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定西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2 09:3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试题(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一家之言”,即在叙述历史中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司马迁的一种创新。由于《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体大思精,因而熔铸在其中的思想体系也是宏阔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观、政治观、经济观、历史观、战争观、民族观、道德观、人才观等,都体现了司马迁的看法,代表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司马迁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来回答历史是怎样变化发展的,所以他不与圣人同是非,突破了旧的思想传统和官方哲学的框架。这种创新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赞扬道家以及为商人、游侠立传这几个方面。班固在其所著《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说:“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评的司马迁之“敝”,恰恰是司马迁思想中光彩夺目之“长”。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肯定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而取得的升平;述货殖为商人立传,肯定商人促进生产发展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颂游侠且为其立传,肯定这一类人能够牺牲自己而救人之急的道德。实际上,司马迁通过颂黄老、商人、游侠来表达他对开明政治的向往,对人民求利和反强暴的肯定。这些思想正体现了《史记》褒贬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不受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约束,而在一定程度上从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来立论。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摘编自张大可《〈史记〉导言》)
材料二:
《史记》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同时进行新的创造,大胆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是《史记》的思想内核,也是全新的文化标识。
纪传体以人为核心,原因是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先秦以来人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古代学者曾说司马迁有“爱奇”倾向,实质上就是对奇人、奇事的推崇。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有历代帝王、贵族,更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些丞相,“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虽然“列侯继嗣”,但也不能进入传记。相反,一些底层人物,如刺客、游侠、商人等,因有值得称赞之处而进入传记。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心向背关乎国家命运。仁爱之君,视民如子,得民心,得天下;残暴之君,视民如草芥,失民心,失天下。《高祖本纪》中刘邦总结自己取天下的原因:“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认为,历史的发展要靠人的力量来推动。《项羽本纪》中项羽临死前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批评道:“过矣”“岂不谬哉”!显然,他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他本人。《伯夷列传》甚至对“天道”提出疑问。司马迁同时强调,人要顺应时势,社会发展靠人,但也不是靠一人之力。正如《刘敬叔孙通列传》所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司马迁要通过历史“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殷本纪》展现王朝兴衰过程,“兴”“复兴”“衰”“复衰”“益衰”出现多次,线索清晰。《高祖本纪赞》说:“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谬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说明汉采取了相应的变革措施,使社会得以进步。从秦楚之际到刘邦建国,社会急剧变化,《秦楚之际月表序》对这段历史做了高度概括:“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出陈涉、项羽、刘邦是这段历史中的三个重要人物,观察分析非常透彻。司马迁也注意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如“十表”,《三代世表》起黄帝,迄西周共和;《十二诸侯年表》起共和,迄孔子卒;《六国年表》起周元王元年,迄秦二世灭;《秦楚之际月表》起陈涉起义,迄刘邦称帝。司马迁用共和、孔子卒、秦亡、陈涉起义、刘邦称帝等作为“表”的分界线,可见他对历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认识。《平准书》说“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从“变”看历史、社会、人物,考察“成败兴坏之理”,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见其思想高度和独特视角。
《史记》“整齐百家杂语”,但司马迁不是杂家,而是融百家成“一家”。《史记》突破“为尊者讳”的史书传统,敢于揭露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丑恶行径;儒家重义轻利,而《史记》强调物质财富的重要性,表现出卓越的经济思想;《史记》敢于歌颂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把他们比作汤武革命、孔子作《春秋》;当别人对秦“举而笑之”、讥刺其为短命王朝时,《史记》能对秦的得与失进行冷静的分析评价,认为“世异变,成功大”;《史记》还创立民族史传,把中原以外的周边民族纳入华夏民族的版图之内,记载他们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体现了新的大一统思想。用这样的眼光看待历史,体现了司马迁非凡的识见。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与当时旧的思想传统不同,班固对他的批评恰恰表明了司马迁思想的进步性。
B. 司马迁推崇奇人、奇事,选择“奇人”来立传,刺客、游侠、商人等一些底层人物因与众不同而符合司马迁的选择标准。
C. 司马迁注重梳理王朝的兴衰过程,善于总结社会进步的原因,还能分析、概括历史急剧变化时期的关键人物的重要作用。
D. 《史记》在突破“为尊者讳”的史书传统、敢于歌颂农民起义领袖、分析秦的得与失等方面体现了司马迁融百家而成“一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对于“圣人”而言,司马迁的思想有创新,司马迁想要拿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来回答历史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B. 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他肯定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而取得的升平,最终是为了颂黄老。
C. 《高祖本纪》中刘邦总结自己取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项羽本纪》中项羽临死前称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天命。
D. 《史记》将共和、孔子卒、秦亡、陈涉起义、刘邦称帝等作为历史发展阶段的分界线,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认识。
3. 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司马迁历史观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反对秦朝的暴政,却肯定秦朝的统一之功和制度体系;司马迁颂扬汉家一统,却又深刻地揭露了汉家帝王的一些隐私和弊政。
B. 《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有九人都是汉武帝的臣子,比如汉武帝重用的张汤的罪恶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
C. 关于“鸿门宴”,司马迁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补充了许多与主要人物有关的细节,形象地展示了两大集团君臣的智谋与斗争艺术。
D. 司马迁打破藩篱,消除“种别域殊”的偏见,把边疆民族地方纳入统一的王朝版图之内来叙述,把中原之外的各民族等列于天子臣民。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
5. 司马迁完成了《史记》创作,为什么说他做到了“成一家之言”?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鸣谷应 祝勇
故宫文物列车北行的道路并不太平。
故宫的文物列车不仅要躲避日军的枪炮,更要躲避不期而至的日军飞机。为了躲避日机轰炸,列车通常昼伏夜行,一旦得到前方遭到日机轰炸的情报,马衡[注]就会下令临时停车,让车上所有的国军战士和故宫工作人员把文物一箱一箱地搬下火车,在附近寻找掩蔽之所。如果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山洞,那简直就是中了头彩了,等风平浪静,再搬上列车。故宫文物就这样,不知换了多少趟列车,不知把列车上的几千箱文物搬下又搬上了多少回,才磨磨蹭蹭、走走停停地抵达了徐州城。
列车往西,过了开封,过了郑州,过了洛阳,于三月七日到达了风陵渡。风陵渡在黄河北岸,位于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的内侧,隔河相望,就是潼关。
从南京保卫战撤离的杜梦龄旅长,此时已经带着他的部队到了潼关。杜梦龄旅长到达潼关后,料定了日军意欲渡河,直取西安,进犯西南大后方,直捣陪都重庆,于是在潼关一带紧急加筑工事。当地老百姓为了保卫家乡,拆房子、拆寺庙,甚至把潼关城楼都拆了,建筑材料一批一批地被送到国军阵地上,没用几天工夫,潼关城北、黄河沿线,每三十米一个重机枪防御工事和地堡群就构筑完毕,而且是钢筋水泥的防御工事。
危急之下,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再三请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派炮兵部队支援。三月中旬,炮兵十团终于在团长彭孟缉的带领下进驻潼关。
3月23日后半夜,黄河北岸的日军突然开始对潼关进行密集的炮击,炮弹如冰雹般在国军阵地上倾泻而下,国军阵地一时间土浪汹涌,比翻滚的黄河水还要猛烈。十分钟后,日军炮火向后延伸,杜梦龄知道,日军开始抢渡黄河了。硝烟尚未散去,杜梦龄果然在望远镜里看见数十艘橡皮艇正向潼关奋力划来。杜梦龄见日军还在水中挣扎,立刻下令开炮,只见一枚枚炮弹在水中掀起一个个冲天水柱,把橡皮艇连同日军的残肢断臂抛向空中,化成一片片血雨。
第一批试图抢滩登陆的日军被炸到黄河里去了,日军并不甘心,此后组织了多次进攻,都被国军炮弹炸到黄河里,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杜梦龄痛快至极,六十公里外的马衡院长却愁眉不展,因为故宫文物列车正停在焦村车站上,这不就是砧板上的鱼肉嘛,说不定哪一天日军飞机来了就成了活靶子。马衡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他找来火车司机姜念祖、随车押运文物的北平宪兵司令部中队长郭之南,还有几名故宫骨干一起商量对策。
姜念祖看马衡眉头紧蹙,就说:“请院长放心,如果马院长一定要带着这一车的古物进潼关,我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马衡摇了摇头,说:“可是我们还是不能莽撞。我们的火车太长了,这等于拖长了通过敌人炮口的时间,增加了被炮击的风险。小姜啊,我不是不相信你,我是不能拿这成千上万件国宝去冒险,万一撞到日军炮火之下,我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
马衡思来想去,决定亲自前往潼关看一看,等摸清了情况再决定下一步棋怎么走,如果真的必须硬闯,他也认了。
前往潼关的路上,他们看见当地老百姓拆下自己的房屋,然后用这些土方和木料给陇海铁路筑起了一道屏蔽墙,用这道高墙来遮挡火车的行迹,让对岸的日军炮兵看不到墙后面的火车。马衡心头百感交集,他明白了什么叫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体中国人都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筑起一道无法被越过的长城。
杜梦龄旅长在旅部接见了马衡。他听马衡说明了来意,心里立刻有了一个主意。日军不断向潼关发炮,已经让杜梦龄十分不爽,正考虑着打到对岸去,好好教训教训狂妄的日本人,这次故宫文物列车在潼关外受阻,更给了他一个充分的理由。他拍了拍马衡的肩膀,说:“不就是要文物列车开进潼关吗?我还以为多大事儿呢,怎还劳院长亲自跑一趟?小菜一碟,包在我社梦龄身上了。等事情解决了,我请你们二位喝酒。”马衡脸上露出了笑容,内心充满了希望。
三天后的深夜,趁着月黑风高,杜梦龄带着潼关守军一个团九百多人乘船突袭了风陵渡。参加行动的士兵大多是从山西、陕西一带应召入伍的,日本人烧他们的家乡、杀他们的亲人,使他们的作战意志分外坚强,再加上他们都是在黄河岸边长大的,不仅渡河不在话下,对地形也十分熟悉。他们借着夜色悄悄爬上断崖似的河岸,突进日军炮兵阵地,悄无声息地把放哨的日本兵抹了脖子。部队趁着日军熟睡未醒发起攻击,很快就躺倒了一大片。不等保护炮兵的日军闻声赶到,杜梦龄已率领自己的部队撤出了战斗。撤出前,杜梦龄部队把日军的火炮纷纷炸上了天,变成一堆废铜烂铁。杜梦龄派兵来火车上送信,请马院长去县城里喝酒。马衡知道事情成了,心想战事紧急,就婉谢了杜梦龄的美意,说日后一定谢杜旅长喝酒,感谢他的相救之恩。
在日军炮兵阵地哑火后,年轻的火车司机姜念祖驾驶着故宫的文物列车大摇大摆地开进了潼关,还特地拉响了汽笛,冒起了白烟,好像生怕对岸的日本人听不见。
(有删改)
[注]马衡,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知前方有日军飞机轰炸的消息,运送国宝的故宫文物列车就停下来,护送人员把车上的几千箱文物一箱箱搬下来掩藏好。
B. 日军凭借强大炮火优势想要抢渡黄河、进攻潼关,但在守卫潼关的中国军队的打击下,组织了多次进攻的日军都没能得逞。
C. 马衡担心国宝文物会被日军飞机炸毁,找来相关人员商量对策,火车司机建议将火车开进潼关,马衡表示不能拿国宝去冒险。
D. 马衡向杜梦龄求助,杜梦龄因此才萌生了攻打对岸日军的想法。在日军炮兵阵地哑火后,故宫文物列车大摇大摆地进了潼关。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简直就是中了头彩了”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明为国宝文物寻找安全的掩蔽之所很不容易,也表现出故宫文物面临危险。
B. “炮弹如冰雹般在国军阵地上倾泻而下”将炮弹比作冰雹,突出了炮弹之多,形象地写出了日军的攻势非常猛烈。
C. 小说以保护国宝文物为明线,以中国军民的抗日救亡为暗线,这种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故事内容和主题意蕴更加丰富。
D. “请马院长去县城里喝酒”照应了前文的“请你们二位喝酒”,表现了杜梦龄的自信,但也反映出他的自信有些盲目。
8. 在先后与火车司机姜念祖、旅长杜梦龄对话后,马衡的心理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故宫文物列车能安全进入潼关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孟县人,行第二。年十九,归于我公。事舅姑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容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仁恕宽厚,抚爱诸庶,不异己出。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时聚族甚众,人皆有不欲之色,乃别籴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男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才数岁,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皆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如何?”虽使令辈不得以恶言骂之。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长,常使从善师友游,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先公罢尉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掾毗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先公归,问其所为,叹曰:“良转运使才也!”
(选自程颐《上谷郡君家传》,有删改)
材料二: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公凡有A所怒B必C为之D宽解E唯诸儿F有过G则不H掩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嫁,与《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中的“归”意思相同。
B. “必禀而后行”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中的“而”意思不同。
C. “不少假也”与《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中的“假”意思相同。
D. 直,正当,在理,与《促织》“昂其直,居为奇货”中的“直”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氏孝顺谨慎地服侍公婆,与丈夫相敬如宾,助夫持家,做事从不自作主张,获得全家衷心的敬重,这表明侯氏有妇德。
B. 有一个商人外出经商没有回家,家庭破碎了,侯氏想收养他的幼子,但族人不愿意借粮食给她,她坚持收养商人的幼子而不求回报。
C. 侯氏善于持家。作者的父亲和叔父同时解官,家中人口很多,家用不足。由于侯氏苦心经营,辗转变易,家中衣食不致匮乏。
D. 与材料二中太后对琅邪王的态度不同,材料一中,侯氏教子严格,认为儿子不成器,是做母亲的责任,对自己的小孩很严厉。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
(2)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魔下军士,防守殿门。
14. 材料一中,侯氏指出育人的原则是“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请据此分析材料二中琅邪王毁灭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将军赴定州
郎士元
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
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标题看,此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其风格来看,也可纳入边塞诗的范畴。
B. 颔联前一句写春色临边地而尽,和“春风不度玉门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C. 颈联实写由于敌人受到李将军的军威震慑,袭扰的烽火在黄河以北就隔断了。
D. 整首诗用字简洁而用意精妙,形象十分鲜明、突出,非一般应酬诗可比。
16. “万里独横戈”句,还有一个版本“万里授横戈”,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了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上不投合及其原因。
(2)小华在背诵姜夔的《扬州慢》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想到了杜甫《哀江头》中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两句,它们在表达上有相似之处。
(3)小刚正在阅读《三国演义》,他非常喜欢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他想起了称赞诸葛亮的古诗词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一种方法是重视感性认识,古人学习一篇文章,强调把它从头到尾地熟读和背诵。古人读书从小就背诵几百篇文章,重视感性认识。学校成立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逐渐喜欢讲道理,新中国成立以后,更要求讲规律。讲道理和讲规律都是重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A ,不能偏废。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是要拿出时间,慢慢地学。应当 B ,不要想着一下子就学好。学外国语,有所谓“俄语一月通”,一个月内学通俄语,那种学法是不会学得牢固的。学习古代汉语也一样,不要想着 C 。另外,规律是要讲的,但不能把规律看得很简单。①比如给古书断句,②断错了,③那他一定不懂书的意思,④就算断对了,⑤也不能不说他就一定懂。⑥同学们常问怎样断句才能断得对,⑦这涉足掌握规律的问题。⑧不会断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⑨有词汇、语法、古时风俗习惯等。⑩可见其规律是很复杂的。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草人谬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就像竖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打倒了这个稻草人,( 甲 )。
歪曲对方观点的重要手法有夸张、概括、限制、引申、简化、省略、虚构等。例如,无政府主义者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有人驳斥了这一偷换论题的诡辩手法:“究竟何时、何地、在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呢?难道你们不知道,像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是与人们的经济地位这种社会现象根本不同的吗?如果说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那么有钱人就只是当个饭桶了?”
不过,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稻草人谬误都是不管用的。因为批判的态度应该是科学的态度:在批判对方时,在与对方论战时,每个人都有义务忠实地转达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战,( 乙 ),也是道德的要求。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归谬法,请简述其论证过程。
2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所讲的“稻草人谬误”的一项是( )
A. 甲说:“应当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乙说:“你这是想回到石器时代。”
B. 甲说:“我攒钱买了新手机。”乙说:“电子垃圾对环境污染严重。”
C. 甲说:“我们应该好好学语文。”乙说:“难道数学就不应该好好学吗?”
D. 甲说:“未成年人不宜饮酒。”乙说:“但人们是不可能放弃饮酒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否越来越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否越来越深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甘肃省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1.B
  2.B
  3.C
  4.①画横线句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司马迁肯定道家、肯定商人、肯定游侠的进步思想,增强了论证的条理性,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②三个相似的 “…… 肯定……” 构成排比句式,用排比句式说理,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使论证更加有力,阐述了司马迁思想的进步性和创新性。
  5.①“成一家之言”,即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司马迁把 “人” 放在关键地位。他在《史记》中为底层人物 —— 刺客、游侠、商人等立传。
  ②司马迁从 “变” 的角度认识历史。他通过历史考察成败兴坏之理,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司马迁勇于突破传统。他赞扬道家,揭露统治者内部丑恶,肯定人民求利和反强暴,强调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创立民族史传,其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创新性。
  6.D
  7.D
  8.①与姜念祖对话后,马衡心情沉重。故宫文物列车停在焦村车站上,面临着危险,但又不能轻易行动,马衡内心焦急,非常担心故宫文物的安全。②与杜梦龄对话后,马衡内心充满希望。杜梦龄自信而坚定的答复让马衡心里有了底气,充满希望。
  9.①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指挥得当。他考虑周全,善于统筹协调。②护送人员竭尽全力护送,始终尽职尽责。③当地百姓拆房子筑起屏障,掩护火车通行。④中国军队开展突袭行动,化解了威胁。
  10.BEG
  11.C
  12.B
  13.(1)虽然处于贫困中,(如果孩子)有时想请客,就欢欢喜喜地为他们做准备。
  (2)就假传诏令将其杀死,又担心有人前来相救,就指挥手下的军士,防守宫殿大门。
  14.皇帝和太后对琅邪王的态度都过于纵容和偏爱,没有做到 “患其不能屈”。他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琅邪王的谦逊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宠爱和纵容。只有这样,才能让琅邪王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和谦逊,避免走向极端和毁灭。
  15.C
  16.示例一:“万里独横戈” 更好。一方面能让读者感受到李将军横刀立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典型形象。另一方面,也更能看出诗人对李将军武功盖世的肯定与期许。(意思答对即可)
  示例二:“万里授横戈” 更好。一方面能看出当朝皇上对李将军的信任与肯定,最后决定授予李将军平定边疆的要职。另一方面,也更能感受到李将军勇赴战场、不负君命的英雄气概。(意思答对即可)
  17.①. 而议事每不合 ②.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③. 念桥边红药 ④. 年年知为谁生 ⑤.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⑥. 千载谁堪伯仲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8.[示例] A 相辅相成 / 相得益彰 B 循序渐进 / 由浅入深 C 一蹴而就 / 立竿见影
  19.(1)语句⑤,修改:“也不能说他就一定懂”。
  (2)语句⑦,修改:“这涉及掌握规律的问题”。
  (3)语句⑧,修改:“不会断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或 “不会断句是多方面造成的”。
  20.甲。就等于打倒了对方 乙。这既是逻辑的要求
  21.先假设 “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以此推出 “有钱人就只是当个饭桶” 的谬误,证明了前提观点是错误的。
  22.B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母夫人姓侯,太原孟县人,排行第二。十九岁时,嫁给了我父亲。服侍公婆以孝顺谨慎著称,和先父相敬如宾。美好的品德、仪容,内外亲戚没有不敬爱的。先父靠夫人帮助他持家,对夫人特别敬重;但夫人谦逊温顺,自我约束,即使是小事,也从不自己做主,必定禀告父亲以后再去做。
夫人仁慈宽厚,抚育慈爱偏房子女,就跟自己所生的一样。堂叔很小就成了孤儿,夫人关心照管他,常常同自己的儿子一样。路上遗弃的小孩,夫人多次收养。有一个小商人,外出没回来妻子就死了,儿女离散,跟随别人走了,只有最小的一个才三岁,没有人要。夫人担心他必死无疑,叫人把他抱回来。当时会聚的族人很多,大家都有不想要的表情,夫人就另外买粮食来养活他。孩子的父亲回来,感谢说:“幸好承蒙您收养,能够保全孩子的性命,我愿意把孩子送给您。”夫人说:“我原本是想等你回来,不是想要孩子。”夫人喜欢制作药物,来救济病人。
先父凡是生气,夫人总是为他宽解,只有儿子们有过错,却不加以掩饰。她常说:“儿子之所以不成器,是因为做母亲的掩盖他的过错,因而做父亲的不知道。”夫人有六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对他们的慈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但在对他们的教育上,却一点也不宽容。儿子才几岁的时候,走路有时跌倒,家人跑上前去,扶起来抱在手里,怕他们受惊吓而啼哭,夫人总是呵斥孩子说:“你如果安安稳稳慢慢地走,怎么会跌倒呢?”吃饭的时候常常让儿子坐在桌旁,如果儿子们尝食加调料的羹汤,夫人总是训斥并阻止他们,说:“小时候就追求满足欲望,长大了怎么办?”就是供使唤的那些人,也不允许用凶狠的话语骂他们。因此我们兄弟俩平生对饮食衣服不加挑选,不会用凶狠的话骂人,不是本性就这样,是夫人的教育使我们这样的。孩子和人争吵生气,就是有理也不袒护,她说:“担心你们不能屈,不担心你们不能伸。”到孩子们稍微长大,常常让他们跟从良师益友一起来往,虽然处于贫困中,(如果孩子)有时想请客,就欢欢喜喜地为他们做准备。先父解除庐陵县尉职务,前去接受新任命,寄居在历阳。恰巧叔父也解除了毗陵属官的职务,居住在一起的人口很多,储备不足,夫人经营处置,辗转变易,使得衣食不至于缺乏。先父回到家里,问起夫人所做的事,感叹道:“真是好转运使的才能!”
材料二:
北齐武成帝的儿子琅邪王,是太子的同母弟弟,生来就聪明伶俐,武成帝和皇后都非常宠爱他,他的衣服饮食规格,与太子东宫的待遇不相上下。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等到太子即位后,琅邪王居住在别的宫殿,礼遇和规格都超越常规,与其他的亲王不同;太后还认为这不够,常常把这事挂在嘴边。琅邪王大约十岁时,就骄横放纵,没有节制,他的用具服饰和玩赏之物,必定要与皇帝所用的相似:(一次)他在南殿朝见时。看见典御官进献新冰,钩盾官进献早熟的李子,他回来后要索取,却没能得到,于是大为愤怒,骂道:“皇帝已经有了,我为什么得不到?”他不懂得区分尊卑高下,大都像这样。有见识的人多讥讽他是(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或者(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后来琅邪王不满宰相,就假传诏令将其杀死,又担心有人前来相救,就指挥手下的军士,防守宫殿大门;他本没有谋反之心,在接受了一番慰劳后就撤兵,但后来他终究因此事而被幽禁至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