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17:2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隋朝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经交替出现,结束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赵匡胤 C.隋文帝杨坚 D.唐玄宗李隆基
2.科举制创立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3.隋灭陈,统一全国是在 (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4.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其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 )
A.涿郡、江都 B.洛阳、余杭 C.涿郡、余杭 D.洛阳、江都
5.比较法和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秦朝与隋朝的统治,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战乱的局面②都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③都顺应统一的趋势④都修建了大型的工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
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 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
7.某博物馆准备在“国运泱泱——隋朝大运河文化展”中搭建真实场景,再现隋朝大运河中心城市的繁荣。为此,工作人员应该搜集哪座城市的相关史料 ( )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杭州
8.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于( )

《清代大金榜》(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9.以下示意图反映的是A制度的作用。A处的制度应当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0.下表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士族衰落 民族交融 北强南弱 杨坚建国
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1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统治者残暴 B.实现了统一 C.繁荣而短暂 D.大运河开通
12.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A.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13.隋朝制定“输籍法”,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通过全国性大规模地检括户口,检出大量的隐漏人口。隋朝这种举措( )
A.体现了赋役繁重统治严苛 B.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C.反映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表明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
14.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ɡ)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
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15.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 )
A.统治十分残暴 B.社会经济发展 C.横征暴敛无度 D.洛阳盛产粮食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上图,指出从洛阳到涿郡历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
(2)你是否同意用唐诗“至今千里赖通波”来评价隋朝大运河?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三、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三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等
(1)隋朝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是在哪一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却很快走向灭亡,其灭亡是在哪一年?
(2)材料二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征发人民的史实?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3)请你完成材料三的结论部分。
参考答案
1.C
根据所学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C项正确;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第二任皇帝,开创“贞观之治”,并不是结束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排除A项;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完成了局部统一,排除B项;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开创开元盛世,但不是结束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2.B
由题干设问“科举制创立于”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B项正确;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不是魏晋南北朝,排除A项;唐朝时期科举制完善,排除C项;北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B
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B项正确;581年隋朝建立,还没有统一,排除A项;605年开始建造大运河,排除C项;618年唐朝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4.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C项正确;江都是大运河中邗沟一段南方的起点,排除A、D项;洛阳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排除B项。故选C项。
5.C
据题干“秦朝与隋朝的统治”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统一了全国,秦朝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全国,故隋朝和秦朝都结束了之前的战乱分裂局面,都顺应统一的趋势,统一了中国;秦朝修建了长城、阿房宫等重大工程,隋朝修建了新都、大运河等重大工程,故隋朝和秦朝都修建了重大的工程;因此,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隋朝和秦朝并没有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且都因暴政而灭亡,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6.B
根据材料“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考虑到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既便于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又能够“照顾全局”,这样的选择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政治统治,B项正确;虽然建造东都洛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体现了隋朝的国力,但隋炀帝的主要动机并非为了单纯炫耀,排除A项;交通的便利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一个条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隋炀帝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和征伐往往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7.B
根据材料“‘国运泱泱——隋朝大运河文化展’中搭建真实场景,再现隋朝大运河中心城市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B项正确;大运河没有经过西安,排除A项;北京处于隋朝大运河的北端,不符合材料“再现隋朝大运河中心城市的繁荣”,排除C项;杭州是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不是大运河的中心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
8.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因此古代通过考试选制度正式确立于隋朝,B项正确;汉朝实行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排除A项;唐朝不断完善了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排除C项;元朝的选官制度在前期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后期恢复了科举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C
根据图片材料信息“教育功能、价值内化、道德教化、职业选择、官员选拔、文化传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是十分公平和公正的,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往往都是政治上清明廉洁、知识渊博、能力卓越的人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C项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在于将国家领土分封给诸侯,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统治,这一制度在西周时期达到了顶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郡县制 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之后出现的地方管理行政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行省制是一种地方政府管理制度,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一次高潮。社会动荡不安使门阀士族走向衰落,连年的征战,人们渴望和平。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C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原因、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概括不全,排除AB项;隋炀帝创立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依据所学可知,“流星”象征时间短暂。581年隋朝建立,618年隋朝灭亡,存在时间短暂。隋文帝统治时期,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由此看见,隋朝是一个短暂而繁荣的朝代,C项正确;统治者残暴仅仅反映的是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A项;实现了统一不能体现“流行(短暂)”,排除B项;大运河开通仅仅是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材料“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的意思是天下的水路运输,全靠这一个水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没有体现其便利人们游玩江南和加快了隋朝的灭亡,排除BD项。故选C项。
13.B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隋朝通过全国性大规模地检括户口,检出大量的隐漏人口,这就加强了国家对户口的控制,减少了户口的流失,从而削弱了豪强世族对人口的隐匿,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重新核定户籍并没体现从赋役繁重,排除A项;隋朝的这种举措主要是为了检索人口,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这一项举措并不能表明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全国,C项正确;从605年起,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与589年史实不符,排除A项;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与隋文帝史实不符,排除B项;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与隋文帝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根据题干可知,含嘉仓和国家储备的物资、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的史实说明隋朝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取得迅速发展,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隋朝经济发展,与政治统治无关,排除AC项;含嘉仓位于洛阳不能说明洛阳盛产粮食,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永济渠
(2)以下答案,任选一种作答。
示例一:同意。理由: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示例二:不同意。理由:隋炀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激化社会矛盾,这是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示例三:不同意。理由: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同时它的开凿也加重了人民负担,消耗了大量财力,导致农民起义,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辩证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1)河段:根据图1可知,隋炀帝从洛阳到涿郡要历经永济渠。
(2)首先,表明态度,如同意,其次说明理由,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隋朝大运河的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可以不同意,说明理由即可,如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激化社会矛盾,这是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者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同时它的开凿也加重了人民负担,消耗了大量财力,导致农民起义,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辩证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17.(1)统一年份:589年。灭亡年份:618年。
(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结论:人口激增;垦田面积大增;粮仓丰实。
(1)统一年份:根据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统一的时间是589年。
灭亡年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却很快走向灭亡,其灭亡是在618年。
(2)史实:根据材料二“(炀帝)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人民的史实有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原因:根据材料二“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是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
(3)结论:根据材料三“隋初的人口为3000多万人到隋盛时4600多万人”,可知可从人数的增加得出人口激增的结论;根据材料三“垦田数在隋初为1900多万顷到隋盛时5500多万顷”,可知可从垦田数的增加得出垦田面积大增的结论;根据材料三“粮仓隋初时只有长安太仓到隋盛时建立了含嘉仓、洛口仓等”,可知可从粮仓的增多得出粮仓丰实的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