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5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5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21: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广场
中轴
共和
有两大基本特征:
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就现代民主政治而言,共和是在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现代政治理念基础上的共和,在法治国家就表现为宪政,所以也称之为“宪政共和”。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1928.12-1949.4
时空坐标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月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特色共和
1927-1948 探索共和
目 录
·CONTENTS·



走向共和(1912—1949)
探索共和(1921—1949)
特色共和(1949—今)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01
走向共和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1949

问题1:
阅读教材第一目,梳理民国不同时期为实现民主共和做出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问题2:
如何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制度建设?
问题3:
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问题4:
国民党政权为什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任务一:民国时期的政治为什么无法实现共和?
问题1:
阅读教材第一目,梳理民国不同时期为实现民主共和采取了哪些举措?结果如何?
时期 尝试 结果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权力;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各党派开始尝试政党政治;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就任正是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复辟帝制 政党政治遭到失败;
军阀混战割据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通过《训政纲领》; 召开“国民大会”; 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 一党专政
难逃崩溃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 缔造共和
中华民国五色旗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问题2: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为例,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制度建设。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摘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这种尝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世纪金榜》P18“史料探究”)
内容:明确主权在民和自由民平等的原则;
确立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原则;
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问题2:以《临时约法》的颁布为例,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制度建设。
材料二: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1)进步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2)局限性: ①因人设法”,职权不明,导致政局动荡。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②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③没有具体规定人民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④没有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政党政治的核心: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
开始:辛亥革命后,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转折:
失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国民党成立
“宋案”
“二次革命”
议会斗争实现民主政治行不通
一、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12)· 政党政治的尝试
政党社团……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政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
请归纳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
问题3: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政党成立的条件不够成熟以及党派间竞争激烈;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国民民主意识淡薄、参政能力低下,缺乏群众基础;
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脱离中国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军阀操控政权;
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军政”时期:从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从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还政于民。
孙中山“革命程序”论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2—1949.4) · 训政与宪政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课堂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
一党专政
1、国民党的“训政” (1948-1949)
2、国民党的“宪政” (1948-1949)
《双十协定》
《中华民国宪法》
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45.10
重庆谈判
1946.11-12
制宪国大
1948 行宪国大
实质: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寻找借口
(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实质:披上“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
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实质:暴露国民党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问题4:国民党政权为什么难逃崩溃的命运?
背离共和的潮流;
违背人民的意愿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2—1949.4) · 训政与宪政
1.(2022·湖北高考·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B
小试牛刀
2.(2021·河北高考·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D
①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②经济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③政治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军阀操控政权;
执政党不能代表历史潮流,甚至违背民意;
④思想原因: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脱离中国国情;
⑤社会原因:群众基础薄弱
小结:民国时期的政治为什么无法实现共和?
01
探索共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的探索
1921-1949

任务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探索中获得了哪些经验?
问题1: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制度探索?成效如何?
问题2:
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有何异同?
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政权模式?
这给中共的制度建设怎样的启示?
问题3:
解放区政权建设具有哪些特点?有怎样的意义?
任务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探索中获得了哪些经验?
问题1: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制度探索?成效如何?
时期 尝试 结果
土地革命时期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抗日战争时期 实行“三三制”,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抗战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基
新中国成立 前夕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建立:
苏维埃,俄语意即“代表会议”或“委员会”,是指俄国无产阶级于1905年革命时期创造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工人和农民的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和更换。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一、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劳动法
土地法
宪法大纲
人事任免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是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一、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思考农村革命根军地政权的性质。
工农革命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 列宁小学旧址
中央苏区——共和国的摇篮
(1)政治建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颁布120多部法律。下设九部一局,即外交、军事、劳动、土地、财政、教育、内务、司法、工农检察。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思想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思想。
(2)经济建设:统一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开办银行,建立独立的金融货币体系;实行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发展公私民营工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等。
(3)社会民生: 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实行一夫一妻”等。 发展公共卫生,建立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卫生防疫运动。 普遍建立夜校、半日制学校、补习学校或识字班。村村建立列宁小学。(人的解放-马克思)
二、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制度
(1)背景: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三三制”原则
二、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制度
二、抗日战争时期 · 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制度
认识:“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共产党人愿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民主合作的精神。
“三三制”原则的作用:
①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争取抗战胜利。
②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使中共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为新中国建立民主政权积累经验。
◎八路军留守兵团给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赠匾
(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三三制”原则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1)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①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②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2)指导思想不同:
①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
②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问题2: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有何异同?
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政权模式?这给中共的制度建设怎样的启示?
启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巩固、发展和建设根据地。
三、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为新生政权建设奠基
问题3:解放区行政区的建设的具有那些特点?有什么历史意义?
特点: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建立大行政区制度。
历史意义: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
巩固了人民政权;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角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历史背景 1927—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根据地初期称“边区”,后期称“解放区” 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解放区日益扩大
政权建设 ⑴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⑵1931.1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
制度探索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⑴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⑵“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制度 苏维埃代表制度 抗日民主制度,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大行政区制度
历史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论人民民主专政》 · 为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问题探究: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①中国的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小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探索中获得了哪些经验?
根据地时期: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政权的领导权;
共和制度保障和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
发扬民主合作精神,扩大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解放区政权建设:
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原则
3.(2022·山东高考·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C
小试牛刀
4.(2023·天津高考·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A
小试牛刀
5.(2023·北京高考·7)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A
小试牛刀
6.(2023·海南高考·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C
小试牛刀
7.(2023.6·浙江高考·7)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小试牛刀
8.(2023·湖南高考·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D
小试牛刀
9.(2023·全国高考甲卷·31)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B
小试牛刀
10.(2021·海南高考·9)琼崖土地革命时期,有歌谣“火烧红白契,百姓喜分田,老爷眼白白,依仔笑开颜”,可见当时的情景。1933年初,琼崖革命根据地和党中央失去联系,革命进入了异常艰难时期。1937年7月,琼崖革命根据地与上级党委和党中央重新取得联系,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决定这一革命进程的关键是(  )
A.党领导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 B.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
C.险要地形利于革命力量保存 D.爱国华侨的有力支持
A
小试牛刀
11.(2022·全国高考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A
小试牛刀
12.(2021·河北高考·9)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B
特色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49——至今

任务三: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问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构成的?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问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构成的?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问题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共同纲领》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五四宪法”
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1958—1976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八二宪法”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完善
坚持把根本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及各方面具体制度相结合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
(2)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56年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后
进一步完善,并提出十六字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
①发展脉络:
(1)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特点:
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成果,符合国情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制度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课堂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方式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2)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①原因:
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
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历程:
1947年设立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意义: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3)基层民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②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村民自治的核心: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④意义:
激发了民众的参政热情,保障了民众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①概念: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影响
探究: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原因?
革命政权建设的经验
毛泽东的理论探索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国家治理体系的含义:
(2)目标确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确立目标
作出决定
2013年11月
2019年10月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系统总结……深入阐释……
对……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对……新的制度安排
突出强调……
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问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及各方面机制体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中国国情
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①特点:“三个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教材p20)
②意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有力的制度保障;
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国家治理体系的含义:
(2)目标确定:
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小试牛刀
1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A
课堂小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共和
特色共和
共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