杂草;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然后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在该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该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能量都由太阳能提供。其他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取食绿色植物来获取能量,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且在流动过程中逐渐递减。
【解答】(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主要表现在生物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而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条件。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2)该生态系统中的水稻和杂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太阳能。所以该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能量都由太阳能提供。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资料中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养料和水分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如资料中的水稻和杂草;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如资料中的蝗虫、三化螟和青蛙;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资料中没有提到。
28.【答案】98;B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水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一定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水的沸点;
(2)根据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1)由实验数据知,从第4到8分钟,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2)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9.【答案】B;70g;85g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解答】(1)B烧杯中存在固体,不能在继续溶解木糖醇,所以是饱和溶液;
(2)根据图可知,30℃时木糖醇是溶解度为7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5g溶质,在此温度下将40克木糖醇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50g+35g=85g。
30.【答案】(1)1
(2)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到实验作用
(3)落叶自身的水分散失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参与物质循环。落叶中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一部分,在自然环境中会逐渐被分解。本题就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来观察落叶分解这一物质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解答】(1)从两个月后落叶称重来看,第1号瓶重量最轻,说明被分解的有机物最多。
(2)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和真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鸽粪和豆渣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1、2两组用相同的树叶和相同的土壤。1号瓶子的落叶分解的快,2号瓶子的落叶分解的较慢,说明鸽粪里面营养物质丰富,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较多;所以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到实验作用。
(3)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4号瓶子落叶减重较少,因为瓶子内无细菌,不能分解树叶内的有机物,落叶减轻主要是因为自身水分散失的原因。
(1)从两个月后落叶称重来看,第1号瓶重量最轻,说明被分解的有机物最多。
(2)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和真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鸽粪和豆渣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1、2两组用相同的树叶和相同的土壤。1号瓶子的落叶分解的快,2号瓶子的落叶分解的较慢,说明鸽粪里面营养物质丰富,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较多;所以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到实验作用。
(3)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4号瓶子落叶减重较少,因为瓶子内无细菌,不能分解树叶内的有机物,落叶减轻主要是因为自身水分散失的原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