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复活(节选)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复活(节选)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2 20: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复活(节选)
人教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学习目标
了解《复活》的创作背景,包括托尔斯泰的思想转变及其对社会的批判。
掌握小说的核心主题,如道德觉醒、社会不公、宗教与救赎等。
深入分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性格发展及其心理变化。
探讨人物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行动实现“复活”。
理解小说对19世纪俄国社会问题的揭露,如司法不公、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
思考托尔斯泰通过小说表达的社会改革思想。
学习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刻画。
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理解其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俄历)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了解作者
了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晚年的托尔斯泰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1
2
3
4
开端1-21
发展22-43
高潮44-58
结局59-78
课文分层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
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
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
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健康、真诚、纯洁、热忱、崇高,有美好追求。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
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猥琐、空虚、低下、渺小。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诱骗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给了她一笔钱然后将其抛弃。
从心灵忏悔走向精神复活的阶段。庭审后他内心痛苦,意识到了自己的可耻面目,决心改过自新。
甚至有和玛丝洛娃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
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则充满了厌恶。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人性的复活
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道德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小说标题的作用?
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
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暗示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具有比喻象征意义。
01
03
05
02
04
06
玛丝洛娃为何而“死”?
“复活”一词是针对“已死之人”所用,玛丝洛娃在“复活”之前,一定有过一段堕落的经历。结合《复活》整本书的情节,思考造成玛丝洛娃不断沉沦,最终陷在社会的泥潭中无力自拔的原因是什么?
周围的环境
童年遭遇
生下来就被抛弃,缺少父爱、母爱;
思想根源
在地主家的生活,特殊的身份——半养女、半家奴;
恋爱经历
18岁时被聂赫留朵夫欺骗,丧失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开始仇恨社会,并变得玩世不恭起来;
不幸生活
在她寻找工作、力图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的时候,不断地被骚扰、被凌辱、被欺压,她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向下滚,
玛丝洛娃“死”后如何?
由于社会制度、环境与自我心理等三重因素的影响,玛丝洛娃最终堕落了,本性被掩盖,纯良的灵魂死亡,课本选段中的玛丝洛娃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单纯善良的姑娘,而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她肉体虽然活着,但精神上已经死去。
阅读课本中的选段,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玛丝洛娃人物特征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
”死“之表现
肖像描写
第44段
说明这是一个深受苦难折磨但依旧不失可爱的姑娘,脸因牢狱生活变得“苍白而微肿”,眼皮也是浮肿着的,但眼睛仍“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神态描写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请找出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第2段)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第43段)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嫌恶”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这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第53段)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第65段)
语言、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第76段)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讨男人喜欢的媚笑”表明她仍将自己当做妓女,对于赫聂留朵夫“赎罪”一说充满不信,认为他仍旧是想玩弄自己。
内因:玛丝洛娃本性未泯
事实上,玛丝洛娃并非无可救药,她单纯善良的天性并没有完全泯灭,只是面对社个世界,她不得不在心理与行为上为自己筑起高墙,保护自己。课文节选部分是多年后两人的重逢,对玛丝洛娃来说,这是毫无心理准备的,因此这次重逢难免会在她的心里激起波澜,而这难免会引起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的混乱。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玛丝洛娃镇定下来之后,会对聂赫留朵夫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这也正是这位饱经磨难的女子身上最光辉的地方。
玛丝洛娃为何能“复活”?
外因:聂赫留朵夫的悔改和帮助
课文中,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一方面,聂赫留朵夫是玛丝洛娃悲惨遭遇的直接责任人,另一方面,当时残酷的社会给玛丝洛娃的只有打击和伤害,其中,聂赫留朵夫是唯一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人,也是唯一有可能帮助她的人。因此,聂赫留朵夫的悔改使得玛丝洛娃有了获救的可能。
玛丝洛娃为何能“复活”?
自救
求得心安。聂赫留朵夫起初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悔改打消罪恶和愧疚的折磨,他想的是“怎样才能对他有利”(60),此时,其目的是“自救”。
救人
拯救对方。玛丝洛娃的堕落和冷漠引起了聂赫留朵夫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但他最终觉得需要“在精神上唤醒她”(67),对玛丝洛娃产生了“不带丝毫私心”(67)的感情和责任,只希望“能恢复她的本性”(67),此时,他的目的由“自救”变成了“救人”。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悔改,节选部分有大量心理描写。请阅读课文第59-62段和66-67段,划出描写聂赫留朵夫心理活动的部分,概括其悔改的心理过程。
一是聂赫留朵夫良心、道德上的复活,
二是预示着玛丝洛娃以后精神上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是一个忏悔贵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健康、阳光、真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总之,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放纵情欲、走向堕落——从忏悔走向复活。聂赫留朵夫由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也即改恶从善、善战胜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复活”的含义
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本文写作
特点
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本文写作
特点
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心理描写不仅为情节埋下伏笔,也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本文写作
特点
教师总结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下节课见!
人教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