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01:图文信息转述题
(原卷版)
知识导图:
常见图型:
常考题型一:文字转图示信息题
INCLUDEPICTURE "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INCLUDEPICTURE "\\\\共享机\\e\\01.2025二轮\\1.已制作\\CM\\课件 25版二轮语文 方正+图\\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文字转图示信息题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题型,命题者要求考生阅读所给的文字材料,然后判断选项图示的正误,即“文→图”。此类题选项多为流程图、示意图等。解答此类题,需要培养转换思维,既要能够快速读懂文字材料,又要能够看懂所给图示。
解题方法:
1.读文,分析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对于文中材料,命题人一般会有明确提示,提醒考生关注文中哪些地方;因此,一旦锁定材料的位置,要反复审读,梳理出其中的重要信息。
2.读图,把握图示关键信息。
仔细审读选项给出的图示信息,明确选项陈述了材料的哪一点(陈述对象),做了怎样的分析或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陈述的信息),选用了怎样的陈述方法等,尤其要关注不同陈述对象之间的比较归类。
3.比对,判定选项正误。
比对“文”“图”基本内容的转述是否正确,找到确凿的错误信息,快速排除相关选项。
常考题型二:图表转文字信息
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图表主要有表格、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等。获取文本中的图表信息,主要考查对图表中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这类题目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筛选整合能力。有些考生把握不准数据变化趋势,造成答题失分现象。
解题方法:
1.掌握读图方法。
①关注表头、图例等,读懂图表,明确比较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尤其要注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统计图表同时出现的试题;②注意图表中相关数值的变化趋势,对图表进行整体分析;③注意图表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别,对其加以横向比较;④明确选项中要求的比较区间,在图表中找到相应的数据。
2.注意选项中描述图表信息的关键词语。
主要有上升、下降、峰值、低谷、回升、回落、反弹、负增长、失衡、平稳、稳中有升、持续上涨、遥遥领先等。
3.关注描述图表对象及图表信息的词语前的修饰限制词语。
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大的有:明显、迅速、强劲、井喷式等。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小的有:略有、放缓等。对图表对象描述时的限制性词语有:均、同步、每(年、月)等。这时需要同时关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表对象的变化。
4.正确判断对图表信息的推断内容。
这一类题主要是根据图表信息判断其发展趋势,解题时,考生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关注选项表述程度的词,第二要注意和试题中其他材料中的信息相互印证。
常考题型三:引入文外图表情境类题
引入文外图表情境类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命题人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引入文外图表作为命制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设置选项,引导考生综合分析问题。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大。图表解读的对象主要有数据图表、示意图等。此类试题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的能力。
解题方法:
(1)要注重整体阅读,既要读懂原文所给的文字信息,也要对图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大方向。
(2)材料所给的文字信息要关注相关数据的情况,审读图表时也要重视数据的变化,不同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并将数据与文字结合起来比较,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
(3)审读图表时,还要注意“标题”,图表的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专项训练:
一、(2024届广西壮族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这就要求当代作家在提炼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进一步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历史感可以让我们在纵向发展中发现时代经验的新意,世界眼光可以让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在近年来受到好评的阿来《云中记》、梁晓声《人世间》、陈彦《主角》、胡学文《有生》等作品身上,就能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的同台竞技。一些优秀长篇小说中,厚重历史与时代现实交织辉映,以文学叙事凝聚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记忆,让人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绵延赓续的精神追求和独具特色的诗性表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面向广大的阅读世界,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命史、情感史,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
(摘编自李云雷《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代作家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符合当下审美要求和时代要求的优质精神食粮?面对这些问题,当代作家要认识到其所肩负的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
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女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相结合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求当代作家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例如,许多文学报刊创办了专业性的文学订阅号,众多作家、文艺工作者推出了个人自媒体账号,与读者交流、推荐新作,形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交流,使文学工作者与受众、文学作品与市场形成了互动的共生体。当代作家要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在坚守文学本质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摘编自胡蓉《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命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代作家将新命题融入文学创作中,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
B.我国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学作品,形式可能不同,但能让人看到有关脱贫攻坚的人物故事,让人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C.面对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追求,如何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是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努力回应的问题。
D.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在创作时,能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更能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命史、情感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时代文学作品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因为作家没能深刻把握时代主题。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了新时代文学展开论述,但两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
C.新时代文学创作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树立自信,实现文化传承。
D.近年来,很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同台竞技,在文坛上绽放出独特光彩。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的一项是( )(3分)
A.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后人类时代》描写了人在未来技术的迷宫中的挣扎,表现了人类从生理到心理都发生着的奇诡而深刻的异化,给读者展现未来新的科技因素怎样融入并影响人类生活,令人震撼。
B.铁凝的《哦,香雪》描绘了八十年代初的社会变革给山村少女精神世界带来的变化,和她们追逐梦想的执着与艰辛,体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主题和精神的诠释。
C.某美食博主用短视频作品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丰富的中华乡村文化生活,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型。
D.中国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亮丽景观,如小说《庆余年》讲述一个有着神秘身世的少年范闲,自海边小城初出茅庐,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和锤炼的故事,既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又从中体现出当代社会价值理念。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新时代文学要求 传承 创新
文学主题 紧扣时代,反映民族复兴 探索新主题,拓宽文学空间
文学手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
历史与现实 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 利用新传播手法与策略,结合新时代文化需求
文学与人民 书写时代主题带来的社会变革与中国精神 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
文学与时代 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时代步伐 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学与世界 展现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与世界优秀文学同台竞技 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
A.在文学手法方面,新时代文学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同时,也注重探索打磨更独到的切入方式和艺术性的呈现。
B.该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文学与时代、人民的紧密联系。
C.图表显示,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要求是相互独立的,传承主要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而创新则主要关注文学与世界的交流。
D.图表表明,新时代文学要求当代作家在书写时代主题时,不仅要反映社会变革和中国精神,还要展示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与世界优秀文学进行交流。
5.假如你受邀参加“新时代文学高峰论坛”,需在论坛讨论环节对新时代文学发展提出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哺乳动物的物种延续。
赞成气候变迁学说的科学家们拿出许多证据说明北美各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候骤然改变。如有一类用显微镜观察经过强化学试剂处理的沉积物样品(目的是排除外来物混入的干扰)时发现的化石孢粉证据,可以用于鉴定那些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的化石动物粪便(即粪化石)等。
科学家们还证明,有一些更新世动物当气候改变后,其生存范围有所变动。麝牛和驯鹿在今天仅生活在北方苔原。马从北美洲平原上消失了,却仍生存于欧亚大陆。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业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扁平、双面、有槽(可供装柄)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的立论基础。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哺乳动物。这些大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如剑齿虎和短颌熊)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学家于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四段中“与此相反”的“此”,指的是某种动物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的情况。
B.气候变迁不仅能够毁坏生境致使北美大型哺乳动物因食物锐减而迁徙,还会直接导致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新生幼仔死亡。
C.研究动物粪化石能够鉴定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科学家可以据此推知北美各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候骤然改变。
D.作者认为,古生物学研究面对的一大困境是由于年代极为久远,研究者很难获取充分证据来探知当时发生的事情,有些研究,其证据的获取需要交给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型哺乳动物食量小、进食次数少且孕育期短,因此在面对同样的气候变迁时,比大型哺乳动物受到的危害要小。
B.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C.“当时冰川已融溶到……打开一条无冰通道”,这一事实既是人类进入美洲的基础,也可作为当时气候变迁的佐证。
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一句可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来开展科学探索。
4.文章最后一段使用“或许”“也许”“似乎”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论证,就是用某些证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请从过度捕杀说的立论基础与证据入手,简要说明该学说在论证上存在的纰漏。(6分)
三、(2024届贵州贵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侗语。在侗族人聚居的侗乡里,侗族人往往出生没多久就开始学唱歌。侗族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在侗族人的心中,唱歌和吃饭同样重要。侗族人认为吃饭是养活身体的活动,而唱歌是养活心灵的活动。
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侗寨到处洋溢着洪亮的歌声。侗族大歌的内容,不仅涉及侗族地区的自然风物,也包括侗族社会的历史、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唱歌不仅是日常的休息和消遣,也是侗族人用来记事的重要工具,在各种节气、特殊仪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在民族节日的时候唱歌表示欢庆,以歌为礼迎送宾客;在祭祖时唱歌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在需要致哀的场合唱歌以抒发悲伤的感情;当生活中发生了冲突和矛盾,用唱歌来化解;在劳动中感到疲劳,用唱歌来缓解,为劳动者鼓劲。他们用歌唱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队演唱的声部合唱歌曲。《三江县志》记载,19世纪初期已有了侗族表演唱歌。唱法是按组互和的,喉音佳者如果唱反音的话,形成的效果就是众声低而反音独高,所以会格外的动听。唱高声部的嗓子好的人会成为歌手,即侗族大歌队中的“塞嘎”,而唱低声的当控制音量,以达到与高声部的和谐统一。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一领众合,它的和声与织体独具特色。低音声部通常先是承担着演唱主旋律的任务,继而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声音模拟阶段,在这个时段中往往还会有一个拖着固定低音的拖腔声部。而高平和调声部则因为是支音复调式,使主调式听起来具有装饰性,进而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效果,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丰富精彩、同时又至纯至关的艺术感受。
(摘编自黄柯瑕《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
材料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民间合唱艺术,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为特色,如高山流水、鸟叫虫鸣。其结构一般分“果(组)”“枚(首)”“僧(役)”“角(句)”四大部分。大歌的合唱形式和传统合唱形式不同,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1950年,音乐工作者郭可诹和萧家驹等人在黎平县工作时,发现了藏在侗族大山里的民族合唱。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也因此,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分割点。
此后,侗族大歌开始在侗族以外的地方以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1953年,黎平岩洞女歌手吴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四位姑娘被选中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嘎亮雷》(汉语译为《蝉之歌》),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观众的热烈赞赏。同年,吴培信等作为赴朝慰问团成员,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其后,她们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把侗族大歌唱到了国际音乐舞台上。大歌是侗族的文化名片,这些表演加深了侗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侗族大歌走向舞台化的表演,也彰显了世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解的变化。
国际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先生决定把侗族大歌推荐到巴黎秋季艺术节。1986年,来自贵州黎平、从江两县的吴玉莲、陆俊莲等九位侗族姑娘在巴黎正式开始演出,剧场里摆放的是专门从中国空运过来的竹凳,穿戴着传统民族服饰的侗族姑娘在银饰叮叮咚咚的碰撞声中缓缓登场,她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那些听惯了强烈音响的巴黎听众惊奇地发现了铜族大歌的独特之处。
在舞台上的侗族大歌“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创作”。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应舞台化的演出,族大歌不再拘泥于传统村寨演唱的类型,而是作了舞台化改编。之后,侗族大歌登上春晚舞台,呈现了一首又一首舞台化改编后的侗族大歌,这些侗族大歌加入了表演性的艺术动作,从而脱离了传统村寨的表演环境,从村寨走向了舞台。
(摘编自罗雪《侗族大歌的演唱转型:从村寨走向舞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是侗族人的信仰,他们认为歌能养心,唱歌既是消遣也为记事。
B.音乐担负着特殊功能,侗族人在劳动、祭祖、冲突中都离不开唱歌。
C.侗族人认为音乐能涵养心灵,唱歌是传播侗族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
D.加入表演性动作后的侗族大歌更适应舞台化演出,甚至登上了春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侗族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合唱艺术,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是中国音乐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C.侗族大歌格外动听与按组互和的唱法有关,众声低,反音独高,带来至美的艺术享受。
D.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独特的银饰竹凳,使巴黎观众发现了侗族大欧的独特之处。
3.下列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景与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在黎平侗寨举办首场晋级赛。
B.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侗族“蝉之歌”组合获得原生态组银奖。
C.宋代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
D.2023年4月20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村举办大型侗寨山水实景演出——“戊梁恋歌”。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5.侗族大歌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01:图文信息转述题
(解析版)
知识导图:
常见图型:
常考题型一:文字转图示信息题
INCLUDEPICTURE "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INCLUDEPICTURE "\\\\共享机\\e\\01.2025二轮\\1.已制作\\CM\\课件 25版二轮语文 方正+图\\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关注点一文字转图.tif" \* MERGEFORMATINET
文字转图示信息题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题型,命题者要求考生阅读所给的文字材料,然后判断选项图示的正误,即“文→图”。此类题选项多为流程图、示意图等。解答此类题,需要培养转换思维,既要能够快速读懂文字材料,又要能够看懂所给图示。
解题方法:
1.读文,分析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对于文中材料,命题人一般会有明确提示,提醒考生关注文中哪些地方;因此,一旦锁定材料的位置,要反复审读,梳理出其中的重要信息。
2.读图,把握图示关键信息。
仔细审读选项给出的图示信息,明确选项陈述了材料的哪一点(陈述对象),做了怎样的分析或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陈述的信息),选用了怎样的陈述方法等,尤其要关注不同陈述对象之间的比较归类。
3.比对,判定选项正误。
比对“文”“图”基本内容的转述是否正确,找到确凿的错误信息,快速排除相关选项。
常考题型二:图表转文字信息
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图表主要有表格、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等。获取文本中的图表信息,主要考查对图表中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这类题目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筛选整合能力。有些考生把握不准数据变化趋势,造成答题失分现象。
解题方法:
1.掌握读图方法。
①关注表头、图例等,读懂图表,明确比较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尤其要注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统计图表同时出现的试题;②注意图表中相关数值的变化趋势,对图表进行整体分析;③注意图表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别,对其加以横向比较;④明确选项中要求的比较区间,在图表中找到相应的数据。
2.注意选项中描述图表信息的关键词语。
主要有上升、下降、峰值、低谷、回升、回落、反弹、负增长、失衡、平稳、稳中有升、持续上涨、遥遥领先等。
3.关注描述图表对象及图表信息的词语前的修饰限制词语。
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大的有:明显、迅速、强劲、井喷式等。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小的有:略有、放缓等。对图表对象描述时的限制性词语有:均、同步、每(年、月)等。这时需要同时关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表对象的变化。
4.正确判断对图表信息的推断内容。
这一类题主要是根据图表信息判断其发展趋势,解题时,考生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关注选项表述程度的词,第二要注意和试题中其他材料中的信息相互印证。
常考题型三:引入文外图表情境类题
引入文外图表情境类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命题人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引入文外图表作为命制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设置选项,引导考生综合分析问题。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大。图表解读的对象主要有数据图表、示意图等。此类试题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的能力。
解题方法:
(1)要注重整体阅读,既要读懂原文所给的文字信息,也要对图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大方向。
(2)材料所给的文字信息要关注相关数据的情况,审读图表时也要重视数据的变化,不同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并将数据与文字结合起来比较,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
(3)审读图表时,还要注意“标题”,图表的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专项训练:
一、(2024届广西壮族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这就要求当代作家在提炼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进一步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历史感可以让我们在纵向发展中发现时代经验的新意,世界眼光可以让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在近年来受到好评的阿来《云中记》、梁晓声《人世间》、陈彦《主角》、胡学文《有生》等作品身上,就能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的同台竞技。一些优秀长篇小说中,厚重历史与时代现实交织辉映,以文学叙事凝聚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记忆,让人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绵延赓续的精神追求和独具特色的诗性表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面向广大的阅读世界,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命史、情感史,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
(摘编自李云雷《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代作家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符合当下审美要求和时代要求的优质精神食粮?面对这些问题,当代作家要认识到其所肩负的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
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女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相结合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求当代作家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例如,许多文学报刊创办了专业性的文学订阅号,众多作家、文艺工作者推出了个人自媒体账号,与读者交流、推荐新作,形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交流,使文学工作者与受众、文学作品与市场形成了互动的共生体。当代作家要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在坚守文学本质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摘编自胡蓉《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命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代作家将新命题融入文学创作中,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
B.我国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学作品,形式可能不同,但能让人看到有关脱贫攻坚的人物故事,让人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C.面对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追求,如何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是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努力回应的问题。
D.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在创作时,能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更能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命史、情感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时代文学作品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因为作家没能深刻把握时代主题。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了新时代文学展开论述,但两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
C.新时代文学创作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树立自信,实现文化传承。
D.近年来,很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同台竞技,在文坛上绽放出独特光彩。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的一项是( )(3分)
A.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后人类时代》描写了人在未来技术的迷宫中的挣扎,表现了人类从生理到心理都发生着的奇诡而深刻的异化,给读者展现未来新的科技因素怎样融入并影响人类生活,令人震撼。
B.铁凝的《哦,香雪》描绘了八十年代初的社会变革给山村少女精神世界带来的变化,和她们追逐梦想的执着与艰辛,体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主题和精神的诠释。
C.某美食博主用短视频作品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丰富的中华乡村文化生活,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型。
D.中国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亮丽景观,如小说《庆余年》讲述一个有着神秘身世的少年范闲,自海边小城初出茅庐,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和锤炼的故事,既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又从中体现出当代社会价值理念。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新时代文学要求 传承 创新
文学主题 紧扣时代,反映民族复兴 探索新主题,拓宽文学空间
文学手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
历史与现实 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 利用新传播手法与策略,结合新时代文化需求
文学与人民 书写时代主题带来的社会变革与中国精神 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
文学与时代 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时代步伐 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学与世界 展现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与世界优秀文学同台竞技 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
A.在文学手法方面,新时代文学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同时,也注重探索打磨更独到的切入方式和艺术性的呈现。
B.该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文学与时代、人民的紧密联系。
C.图表显示,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要求是相互独立的,传承主要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而创新则主要关注文学与世界的交流。
D.图表表明,新时代文学要求当代作家在书写时代主题时,不仅要反映社会变革和中国精神,还要展示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与世界优秀文学进行交流。
5.假如你受邀参加“新时代文学高峰论坛”,需在论坛讨论环节对新时代文学发展提出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D 2.A 3.D 4.C
5.①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锤炼打磨文学手法,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②平衡好传承与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③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每点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更能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命史、情感史”错误。依据原文“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面向广大的阅读世界,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命史、情感史,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中的“另一方面”可知,选项中后两句分句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因为作家没能深刻把握时代主题”错误,以偏概全。影响新时代文学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有作家的文学手法、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等。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创新,没有体现传承。
B.强调青年作家对时代精神的诠释,未提及传承与创新。
C.美食博主的短视频作品不属于新时代文学。
D.既有传承也有创新。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表文转换的能力。
C.根据材料二可知,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多个方面都有交集和互动,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传承不仅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也需要在创新中实现;同样,创新不仅关注文学与世界的交流,也需要基于传承进行。因此,C选项的解读不恰当。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可知,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结合“这就要求当代作家在提炼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进一步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历史感可以让我们在纵向发展中发现时代经验的新意,世界眼光可以让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可知,锤炼打磨文学手法,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
结合“新时代文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相结合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可知,平衡好传承与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
结合“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求当代作家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当代作家要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在坚守文学本质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可知,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哺乳动物的物种延续。
赞成气候变迁学说的科学家们拿出许多证据说明北美各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候骤然改变。如有一类用显微镜观察经过强化学试剂处理的沉积物样品(目的是排除外来物混入的干扰)时发现的化石孢粉证据,可以用于鉴定那些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的化石动物粪便(即粪化石)等。
科学家们还证明,有一些更新世动物当气候改变后,其生存范围有所变动。麝牛和驯鹿在今天仅生活在北方苔原。马从北美洲平原上消失了,却仍生存于欧亚大陆。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业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扁平、双面、有槽(可供装柄)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的立论基础。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哺乳动物。这些大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如剑齿虎和短颌熊)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学家于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四段中“与此相反”的“此”,指的是某种动物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的情况。
B.气候变迁不仅能够毁坏生境致使北美大型哺乳动物因食物锐减而迁徙,还会直接导致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新生幼仔死亡。
C.研究动物粪化石能够鉴定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科学家可以据此推知北美各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候骤然改变。
D.作者认为,古生物学研究面对的一大困境是由于年代极为久远,研究者很难获取充分证据来探知当时发生的事情,有些研究,其证据的获取需要交给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型哺乳动物食量小、进食次数少且孕育期短,因此在面对同样的气候变迁时,比大型哺乳动物受到的危害要小。
B.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C.“当时冰川已融溶到……打开一条无冰通道”,这一事实既是人类进入美洲的基础,也可作为当时气候变迁的佐证。
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一句可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来开展科学探索。
4.文章最后一段使用“或许”“也许”“似乎”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论证,就是用某些证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请从过度捕杀说的立论基础与证据入手,简要说明该学说在论证上存在的纰漏。(6分)
答案:
1、D [A项,“因气候变迁、人类过度捕杀大规模绝灭”错误。由原文“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可知,这两种说法只是提出的假说,还有待进一步证实。B项,“提出者”错误。由原文“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可知,应是“倡导者”,而不是“提出者”。C项,“因新生境无惯食食物并染病而衰亡”错误。由原文“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可知,“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以及“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的是不同的动物,而非“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
2、A [A项,“此”指代内容错误。结合原文“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可知,“此”指的是动物“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情况。]
3、B [B项,“如果没有……就不可能……”错误。原文“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只能证明大型哺乳动物绝灭有可能与之有关,但“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不是“过度捕杀说”产生的充分条件。]
4、①这些词语标示作者对所阐述情况的揣测与不确定;②表现了科学著作严谨、准确的语言特点以及科学家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解析] ①“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或许”“也许”“似乎”这些词语标示作者对所阐述情况的揣测与不确定。
②因为大型哺乳动物绝灭的事件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正如文中说的“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还有待科学证实,因此这种表达表现了科学著作严谨、准确的语言特点以及科学家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5、①人类首次出现在美洲与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同时,并不能说明动物绝灭一定是人类捕杀导致的;②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的骨骼在一起,只能证明3种动物遭到捕杀,不能证明这3种动物绝灭是捕杀导致的,更不能证明其他30属动物的绝灭是因为捕杀;③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只能说明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并不能证明所有猛犸象的绝灭是因为捕杀。
[解析] ①论据“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使之绝灭——的立论基础”,论据不充分,人类首次出现在美洲与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同时,并不能说明动物绝灭一定是人类捕杀导致的。②论据“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论据不充分,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的骨骼在一起,只能证明3种动物遭到捕杀,不能证明这3种动物绝灭是捕杀导致的,更不能证明其他30属动物的绝灭是因为捕杀。③论据“古生物学家于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属于以偏概全,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只能说明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并不能证明所有猛犸象的绝灭是因为捕杀。
三、(2024届贵州贵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侗语。在侗族人聚居的侗乡里,侗族人往往出生没多久就开始学唱歌。侗族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在侗族人的心中,唱歌和吃饭同样重要。侗族人认为吃饭是养活身体的活动,而唱歌是养活心灵的活动。
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侗寨到处洋溢着洪亮的歌声。侗族大歌的内容,不仅涉及侗族地区的自然风物,也包括侗族社会的历史、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唱歌不仅是日常的休息和消遣,也是侗族人用来记事的重要工具,在各种节气、特殊仪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在民族节日的时候唱歌表示欢庆,以歌为礼迎送宾客;在祭祖时唱歌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在需要致哀的场合唱歌以抒发悲伤的感情;当生活中发生了冲突和矛盾,用唱歌来化解;在劳动中感到疲劳,用唱歌来缓解,为劳动者鼓劲。他们用歌唱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队演唱的声部合唱歌曲。《三江县志》记载,19世纪初期已有了侗族表演唱歌。唱法是按组互和的,喉音佳者如果唱反音的话,形成的效果就是众声低而反音独高,所以会格外的动听。唱高声部的嗓子好的人会成为歌手,即侗族大歌队中的“塞嘎”,而唱低声的当控制音量,以达到与高声部的和谐统一。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一领众合,它的和声与织体独具特色。低音声部通常先是承担着演唱主旋律的任务,继而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声音模拟阶段,在这个时段中往往还会有一个拖着固定低音的拖腔声部。而高平和调声部则因为是支音复调式,使主调式听起来具有装饰性,进而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效果,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丰富精彩、同时又至纯至关的艺术感受。
(摘编自黄柯瑕《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
材料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民间合唱艺术,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为特色,如高山流水、鸟叫虫鸣。其结构一般分“果(组)”“枚(首)”“僧(役)”“角(句)”四大部分。大歌的合唱形式和传统合唱形式不同,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1950年,音乐工作者郭可诹和萧家驹等人在黎平县工作时,发现了藏在侗族大山里的民族合唱。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也因此,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分割点。
此后,侗族大歌开始在侗族以外的地方以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1953年,黎平岩洞女歌手吴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四位姑娘被选中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嘎亮雷》(汉语译为《蝉之歌》),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观众的热烈赞赏。同年,吴培信等作为赴朝慰问团成员,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其后,她们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把侗族大歌唱到了国际音乐舞台上。大歌是侗族的文化名片,这些表演加深了侗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侗族大歌走向舞台化的表演,也彰显了世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解的变化。
国际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先生决定把侗族大歌推荐到巴黎秋季艺术节。1986年,来自贵州黎平、从江两县的吴玉莲、陆俊莲等九位侗族姑娘在巴黎正式开始演出,剧场里摆放的是专门从中国空运过来的竹凳,穿戴着传统民族服饰的侗族姑娘在银饰叮叮咚咚的碰撞声中缓缓登场,她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那些听惯了强烈音响的巴黎听众惊奇地发现了铜族大歌的独特之处。
在舞台上的侗族大歌“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创作”。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应舞台化的演出,族大歌不再拘泥于传统村寨演唱的类型,而是作了舞台化改编。之后,侗族大歌登上春晚舞台,呈现了一首又一首舞台化改编后的侗族大歌,这些侗族大歌加入了表演性的艺术动作,从而脱离了传统村寨的表演环境,从村寨走向了舞台。
(摘编自罗雪《侗族大歌的演唱转型:从村寨走向舞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是侗族人的信仰,他们认为歌能养心,唱歌既是消遣也为记事。
B.音乐担负着特殊功能,侗族人在劳动、祭祖、冲突中都离不开唱歌。
C.侗族人认为音乐能涵养心灵,唱歌是传播侗族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
D.加入表演性动作后的侗族大歌更适应舞台化演出,甚至登上了春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侗族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合唱艺术,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是中国音乐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C.侗族大歌格外动听与按组互和的唱法有关,众声低,反音独高,带来至美的艺术享受。
D.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独特的银饰竹凳,使巴黎观众发现了侗族大欧的独特之处。
3.下列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景与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在黎平侗寨举办首场晋级赛。
B.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侗族“蝉之歌”组合获得原生态组银奖。
C.宋代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
D.2023年4月20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村举办大型侗寨山水实景演出——“戊梁恋歌”。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5.侗族大歌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1.C 2.D 3.C 4.B
5.①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②模拟自然界的声音;③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④演唱融入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传播侗族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错误,文中说“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不能判断为“最好的方式”,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独特的银饰竹凳,使……”错误,原文为“她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那些听惯了强烈音响的巴黎听众惊奇地发现了铜族大歌的独特之处”,使巴黎听众发现了侗族大歌的独特之处的原因是婉转清脆的歌声。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材料一第二段表述的是侗族大歌融于日常生活和劳动之中,“吃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就是村寨中的生活场景。
其他各项都不是日常生活或劳动。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根据原文“高平和调声部则因为是支音复调式,使主调式听起来具有装饰性,进而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效果,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丰富精彩、同时又至纯至关的艺术感受”,高平和调声部才是支音复调式,对主调具有装饰作用,而非大歌低音声部。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围绕关键点侗族大歌特征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结合“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民间合唱艺术”可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
结合“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为特色,如高山流水、鸟叫虫鸣”可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
结合“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可知,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结合“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可知,演唱融入日常生活和劳动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