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共7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21:3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大雁塔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大唐名相张九龄
治吏——怎么用人 吏治——用什么人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皇帝的烦恼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与管理制度的更迭过程,把握时空观念;
2、认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掌握不同选拔制度出现的原因,深化理解唯物史观;
3、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建立,对大一统中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4、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变化,认识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加深对政治改革的认知,培养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之下古代的中国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时空坐标
CONTENTS
目录
01
02
03
中国古代
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
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
监察制度
史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2: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 《史记 · 商君列传》
史料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史料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史料5:(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杜佑《通典·选举二》
史料6: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阅读材料,讲出材料所描述的选官制度,并做简要概述。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选拔标准:血缘
人口
土地
奴隶主贵族垄断高官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概括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战国形势图
途径:荐举、军功
选拔标准:才能、军功
举荐有才能者或按军功授职
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私学兴盛,官学衰微,士人阶层兴起;诸侯国君为争霸图强,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养士。
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3.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4.两汉:
汉武帝察举制
先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分类 制度 门类
常科 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 孝廉、茂才
特科 无固定时间,有具体标准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意义:
选拔了大批人才;适应了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推动了王朝的兴盛与强大;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催生了士大夫阶层,为后世提供了既能主宰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体。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5.魏晋南北朝:
220年魏王曹丕 九品中正制
内容:各州郡设大中正、中正,由本籍的中央高官担任,按家世、德才评定士人,分为九等,评语称“状”,吏部授官。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但随着士族势大,中正选人只看家世,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史料阅读)?
★问题探究1:根据史料结合所学,分析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史料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史料2: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后汉书.种暠传》
衰落原因: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②战争频繁,士人流散, 察举制度失去社会基础,事实上难以实行;③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不利于中央集权。
史料2: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
——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
史料1: 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 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 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影响: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激化了社会矛盾;④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
★问题探究2:根据史料结合所学,指出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噪,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屠隆《鸿苞节录》
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1、(2024·北京高考·2)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当堂练习】
2、(2023·广东高考·3) 表1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B
【当堂练习】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D
★问题探究3:根据史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形成的原因。并简要讲述科举制的流程。
史料: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原因:
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②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对门阀士族垄断政治不满;
③隋唐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进士
举人
童生
贡士
生员
(秀才)
殿试
会试
乡试
院试
府试
县试
科举考试分级取士图
1、曹魏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重视。这表明当时选官制
A.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
B.打破了门第观念
C.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
D.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当堂练习】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6.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⑴背景:(略)
⑵内容:
时间 科目 结果
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 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常举 每年 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7.两宋:科举发展完善,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
——王安石《送陈谔》
打破门第限制,扩大选官范围,扩大统治基础。
主观评定→客观考选
豪强操控→中央选拔
加强了中央集权。
2、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 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
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
B.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
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
D.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B
【当堂练习】
3、(2020年·全国II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
【当堂练习】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8.元朝:
⑴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
⑵恢复科举: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少。
9.明清科举
(1)分为乡试、会试与殿式三级
(2)考生: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3)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乡试
会试
殿试
各省城
礼部
皇帝
每三年
次年春
会试后
举人
贡士
进士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①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②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贡士。
③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进士。
进士分三甲:一甲二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等;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童生
县试、府试
院试
秀才
乡试
举人
头名称解元
会试
贡士
头名称会元
殿试
进士
头名称状元
“天子堂”保和殿
时期 阶段 概况
隋朝 确立 隋文帝分科举人;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
唐朝 完善 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宋朝 发展 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科目减少,进士科为主;
考试实行糊名、誊录、锁院等。
元朝 恢复 时断时续;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
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明清 加强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八股取士;
南北卷。
清末 废除
【人教统编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优质课件1
【人教统编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优质课件1
科举发展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1898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光绪帝诏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至此正式废除了。
★问题探究4:根据史料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史料1: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史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唐]《神童诗》
史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史料4:“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
④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⑤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阻碍自然科学发展,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4、明代近 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 43.34 %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7.2 %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当堂练习】
D
材料: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历史解释: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原因:
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
②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缓和矛盾,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
南北榜争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影响 演变趋势
先秦 世官制 血缘 世袭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 ①选拔标准:
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严密科学。
③选官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④选官范围: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军功爵制 军功 废除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秦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法家 思想 思想文化专制 汉代 察举制 品行 举荐 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后期弊端显现。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评定 授官 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明清 科举制 八股取士 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 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2023·重庆高考·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A
【当堂练习】
4、(2023·湖北高考·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A
【当堂练习】
5、(2024·北京高考·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C
【当堂练习】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德才兼备,以德为根本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
指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
指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效果进行考察。
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1.秦汉:
上计制
⑴每年末,各县、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盗贼情况汇集郡国,制成计簿给中央。
⑵御史审核以防造假。
◎西汉《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木牍
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6号墓出土
2.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战乱使考核多流于形式
3.隋唐:尚书省吏部负责
⑴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
⑵唐朝以品德、才能标准考核,分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 儒林传》
4.宋朝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材料: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极的状况。——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历史理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汉代上计制度的理解
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一级一级上报朝廷。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更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汉承秦制,并不断调整,制度更加完善。便于中央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等状况,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便于考核官吏与澄清吏治,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国有经济,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但是由于专制体制的本质决定整顿吏治实际效能有限,不能彻底根除贪腐问题。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1)明朝:考核严密
①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②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主持
明朝考核
考察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察
考满
考察的对象是所有官吏,重点在监察其过失
京察
外察
对在京官吏的考察
考察地方官吏
考核内容:贪 、酷者削职为民, 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 、不谨者免职;浮躁 、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 , 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6、下表为“明永乐九年考满赏罚补充规定”,是明朝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
A.考核结果是官员黜陟的唯一依据
B.对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
C.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
D.力图掌握官吏的真实情况
初考 再考 三考 最终等第
称职 未予考核 称职 称职
未予考核 未予考核 称职 称职
未予考核 称职 平常 平常
平常 未予考核 称职 平常
未予考核 平常 不称职 不称职
D
7、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地方官吏。这反映出唐朝
A.重视地方官吏的监察
B.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C.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
D.有效实现了唐代吏治的清明
B
朝代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 目的 发展趋势
秦汉
隋唐 两宋 明清 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
御史
品德、才能
吏部
考察、考满(监察贪酷和不作为)
中央政府
①考核法规趋于完善
③考核日趋严格
②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
选贤任能
劝善惩恶
激励上进
史料:自神龟末来,专以停年为选。士无善恶,岁久先叙;职无剧易,名到授官。执按之吏,以差次日月为功能; 铨衡之人,以简用老旧为平直。
——《魏书》卷七七《辛雄传》
★材料反映了官员考核中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影响?
“论资排辈”
——挫伤了积极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问题的看法。
考核必须与奖惩紧密联系;
考核必须防止有名无实,走过场;
考核必须实行有力的监督;
考核必须从效果出发,要有明确而不繁琐、切实而又可行的标准。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秦汉:⑴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⑵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代皇帝巡行郡国,依据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
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 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
——樊树志《国史概要》
监察史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2.隋唐:⑴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大夫——最高监察官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唐代十道图
3.宋朝:⑴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设路为监察区;
⑵台谏合一
◎北宋划分路为监察区示意图
君主耳目、相对独立、权力制衡
唐代十道图
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 ,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称为 “监州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
北宋划分路为监察区示意图
曾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
中央: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宋朝以前,台谏本属两个系统,各行其事:御史主弹纠官邪,肃正纲纪;谏官主规谏讽喻,献可替否。御史弹劾的对象是文武百官,谏官谏诤的对象是皇帝。至宋朝,台谏机构虽仍属两个系统,但在职权上开始相混,趋向合一。……宋朝台谏职掌相混与合一的发展趋势,是和加强君主专制制度,防范臣下擅权,特别是为了加强对宰相的监督分不开的。由此而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敢于和宰相抗争的政治势力。宰相动辄遭到台谏官的弹劾,行政权受到监察权的严重抗衡,这正是宋朝皇帝所苦心设计的。
——张晋藩《中国监察法制史略》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4.元朝监察严密:⑴中央设御史台
⑵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皇帝
中书省
枢密院
怯薛
蒙古军都万户府
万户府
宣慰司都元帅府
察院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御史台
宣政院
大宗
政府
六部
行省
宣慰司
路总管府
行台
殿中司
内察院
肃政廉访司
内八道肃政廉访司
都省
都省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5.明清:督察院、六科合称“科道”
⑴明朝:
①督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六科给事中封驳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稽查六部百司;
②位低权重
⑵清朝:
①六科并入督察院;
②停止御史巡按各省;
③督察院仍监察百官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正七品,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的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与内外衙门并无行移”,直接对皇帝负责。工作中,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则“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
——《关于明朝监察系统的若干整理》
综合上述材料和教材,分析明朝监察机构的设置有哪些特点?
位卑权重;互不统属;负责监察百官,但最终处决权归属皇帝。
材料 一 (明)弘治元年左都御史马文升:“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官,我朝自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不分进士、知县、教官皆得除授,但选之甚精,而授之不苟。”
——摘自《明会要·职官五》
材料二“监察官员的选任也不乏中间多有不分贤否,但资格相应得授者,所以未尽得人…明中叶以后,监察机制渐趋衰落和瘫痪,沦为结党营私的工具。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亦遭严重破坏,实际上难以推行,成了一纸空文。”
——张国安《论明朝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监察官员选任制度的影响。
积极:明代监察官员选任方式多样,有利于防止专权徇私、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明代监察机构更加专业、高效,提高监察水平、维护统治;消极:明中叶以后,监察官员选任制度逐渐沦为结党营私的工具,加剧政治腐败和明朝灭亡。
清雍正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恢复了特务监察。但这些特务不再由宫内宦官允任,而是豢养了大批职业特务来对官吏和百姓的言行进行秘密监察。雍正皇帝同时建立密折言事制度,鼓励告密,以特务的手段来加强对官员和百姓思想言行的控制。
明清两代出现了特务监察。明代,在一般监察机关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之外,又设立了对臣民进行秘密监察的特务机关——厂卫。
所谓厂卫,包括太祖时设立的锦衣卫、成祖时设立的东厂、宪宗时设立的西厂以及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等。
“当是时, 东厂番役横行, 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
——《明史· 魏忠贤传》
西厂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中央 地方 特点
秦汉
隋唐 宋 明 清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御史台
台谏合一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督察院
(汉)州刺史
道(监察区)
路(监察区)
通判
按察使司
按察使司
①以轻制重;
②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
③监察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违法与不良行为);
④服务于皇权。
★评价:
1、积极: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
2、局限: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大特征
(1)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服务于皇权。
(2)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
(3)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自上而下垂直监察并日趋完备。
(4)以轻制重,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
(5)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
(6)监察活动法律化。
(7)凭实绩黜徙,严格考核监察官。
(8)监察方式多样化。
(9)监察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违法与不良行为)允许风闻言事。
(10)监察权和行政职权混淆。
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当然,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明代监察御史王忬的象牙腰牌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特点:(1)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2)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3)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4)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5)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6)监察活动法律化。(7)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8)监察方式多样化。(9)允许风闻言事。(10)监察权和行政职权混淆。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特点、作用与局限性?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整顿吏治);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8、唐朝(2024·浙江高考·3)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
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
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
C.地方行政权力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
A
9、(2023·湖南高考·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C
10、(2022·江苏高考·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B
A
11.(2022·山东高考·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考核 监察
秦汉 上计制 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各州,形成巡察制度。
隋唐 考核部门:吏部,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唐太宗划分十道监察区。
宋元 “磨勘” 审官院考核京官, 考课院考核地方官 宋地方划路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
元: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
明清 明:考满、考察 清:京察、大计 明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清设都察院。
认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制度设计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习近平在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知识汇总
官员选拔制度
官员考核制度
官员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春秋战国——军功爵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察举制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秦汉——御史大夫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秦汉——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隋唐宋——四善二十七
明清——考满、考察
宋代——台谏合一
明清——科道合一
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
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①考核法规趋于完善
②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
③考核日趋严格
逐渐制度化 、专职化、体系化
演变趋势
趋势: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世官制到科举制
上计制到考满、考察
中央到地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本课小结
实质: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
中国古代官员管理(考核和监察)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得贤者昌,不肖则亡”
1.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
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C
2.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 德宗 顺宗至 武宗 宣宗至
僖宗
宰相数目 63 151 59 63 96 98
科举入仕 5 31 22 21 69 86
科举入仕(%) 7.91 20.53 37.29 33 71.88 87.76
A. 唐朝在科举制度之下,君主专制强化
B.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
C.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D.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C
材料: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士出任,但地方掾吏则为当地俊秀。中央又有刺史监临督察地方官员。这一套制度,起源早,发展时间也颇长久,因此运作相当顺畅。中央有了这一套统治机制,完全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
罗马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在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与当地原有势力取得合作,以宗主国的地位,依赖戍军控制属地。这一形式当然极不稳定。日久之后,分戍各地的罗马军团对宗邦故国未必忠诚不二,使日后罗马帝国长期沦于军人专政的痼疾。
——《万古江河》
根据材料,比较秦汉与罗马国家治理的不同,分析官吏选拔与管理制度的作用。
不同:方式:秦汉使用官僚制度治理地方;罗马使用军队与当地原有势力进行统治。
结果:秦汉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罗马长期陷入内乱
作用:官吏选拔与管理制度使得政府利用官僚治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有效治理地方社会,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罗马之后再无罗马
秦汉之后有隋唐
隋唐之后有明清
材料:
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但日子久了,那制度就变坏了。这不止是汉代选举制度如是,我们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否则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是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是好制度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试评析钱穆先生的观点。
人类社会是否存在一直好用的制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