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第1课时(课件 29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第1课时(课件 29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20 09:22:34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

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第四章
“第1课时”
我们生活的大地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土壤的形成由岩石风化及生物等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知道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了解土壤的形成基本过程;
科学思维:知道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探究实践:通过展示岩石风化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描述的能力。
态度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可以是缓慢进行的,同时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复习:
1、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 等三个圈层,内部结构包括 等。
2、陆地地形主要有 等类型;这些地形的形成主要原因有 、 等因素;
3、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形成高山、峡谷、海陆变迁等;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 。
4、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 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高低不平
平坦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
新知导入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和发展。 鲜艳的花朵,丰硕的果实,挺拔的枝干,都离不开这片土地。
我们知道,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破碎的岩石碎屑是风化过的产物,风化需要空气(大气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人类很早就开始种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需要在土壤中生长。那么这些土壤又是怎样形成的?
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一、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土壤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
2、岩石碎屑的形成:
在长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岩石受风化和侵蚀作用破碎为石 块、石砾和砂粒等碎屑,且碎屑物逐渐积累;
3、有机物的积累:
有机物在岩石碎屑物中逐渐积累,形成营养物质并积累;
4、土壤的形成:
从岩石风化开始,经过有机物积累和微生物作用,最终形成肥沃的土壤层。
探究新知
二、岩石风化的过程
1、岩石的风化:
(1)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
(2)岩石风化的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化学风化使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形成新矿物。
探究新知
2、物理风化:
(1)物理风化的作用:岩石遭受物理风化时,会破裂成越来越小的碎屑,每块碎屑保持原有的物质性质。
(2)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压力和生物活动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
讨论交流
说一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岩石风化的例子,猜测这些风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滴水穿石是流水导致的岩石变化;
岩石上的地衣等植物使岩石表面变化;
河里的鹅卵石是水流冲击与碰撞形成的;
溶洞的形成是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作用;
人为的开山、修路、造隧道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等。
另外,新疆魔鬼城、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华山、黄山、张家界以及高山平原湖泊等,全国大部分景区都属于岩石风化形成的自然景观。
视频:
视频1、岩石的风力侵蚀 视频2、岩石的生物风化
(点击图片播放)
(点击图片播放)
探究新知
3、化学风化:
(1)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
(2)化学风化导致新矿物形成:
化学风化所产生的碎屑物质的组成不
同于原来的岩石。例如,岩石和水的化学
反应导致新矿物的形成,以及可溶性物质
的析出。
视频3、岩石的化学风化
视频:
(点击图片播放)
探究新知
4、化学风化与物理风化的关系:
岩石的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但在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特别显著。
岩石通过物理风化碎裂成碎屑后表面积增大,碎屑物更易遭受化学风化作用。
探究新知
5、土壤层的形成:
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
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基岩层、母质层、淀积层。
(1)母质层:最靠近基岩的母质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质基础;靠近地表的表层则积累了更多来自地表植被的有机质,岩石碎屑被进一步分解为黏土和无机物;
探究新知
(2)淀积层:淀积层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是在降水作用下,
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表矿物质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发育状 况也不同。有的地区地表土在表层之上还会发育出主要由有机质组成的有 机层,有的地区在各层之间还会发育出过渡层等。
(3)土壤发育受多因素影响: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表矿物质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发育状况也不同。
有的地区地表土在表层之上还会发育出主要由有机质组成的有机层,有的地区在各层之间还会发育出过渡层等。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
其中,影响岩石风化强度大小和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条件、岩石性质、气候条件和生物的影响等。
讨论交流
岩石形成土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6、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探究新知
7、土壤的形成缓慢继续着:
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
形成1cm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需要100~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和退化。
讨论交流
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但目前仍有许多人出于种种目的,肆意破坏土壤资源。请列举你所知道的破坏土壤资源的事例,并讨论应当如何有效地制止。
工业三废污染: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液、废渣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危害。
农业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业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含磷洗衣粉等。
生物污染: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
白色污染:未能被微生物分解,不能降解的橡胶、塑料纤维等。
保护土壤:
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处理、土壤盐渍防治、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区植树种草等。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原因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热胀冷缩等物理现象变化变成了土壤
D
课堂练习
2、 “滴水穿石。”有关这个成语,在科学上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 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变成小碎块
B. 地表矿物质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C.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
D.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水流作用下埋入地里的矿物质中形成的
A
课堂练习
3、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 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 给植物提供食物
D. 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B
课堂练习
4、在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测得的体积分数可能偏大的是( )
A.使用较粗土壤颗粒适度加热
B.使用较细土壤颗粒适度加热
C.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到质量不再减轻
D.使用土壤粉末加热到水分完全汽化
C
课堂练习
5、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
(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
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
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课堂总结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
……土壤的形成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因素:风、水、冰、重力等
方式:搬运和沉积新的物质
结果:促进土壤的形成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因素:温度、压力、生物
结果:岩石变小块
因素:水、氧气、二氧化碳、酸
结果:岩石成分变化
土壤形成
土壤层
(过程缓慢)
表层:有机质
沉积层: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
母质层:部分风化的岩石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预习“土壤的成分”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29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教学设计
课题 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土壤的形成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为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2节《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的第1课时,主要介绍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逐渐演变成土壤过程中经历的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认识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土壤遭到破坏,将无法在短时间恢复,从而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本节内容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土壤结构和土壤质地等知识的延伸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土壤的形成由岩石风化及生物等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知道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了解土壤的形成基本过程;科学思维:知道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究实践:通过展示岩石风化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描述的能力。态度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可以是缓慢进行的,同时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重点 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
难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1、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 等三个圈层,内部结构包括 等。 2、陆地地形主要有 等类型;这些地形的形成主要原因有 、 等因素; 3、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形成高山、峡谷、海陆变迁等;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 。 4、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 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导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和发展。 鲜艳的花朵,丰硕的果实,挺拔的枝干,都离不开这片土地。 我们知道,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破碎的岩石碎屑是风化过的产物,风化需要空气(大气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人类很早就开始种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需要在土壤中生长。那么这些土壤又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土壤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 2、岩石碎屑的形成: 在长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岩石受风化和侵蚀作用破碎为石 块、石砾和砂粒等碎屑,且碎屑物逐渐积累; 3、有机物的积累: 有机物在岩石碎屑物中逐渐积累,形成营养物质并积累; 4、土壤的形成: 从岩石风化开始,经过有机物积累和微生物作用,最终形成肥沃的土壤层。 二、岩石风化的过程 1、岩石的风化: (1)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 (2)岩石风化的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化学风化使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形成新矿物。2、物理风化: (1)物理风化的作用:岩石遭受物理风化时,会破裂成越来越小的碎屑,每块碎屑保持原有的物质性质。 (2)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压力和生物活动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岩石风化的例子,猜测这些风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参考:滴水穿石是流水导致的岩石变化; 岩石上的地衣等植物使岩石表面变化; 河里的鹅卵石是水流冲击与碰撞形成的; 溶洞的形成是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作用; 人为的开山、修路、造隧道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等。 另外,新疆魔鬼城、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华山、黄山、张家界以及高山平原湖泊等,全国大部分景区都属于岩石风化形成的自然景观。 视频1、岩石的风力侵蚀 视频2、岩石的生物风化 3、化学风化: (1)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 (2)化学风化导致新矿物形成: 化学风化所产生的碎屑物质的组成不同于原来的岩石。例如,岩石和水的化学反应导致新矿物的形成,以及可溶性物质的析出。 视频3、岩石的化学风化 4、化学风化与物理风化的关系: 岩石的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但在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特别显著。 岩石通过物理风化碎裂成碎屑后表面积增大,碎屑物更易遭受化学风化作用。5、土壤层的形成: 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 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基岩层、母质层、淀积层。 (1)母质层:最靠近基岩的母质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质基础;靠近地表的表层则积累了更多来自地表植被的有机质,岩石碎屑被进一步分解为黏土和无机物; (2)淀积层:淀积层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 5、土壤层的形成: 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 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基岩层、母质层、淀积层。 (1)母质层:最靠近基岩的母质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质基础;靠近地表的表层则积累了更多来自地表植被的有机质,岩石碎屑被进一步分解为黏土和无机物; (2)淀积层:淀积层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3)土壤的发育受多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表矿物质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发育状 况也不同。有的地区地表土在表层之上还会发育出主要由有机质组成的有 机层,有的地区在各层之间还会发育出过渡层等。讨论交流:岩石形成土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参考: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 其中,影响岩石风化强度大小和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条件、岩石性质、气候条件和生物的影响等。 6、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7、土壤的形成缓慢继续着: 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 形成1cm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需要100~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和退化。 讨论交流: 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但目前仍有许多人出于种种目的,肆意破坏土壤资源。请列举你所知道的破坏土壤资源的事例,并讨论应当如何有效地制止。参考:工业三废污染: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液、废渣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危害。 农业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业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含磷洗衣粉等。 生物污染: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 白色污染:未能被微生物分解,不能降解的橡胶、塑料纤维等。 保护土壤: 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处理、土壤盐渍防治、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区植树种草等。 总概述-分类讲解-总体归纳: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使学生先从整体了解,然后再逐一分析,重点了解岩石分化的过程物理风化是较为简单和易观察到的,重点让学生体会变化过程中岩石的破裂化学风化较为复杂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更多的化学变化过程,所以笼统地概述,水、二氧化碳、气氧气等作用下形成,没必要具体,否则会增加理解的难度,以溶洞为例,前面已提及过,通过视频增加理解土壤形成具体过程是难点,教材也不要求深入强调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重点是使学生懂得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即可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原因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热胀冷缩等物理现象变化变成了土壤2、“滴水穿石。”有关这个成语,在科学上的解释正确的是( A )A. 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变成小碎块 B. 地表矿物质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C.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 D.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水流作用下埋入地里的矿物质中形成的3、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B )A. 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C. 给植物提供食物 D. 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4、在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测得的体积分数可能偏大的是( C )A.使用较粗土壤颗粒适度加热B.使用较细土壤颗粒适度加热C.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到质量不再减轻D.使用土壤粉末加热到水分完全汽化5、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 参考:(1)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 (2)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壤的形成由岩石风化及生物等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
2、知道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
3、了解土壤的形成基本过程;
4、理解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1、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主要是由 组成的,没有土壤。
2、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 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 。
3、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
(1) 的剧烈变化:炎热的太阳曝晒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可能导致岩石爆裂。
(2) 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若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 ,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一些盐类物质的 和 也能起到相似作用。
(3)一些 也可以促使岩石风化,如石灰岩会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一些石灰岩洞中的 和石笋就是这样形成的。
(4)各种 也能促进岩石的风化,如植物的根生长在岩缝中,可以促使岩石开裂;地衣和蕨类覆盖在岩石表面,它们分泌的物质也可以促使岩石 。
4、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 ,还要经历 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离不开多种 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速了 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土壤形成。
5、岩石是在长期的 和 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 和 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6、土壤的形成十分 ,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原因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热胀冷缩等物理现象变化变成了土壤
例题2、“滴水穿石。”有关这个成语,在科学上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变成小碎块
B. 地表矿物质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C.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
D.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水流作用下埋入地里的矿物质中形成的
例题3、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 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 给植物提供食物 D. 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例题4、在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测得的体积分数可能偏大的是( )
A.使用较粗土壤颗粒适度加热
B.使用较细土壤颗粒适度加热
C.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到质量不再减轻
D.使用土壤粉末加热到水分完全汽化
例题5、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
(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
三、课后练习:
1、要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2、生物遗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 )
A.增加有机质的积累 B. 涵养水源 C. 加速岩石风化 D. 增加空气比例
3、下列有关岩石风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滴水穿石”说明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风化变成小碎块
B.风化作用能使岩石直接变为土壤
C.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颗粒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D.温度、雨水和生物都会促使岩石的风化
4、影响土壤形成的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形 B.生物 C.气候 D.成土母质
5、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岩石的风化 ②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
③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 ④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等植物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①④
6、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是(  )
A.涵养水源 B.增加有机质的积累 C.加速岩石风化 D.增加空气比例
7、王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这一过程与自然界哪一现象的原理是一致的( )
A. 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 B. 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
C. 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 D. 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成溶洞
8、在有花卉、农林作物生长的土壤中选取土壤样本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土壤中有较多的土壤生物 B. 比较方便找到样本
C. 土壤中有较多的蚯蚓 D. 土壤较疏松,便于挖掘土壤
9、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10、如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其中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
A. 乙    B. 甲      C. 丁    D. 丙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样文件\\教与学八年级科学下(浙教版)教师用书\\188KX-31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样文件\\教与学八年级科学下(浙教版)教师用书\\188KX-313.TIF" \* MERGEFORMATINET
11、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
A. 最低等生物出现 B. 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 森林和草地出现 D. 低等动物的出现
12、小宇到丽水遂昌金矿旅游,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 )
A. 水的热量较大 B. 岩石的密度较大 C. 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 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13、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人类的命根子,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________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________。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水土流失的两个危害:________、________。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你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两个建议:_______; _______(合理均可)。
(5)保护土地资源不光是在保护农牧业,也是在保护很多动物的家园。在土壤里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________和________。
14、小宏想知道铬对玉米的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__________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控制_______。
(3)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_______(填“减少”或“增加”)偶然性,提高准确性。
(4)实验结论:该含铬溶液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
15、现今枯枝落叶已成为城市的常见垃圾。小科同学设计了一个关于落叶分解的实验。他选用悬铃木落叶为实验样本,将落叶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1、2、3、4的2.5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10~15 ℃的温度,每隔10天往1~3号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0.5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如表:
编号 样本内容物称重/克 2个月后落叶 落叶外观
1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鸽粪 21.5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2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3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 41.2 大部分枯黄色,有一定韧性
4 80克落叶 63.8 枯黄色,坚韧
(1)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
(3)请你简单分析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岩石 2、风化 矿物质颗粒
3、(1) 温度 (2) 雨水 加宽 结晶 潮解 (3) 化学物质 钟乳石 (4) 生物 风化
4、矿物质颗粒 漫长 生物 有机物
5、冷热交替 生物 生物 气候 6、 缓慢
二、例题讲解:
例题1、D
解析:A.地球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岩石,而岩石转化为土壤必须经过风化变成较小的颗粒才有可能形成土壤;故A正确;B.生物活动能够让岩石变成石块、沙砾等,通过生物的分解作用还能为土壤提供腐殖质;故B正确;C.岩石风化是岩石形成土壤的开始,真正成为土壤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故C正确;D.土壤的形成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综合作用形成的;故D错误。故D符合题意。
例题2、A
解析:滴水穿石是指在流水作用过程中,利用本身的动能不断地对岩石进行打磨侵蚀,最终导致岩石破碎变成小碎块。故A符合题意。
例题3、B
解析: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由分析可知,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故B符合题意。
例题4、C
解析:这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少量有机物及微生物,高温下烧灼会使有机物及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及水跑掉了。所以,测得土壤中的水分体积可能偏大的测量方法是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到质量不再减轻。
例题5、(1)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 (2)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解析:(1)从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角度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被研究的量),否则其他量会影响实验结果。(2)评价实验方案可以从实验设计的下列原则上考虑,即科学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2)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需要有适宜的水分,细菌也需要生存在有适宜水分的环境中,否则就难以繁殖、生存。所以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3)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三、课后练习:
1、D 2、A 3、B 4、B 5、C 6、B 7、C 8、C
9、D 10、C 11、C 12、D
13、(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 (5)蚯蚓;蚂蚁
14、(1) 对照 铬对玉米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2) 变量(3) 减少(4) 抑制
15、(1)1;(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3)失去了水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