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比例尺》教学设计
课题 比例尺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比例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讨论“淘气和笑笑画的平面图”的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必要性,并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学习比例尺的变式,会用比例尺的变式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用比例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学习内容分析: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难点 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1.填空4千米=( )米5米=( )厘米200米=( )厘米100厘米=( )米 500000厘米=( )千米课件出示:师:蜗牛在吹牛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蜗牛说的是图上距离,机灵狗说的是实际距离。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学生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 复习导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主动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讲授新课 任务一:认识比例尺。课件展示:师:你认为合理吗?师讲解并课件展示:师:现在你知道比例尺1:10000表示什么意义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师:学校的东北方向400m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先算一算,再在笑笑的图中标出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师:那同学们请看,这是哪里?(出示课本21页台湾地图)师:这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宝岛台湾,请看这幅图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师:观察两幅图中的比例尺,你有什么发现?师:观察学过的比例尺,说说你的发现。 生:淘气画得不合理,100米和300米一样长,不能分清远近。生:笑笑画得合理,这三段距离能区分出长短。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生1:这个图画了线段,叫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带单位,数值比例尺不带单位。生2:线段比例尺是用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实际距离90千米,有的时候线段不只画一段。生3: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可以相互转化。所以这幅图的比例尺可以写成1:9000000.生:图一是缩小比例尺。图二是放大比例尺。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任务二:解决有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下图是我国地图的一部分。奇思从这幅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3cm。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你有哪些方法?合作要求:1.从题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2.比例尺1∶34000000表示( )是( )的( )。3.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是多少千米实际就是求( )。4.列式解决问题。5.你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方法一:图上1厘米表示34000000厘米,也就是1厘米表示340千米。340×3=1020(千米)方法二:我用解比例方法。解: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 3:x=1:34000000 X=3×34000000 X=102000000 102000000厘米=1020千米答: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是1020千米。课件出示:妙妙想从青岛去石家庄,请你帮她算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教师巡视指导困难学生,并收集不同解法。教师展示不同解法。 学生小组内解决问题。学生汇报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评议 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达到了升华。纵观整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旧有的生活经验转为主动探索新知。预计教学效果好,同时学生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课堂练习 基础题:1.说说下面两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2.北京到广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920 km,在一幅地图上量得这两地间的距离是20 c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习题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不仅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题:3.两张不同的图纸,A图纸的比例尺是1:2000,B图纸的比例尺是1:500。那么,这两张图纸上3 cm长的线段表示的实际长度各是多少米?
拓展题 4.(1)街心花园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000 m,图上距离是_____cm;那么,图上距离1 cm表示实际距离_____ m,这个示意图的比例尺是_______。(2)街心花园到健身中心的图上距离是______cm, 实际距离是______m。(3)电影院在街心花园西偏南30°方向,实际距离为500 m 的地方,请在图中标出电影院的位置。(4)根据上面的示意图,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板书 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利用简洁的文字呈现本节课的重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填空题。(1)武警部队进行野外训练,要从甲地到乙地,在一幅比例尺是1:70000的地图上, 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0厘米。要求在 3小时内到达,平均每小时要行军( )千米。 (2)一张精密零件的图纸的比例尺是20:1,在图纸上量得这个零件的长是12厘米。这个精密零件的实际长度是( )毫米。2.填空。3.在一张比例尺为6∶1精密零件的图纸上,量得零件的 长为24 mm,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4.在比例尺为 1:2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A、B 两地的图上距离为 15.4 cm。甲乙两车同时从 A、B 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 74 km乙车每小时行80 km,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综合实践类作业】量一量你家某一房间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这一房间的平面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比例》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比例》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三学段“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提出了: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例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1.认识比例尺,能说出比例尺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会按给定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2.能在方格纸上,按给定比例画出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三个部分。
(三)学生认知情况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单元目标拟定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中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的规律,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
2.经历观察、操作与交流等活动,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发展空间观念。
4.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和比例的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比例的意义;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
从具体编排来说,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对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理解;比例和比例尺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及其相关应用的基础。
创设有趣情境,以“设计巨人教室”等具体任务驱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知识的学习;教科书注重通过创设有趣情境,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比例”等知识学习的价值。
3.重视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学习的比例、比例尺等知识与前面已学习的比、除法、分数、方向与位置等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知识的综合性较强。教科书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2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比例 比例的认识 1
比例的应用 1
比例尺 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比例的认识 目标: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并理解“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能根据这一规律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任务一:认识比例。 任务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能根据这一规律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比例的应用 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任务一: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比例尺 目标: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任务一:认识比例尺。 任务二:解决有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通过学习活动,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目标: 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任务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