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4
伴随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歌声,
我们仿佛穿越到了三国时代。吕蒙,这位吴国大将,如何
从一介莽夫逆袭为东汉名将 是武功过人,还是智谋超群?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孙权劝学》,揭晓他的逆袭之路。
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等文学常识,熟记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重点)
品析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
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自己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难点)
2
1
3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迁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鉴”:镜子。
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时间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
孙权(181---252 )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英勇果断,胆略过人。东汉末,继承其兄孙策之位,据有江东六郡,后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吕蒙 (178—220),字仲谋,三国时吴国大将。少年时不爱读书,16岁进入军营,以胆气称,战功卓著,但颇为轻狂。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成为吴国军事家。
鲁肃 (172—217),字子敬,东汉末年孙权部将。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继周瑜之后掌管吴军,治军有方,深谋远虑,见解超人,成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卿
qīng
岂
涉
邪
shè
孰
遂
更
qǐ
gèng
suì
yé
预习检查
shú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wéi)博士邪!但当(dāng)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wéi)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虚词后停顿;
2、主语后停顿;
3、意义单位后停顿。
文言文划分节奏方法
1、再读课文,把握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的内容,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文言文翻译五字方法
1、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理清主要内容。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从前,当初。
当权,当道
推托
用
对某人说,常与“曰”连用。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之间也以“卿”为爱称。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事物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时王侯的自称。
难道
研究儒家经典。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同“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译文: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疑问代词,这里可以为“哪里”。
好处
于是,就。
开始学习
译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比得上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到,等到。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泛指吴地
译文: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经过
对吕蒙表示亲近的称呼,小名。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书人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译文: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而后就分别了。
另,另外。
于是
连词,表承接。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讲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劝学吕蒙学习的故事。
吕蒙就学吕蒙最初以军务繁忙为推脱学习,但孙权以自己为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吕蒙听从劝告,开始学习,并取得了显著进步。
2.梳理文章结构
起因(1)
经过(2-3)
结果(4)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1、孙权是怎么劝说吕蒙读书的?他的劝说技巧有何高明之处?
孙权以当前形势为切入点,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天下多变,当权管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新知识,提高能力。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对他十分关心,寄予厚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蒙辞以军中多务
一劝不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强调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指出学习可以通古博今,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暗含责备,言辞恳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学习的好处,强调学习有益。指出自己虽公务在身,但仍不忘学习,并从中受益。现身说法,循循善诱,言辞恳切,殷切鼓励。
卿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高明之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表现了对下属的关怀、亲近,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说说你体会到人物的什么语气和特点?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语重心长,显示出王者风范。“邪”后虽用叹号,但有一种强烈的反问,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孰”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带惊奇,流露出佩服和欣慰。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充满自豪,显出一个武将特有的直率。
3、分角色朗读,试着读出三个人物各自的语气和特点。
邪:反问语气,暗含责备。
耳:限止语气,语重心长。
乎:反问语气,得意自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 吕蒙读书有没有取得成效?文中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侧面描写出吕蒙的学识有了进步。
“大惊”及感叹语气的句子,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反问句。正面描写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及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3、文中略写了劝学的经过,却详写了起因和结果,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起因孙权劝学,一是突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二是说明了学习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详写结果鲁肃叹服,从侧面表现吕蒙惊人的进步,从而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详写起因和结果,都紧扣开卷有益的中心,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4、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分别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关心部下
要求严格
善于劝说
启示:
作为团队领导,要考虑长远,重视人才培养;
给人提建议、指方向时要充分尊重对方,要有换位思考意识,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才能说服对方;不但要自 己好学,还要催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这样才能使社会进步。
孙权
虚心听劝
勤奋好学
启示:
一个人基础差不要紧 ,只要端正态度 ,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 ,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开卷有益。
吕蒙
性格直爽
爱才敬才
启示:
一个人基础差不要紧 ,只要端正态度 ,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 ,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开卷有益。
鲁肃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语气词,可译为“罢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语气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古时王侯的自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朋友辈的敬称)
称谓词
见往事耳(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但当涉猎( )
当涂掌事( )
应当,应该
掌管,担当
了解
知晓
当涂掌事( )
见往事耳( )
事务,责任
事件、事情
一词多义
当
见
事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研究 今:治理)
(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关 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2.及鲁肃过寻阳
(古:等到 今:以及)
3.即更刮目相待
(古:另,另外 今: 更加)
古今异义
5.见往事耳
(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4.但当涉猎
(古:只,只是 今:但是)
古今异义
否定判断句:非……
状语后置句:蒙以军中多务辞
省略句:(与蒙)结友而别
译: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译: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特殊句式
非复吴下阿蒙
蒙辞以军中多务
结友而别
省略句
(鲁肃)与蒙论议(省略主语“鲁肃”)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文言句式
①记事简练而完整。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再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
②详略得当,剪裁精当。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属,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以此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
读书、学习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就是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孙权劝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劝
赞
善于规劝
爱才敬才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开卷有益
1、 你的同桌小明同学头脑聪明,成绩较好,但最近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急剧下滑,请你前去劝劝他,你将如何劝导呢
2、联系学习生活,说说你从《孙权劝学》中获得哪些启示?
劝说小明
小明同学,我注意到你最近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有所下滑。我想提醒你,虽然游戏可以带来短暂的快乐,但长期沉迷会影响学业和健康。希望你能够适度游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相信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启示
《孙权劝学》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文章中提到了文武之道,即学习和实践要相结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全面发展,不仅要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启示
《孙权劝学》启示我们:学习需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孙权慧眼识才,劝吕蒙学习,终使其大有长进。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应善于接纳他人良言,勇于改变自我,不断求知进取,才能实现个人成长与蜕变。简而言之,勤学善听,方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