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四下语文 16.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和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教案]四下语文 16.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和反思(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21: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秀丽,增进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能说出海上日出时几种不同的景象。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描绘的海上日出的美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巴金(1904—2005),中国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他生长在一个官宦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文学创作。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家》《春》《秋》等。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海上晴朗天气的日出和天边有云情况下的日出,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语言优美、通俗易懂,结构清晰,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有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重点)
3.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感受海上日出时的景象。
一、情境导入
教师导入新课:你们看过日出吗 你们知道日出时的景色是怎样的吗 今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并板书,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海上日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日出,唤起学生对日出美景的感受,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
教师提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巴金,请你自己读一读。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认字。扩大 重荷 刹那 镶嵌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重点理解多音字“荷”,读“hè”时,组词“重荷”,有“背或扛;负担;承受恩惠”的意思;读“hé”时,组词“荷花”,即莲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刹那”的意思。
(4)积累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5)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镶”的意思。
3.对重难点字、易错字“镶”“紫”进行书写指导。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预设:第2、3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第4、5自然段描写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
教师提出问题:再读第2~5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写了哪几种天气情况下的海上日出。
预设:晴天时、多云时、天边有黑云时。(板书:分写 晴天时 多云时 天边有黑云时)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板书:总起 时间、观察位置 总结——伟大的奇观)
1.默读课文,能说出晴天时和有云时海上日出时的景象。
2.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了解了作者巴金先生写的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今天,我们再次走入文本,继续跟随巴金先生的脚步,去欣赏大自然的壮美之景。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这节课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景象作铺垫。】
二、精读细研,领悟写法
(一)研读第2、3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轻声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你认为描写日出最精彩的语句。(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预设:写出了太阳要升起来之前,天空的变化很美,从“一片浅蓝”到出现“一道红霞”。 (板书:太阳在海面下)
(2)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预设:太阳刚出来时,露出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写出了海上太阳初升时光线的柔和。(板书:露出小半边脸)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教师提出问题:对比阅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太阳努力上升。
②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预设:第②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上升的过程艰难又缓慢。
教师追问:注意加点部分“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这些词语,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些词语准确地描写了太阳升起时的位置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出时的景象,把日出的过程写得清楚、具体。(板书:跳出海面)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一刹那间”“夺目”这两个词,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在极短的时间里,太阳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覆盖天地,真是神奇、壮观!(板书:发出光芒)
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写出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预设1:作者抓住了颜色的变化来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分别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变化和日出时太阳的颜色变化,通过“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发出了夺目的亮光”等具体描写,由浅到深地表现出日出前后景象的变化。
预设2:作者抓住了光亮的变化,从“没有亮光”到“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光亮越来越强烈,甚至刺得人眼睛发痛。
预设3:作者抓住了太阳位置的不断变化,刚开始只是出现“小半边脸”,随着“努力上升”,最终“冲破云霞”“跳出了海面”。这些词语写出了太阳位置的变化,展示了日出的过程。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颜色、光亮、位置等方面的变化把日出的过程写清楚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海上日出景象的神奇、壮丽。
请根据课文内容,用简单的示意图展示海上日出的过程。请同学们借助自己的简笔画,说说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
预设:刚开始时,天空是(一片浅蓝)。转眼间,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儿,太阳只露出了(小半边)脸,呈现出(红)色,却没有(亮光)。然后太阳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最后,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太阳发出了万丈光芒,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颜色、光亮、位置三个方面的关键词语,学生一方面能透过文字,边读边想象出晴天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另一方面能够感受到作者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好处。
(二)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天边有云时海上日出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课件28)
1.有云时。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预设:作者在描写有云时的日出时,是不能像晴天时那样清楚地看到日出的,太阳走进云层,光线透过云射下来,照到水面上,一片灿烂的亮光,呈现出一幅水天相接、水天一色的画面。(板书:一片灿烂的亮光)
2.天边有黑云时。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教师提出问题:“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中,“镶”可以换成“描”吗 为什么
预设:不可以。因为用“镶”更能体现出太阳要冲破黑云的气势,其威力势不可当。而“描”很难体现出这种气势。(板书:镶金边)
教师追问:在天边有黑云时,作者这样描写:“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里可以把“染成”改为“涂成”吗 为什么
预设:不可以。因为“染成”体现了云片慢慢变化的过程,而“涂成”速度之快让人感觉不到云片是慢慢变化的。(板书:染成紫色或红色)
教师提出问题:借助关键语句,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预设: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教师追问:随着早晨太阳的变化,不仅有晴天时的海上日出,还有走进云堆中的海上日出,更有天边有黑云时的海上日出……这些景象真是让人陶醉!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预设:“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
教师继续追问:作者在结尾说:“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预设:文章结尾作者用反问句发出赞叹,既赞叹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更赞叹红日的光明及其伟大的力量,引发了读者共鸣,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和对光明的追求。(板书:雄伟 壮观)
三、主题概括,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在此课的教学中,我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写作实践有帮助。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第2、3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语言优美、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容易理解。我将重点放在感受日出景象的变化上,紧紧围绕此单元的语文要素,加以图片的辅助,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日出的画面,为学习创设了情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