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北宋的政治【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北宋的政治【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19:24:14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一、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史上最有学问的兵变
学习目标二、中央集权的加强——充满智慧的体制建设
学习目标三、重文抑武的方针——移风易俗的神奇政策
学习目标四、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一次尝试
CONTENTS
目录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你心目中的北宋?
01
素养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拓展延伸
05
课堂总结
06
课堂练习
07
作业布置
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崇文抑武的方针。
素养目标:
1.知道北宋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知道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能辩证地分析崇文抑武的方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重点、难点)
3.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影响,感受士大夫救国家于危难中的决心和情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难点)
宋太祖 赵匡胤
影视《包青天》包拯
(金超群饰)
宋朝官帽——长翅帽。这样的帽子有何特别之处?
相传,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朝臣窃窃私语,发明了此帽。
皇 权
新知导入
整体感知
武将专权 地方割据
朝代 建立者 身份 延续时间
后梁 朱温 唐末宣武节度使 907-923(17年)
后唐 李存勖 唐末河东节度使 923-936(14年)
后晋 石敬瑭 唐末河东节度使 936-946(12年)
后汉 刘知远 唐末河东节度使 947-950(4年)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 951-960(10年)
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欧阳修《本论》
温故知新: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本课内容思考:北宋建立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加强统治的?
part 01
学习目标一、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
——史上最有学问的兵变
PART
01
陈桥兵变遗址
新知讲解
1.陈桥兵变
我们就跟随一个人进行穿越,回到北宋建立的那个时刻
人物档案
姓名:
身份:
石守信
后周禁军将领---北宋禁军将领--节度使
石守信正率兵在黑暗中焦急地等待,他要为兵变的军队打开都城的大门。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1、陈桥兵变
点击播放视频
黄袍加身石碑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北宋建立
时间:
人物:
事件:
定都: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东京(今开封)
北宋建国时的区域
新知讲解
请据表格分析赵匡胤兵变如此成功的原因?
殿前司 将领职务 将领姓名 与赵匡胤的关系 侍卫亲军 将领职务 将领姓名 与赵匡胤的关系
都点检 赵匡胤 都指挥使 李重进 正在千里之外
副都点检 慕容延钊 布衣之交 副都指挥使 韩通
都指挥使 石守信 结义兄弟 都虞侯 韩令坤 发小、好友
马军都指挥使 高怀德 心腹亲信
都虞侯 王审琦 结义兄弟 步军都指挥使 张令铎 心腹亲信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新知讲解
宋太祖:赵匡胤
北 宋
策略:赵匡胤采纳赵普的建议“先南后北”进行统一。
宋太祖去世后,其弟赵光义登基为帝,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宗统一的区域
3、北宋的统一(局部)
从这两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北宋的统一有什么特点?统一的意义?
(1)北宋消除南方割据政权,但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2)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新知讲解
part 02
学习目标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充满智慧的体制建设
PART
02
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欧阳修《本论》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结合材料、教材及相关史事,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
自主学习
丞相-赵普
太祖-赵匡胤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1
3
2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原因
1.背景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宋太祖凭借着什么能采用温和的办法收回兵权?
点击播放视频
961年,赵匡胤宴请禁军将领喝酒,石守信也在其中,赵匡胤表示当皇帝还不如当节度使时快乐,因为怕老部下们也被黄袍加身。石守信等人当即就跪下磕头哭泣,赵匡胤指示他们置办家业,回家享福。
第二天,石守信率先称病辞职,不再承担禁军将领,赵匡胤任命他做节度使。
2.概况
材料三: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宋史·职官志》
根据材料思考,宋太祖是如何收其精兵的?有何效果?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材料一
调兵权
统兵权
更戍法
1)、收精兵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控制兵权
更戍法:(军队换防)宋太祖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却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新知讲解
根据材料结思考,宋太祖是如何夺其权的?有何效果?
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材料二:太祖曰: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若干副宰相共同议政;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材料一: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士……又财物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
——钱穆《国史大纲》
二府三司制
2)、夺其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控制政权
宋代之前宰相是“事无不统”,到宋太祖时,宰相只分管行政,并设立“参知政事”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新知讲解
根据材料思考,宋太祖是如何制其钱谷的?有何效果?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各州留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材料: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续资治通鉴长编》
3)、制钱谷
削弱地方经济大权,控制财权
交出禁军的兵权后,石守信成为天平军(今山东东平)的节度使。此时的节度使的权力和唐朝时期已经大大不一样了,成为虚职,石守信大胆发财,就这么过了17年。
新知讲解
收其精兵
夺其权
制其钱谷
军 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
行政权
削弱相权
(中央)
知州、通判
(地方)
财 权
设转运使
中央集权
权利互相制衡监督,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强干弱支 内外相制
3.影响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979年,宋太宗北伐攻辽,启用
石守信做大军的都督,宋军大败于高
梁河(今北京附近)。宋太宗撤走,
战败的责任落到石守信的头上。
宋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都督指挥不力吗?
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材料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1: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消极:
1)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屡受周边政权的入侵;
2)大量官职的设立,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充,也使得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冗官冗员);
3)地方财赋的转移,造成了地方积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
3.影响
新知讲解
part 03
学习目标三、崇文抑武的方针
——移风易俗的神奇政策
PART
03
分析诗歌谈社会风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
尚武轻文
尚文轻武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阅读右边材料,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原因:
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武将的地位低于文官。
崇文抑武的方针
点击播放视频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①重用文官
宋太祖
宋太宗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措施: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视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说出北宋政治体现崇文抑武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方针的影响。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新知讲解
知识拓展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新知讲解
②限制武将
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宋代,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
措施:
新知讲解
措施:
材料一: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
材料二: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材料三: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表现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朝科举考试图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新知讲解
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糊名、誊录
宋朝四大书院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新知讲解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想一想,这种崇文抑武方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知识拓展
part 02
学习目标四、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的一次尝试
PART
04
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新知讲解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却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三冗之患求变法
1.背景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新知讲解
读材料,说说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宋)包拯奏报
材料二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冗官”
军队不断膨胀
“冗兵”
官俸、军费开支浩大
“冗费”
积贫积弱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新知讲解
宋神宗
(1048-1085)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
实现富国强兵。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变法目的
变法范围
2.目的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3.措施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
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原则:加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管控
变法措施
新知讲解
4.结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变法结果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
几乎全部被废除。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保守派司马光
改革派王安石
君子之争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要讲究策略,协调好与守旧势力之间的关系
(2)改革过程是充满阻力,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3)改革要善于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4)改革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5)改革要有强大的力量支持……
课堂延伸
课堂总结
北宋政治有何特点?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板书设计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王安石变法

背景:
武将专权
藩镇割据
防弊之政
加强中央集权

新弊又生
加强君权
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崇文抑武
影响:
1.唐代晚期官员约十分之七出身名门,而北宋初年以科举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至北宋中期已超四分之三,北宋晚期更是超过五分之四。这表明宋代
A.选拔的人才更优秀 B.阶层流动更加频繁
C.阶级之间差别消失 D.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2.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大概)以文词(文辞)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C.崇文抑武 D.防止军权落入武将之手
3.北宋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
A.陈桥兵变 B.重文轻武政策 C.杯酒释兵权 D.设置转运使
B
C
课堂练习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