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期期中教学目标质量检测义务教育八年级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4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匿名(nì) 稽首(jī) 烨(yè)然 长吁(xū)短叹
B.文绉绉(zhōu) 酷肖(xiào) 睥睨(nì) 伯乐相(xiāng)马
C.胡髭(zī ) 黔(qián)娄 诘(jié)责 深恶(wù)痛疾
D.鬈发(juǎn) 加冠(guān) 姮(héng)娥 广袤(mào)无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广漠 奥秘 侏儒 气宇轩昂
B.宽恕 禁锢 胆怯 诚皇诚恐
C.黝黑 琐事 憔悴 粗制滥造
D.滞留 生疏 犀利 不已为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有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平时走路的时候尽量不要颔首低眉,一定要昂首挺胸。
B.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正襟危坐,谈笑风生,礼堂里弥漫着欢快的气息。
C.在以前的革命题材的影片中,叛徒总是鹤立鸡群,观众一眼就能认出来。
D.作为班干部,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的后劲,取决于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的高低。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这条隧道已经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D.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5.与下面的这段文字连接得最为顺畅的一个句子是( ▲ )(3分)
对中学生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是否可以放松思想品德的教育呢?还要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师重纪、热爱劳动的教育呢?
A.只要认真地考虑一下培养目标,我们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B.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做出错误的解答。
C.为了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从全面发展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3分)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C.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D.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我的童年》作者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B.《雪》选自鲁迅的小说集《野草》。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旋转纷飞的“朔方的雪”,则蕴含作者反抗冷酷的社会现实的斗争品格。
C.《海燕》的作者是高尔基,这篇散文诗以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勇敢形象,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D.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作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8.古诗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行到水穷处, ▲ 。(《终南别业》 王维)
(2). ▲ ,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3). ▲ ,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杜牧)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5).刘禹锡被贬23年,却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 , ▲ ”表达自己的豁达豪迈的胸襟;文天祥身陷囹圄,忠贞不屈,发出“ ▲ , ▲ ”的千古绝唱;苏轼“游宦”五年,丧妻别子,中秋对月表达出“ ▲ , ▲ ”的美好祝愿。
9.仿写句子(3分)
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唤起我们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
示例:大自然的气味语言——碧绿的西瓜地里,一缕清新的瓜香向采瓜的农人袭来,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大自然的 ▲ 语言---- ▲ 。
10.古诗鉴赏(6分)
赠从弟(其二)
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一何”是什么意思?两个“一何”各突出了风声和松枝的什么特点?(3分)
▲ 。
.这是一首咏物诗,标题是《赠从弟》,内容却写“松”,请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3分)
▲
11.综合性学习(8分)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在这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
下面,请你参加“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1)古诗中的春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请默写两句描写春天的诗句,并写出诗的题目和作者。(4分) ▲ , ▲ 。
题目 ▲ 作者 ▲
谚语中的春天。你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谚语?请写出一句。(2分) ▲ 。
(3)对联中的春天。每年春节,李爷爷都很热心的帮邻居写对联。可是,有一幅对联难住了他,让我们帮帮他吧。(2分)
春风一拂千山绿, ▲ 。
阅读(42分)
阅读《槐花》,回答12-16题(15分)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2.文章第③段至第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分) ▲
13.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3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4.第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
▲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3分)
▲
阅读《诗与成都》,回答题17-19题(10分)
?? ?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 ②成都古今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诗城。能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写诗。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也许,这只是丐帮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不俗的诗作。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门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⑧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而诗的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诗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⑨记得同为诗人的冯至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实在是成都的福气。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这一福分,将杜甫当做自己的诗神,把草堂当成诗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经成为由来已久的习俗。如果没有这样长久的珍惜与敬重,如何能够形成诗的传统?
诗的传统在一座城市走过了一千多年,这座城市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
⑩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带自己的稚子,从甘肃的同谷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了成都,投奔到当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朋友严武门下。但不多日后,杜甫坚持搬出条件优越的严府,而居于简陋的寺院之中。日后,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屋,写下《堂成》一诗,其中:“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一联,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情趣盎然却又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诗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成都,不仅是一座茶城,一座花城,一座美食城,还是一座诗城。
文章③-⑥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成都是一座诗城”的?请分点简要概括。(3分)
▲
诗与成都“格外特别”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3分)
▲
第④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4分)
▲
(三)阅读以下两篇文章,回答20-24题(17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二》)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不以千里称也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愿子还而视之 ▲ ④去而顾之 ▲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 .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置酒而招之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翻译句子(4分)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②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
甲文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
三、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年轻的心灵始终充满了对外界无限的好奇,每天我们都用自己那敏锐的触觉与生活“伴读”,我们读家园,读父母,读老师的眼神;也读幽兰,读沧海,读夜空流星;更读丹心,读正气,读人生道义……
请以“我喜欢读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题目横线上填入一个短语,让题目完整通顺(如星星、天空、爷爷的脸、妈妈的眼神、老师的白发……),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②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6年上期期中教学目标质量检测义务教育八年级
语 文 答 题 卷
一. 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48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 (2)
(3) (4)
(5) , ; , ; , 。
9.仿写句子(3分)_________,
10. 古诗鉴赏(6分)
(1)(3分)
(2)(3分)
11.综合性学习(8分)
(1)诗句: , 题目: 作者:
(2)谚语: 。
(3)对联: 。
二. 阅读(共 42分 )
12.(3分)
13.(3分)
14.(3分)
15.(3分)
16.(3分)
(3分)
(3分)
19.(4分)
20.(4分)① ② ③ ④
21.(3分)
22.(4分)①
②
23.(3分)
24.(3分)
三、作文(60分)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C 2.C 3. D 4.D 5.B 6.B 7.B(以上每题3分)
8.(1)坐看云起时(2)俱怀逸兴壮思飞(3)折戟沉沙铁未销(4)山河表里潼关路(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10. (1)多么。第一个突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2).本诗以松柏为喻,赞扬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作者坚贞自守的品格,也有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11.(1)略(2)示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雨贵如油。(3)示例:南燕双归万户春。
12.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13.B
14.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15.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共3分。描写方法1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16.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意思对即可)
17.①百姓茶馆对诗;②诗的恬淡和狡黠(或者人们以诗苦中作乐);③乞丐也能作出不俗的诗。
18.①成都古今中外出过的诗人很多,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②诗如水一样在这座成都滋润普及:百姓、乞丐等自发写诗的热情;③“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并留下让人敬仰的“杜甫草堂”。
19.意思:赊账的时候就像桃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
作用:①该用典通俗易懂,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赊账的简单,要账的困难。②彰显成都百姓写诗的热情和功底。(意思和作用各两分,共4分)
20.①凭借 ②相同、一样③您(对对方的尊称) ④回头看
21.C
22. ①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②连续三天(或多日)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2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批判、讽刺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言之有理即可。)
24. 有真才实学的人需要伯乐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