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2019人教新版
水 循 环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 课标要求 ]
2003年: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017年: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021年7月20日下午4点,郑州迎来了史上最强暴雨,到下午5点,短短1个小时内降雨量达到了201.9mm。相当于150个西湖的水量。而从19日20时到20日20时,单日降雨量累计达552.5mm,相当于约410个西湖的水量。由此引发千年罕见的洪灾,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和驰援。
这么多水从哪里来?最后又流向何方?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全国支援河南防汛救灾(新华社)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1.定义
海洋
陆地
蒸 腾
蒸 发
降 水
蒸 发
降 水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下渗
地下径流
合作探究
根据动画演示,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下问题:
1.描述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联系了哪些圈层?
2.水循环有哪些类型?各类型的过程、发生地点和主要环节
3.举例说明在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相态如何转化?
4.促使水循环运动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2.过程
此过程联系了地球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3.类型
(海洋和陆地之间,使得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4.产生原因
内因:
外因:动力因素
水的三态变化
为水汽的移动提供了条件
固、气、液相互转化
太阳辐射
地球重力
1.促使雨水的降落;
2.水从高处→低处,形成地表径流
01 从水循环过程看,“黄河之水天上来”指的是哪个环节?
02 黄河水真的是“奔流到海不复回”吗?
03 长江主要参与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降水
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又重新回到陆地
海陆间大循环
04 塔里木河水参与的是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陆地内循环
读图回答
阅读 2021年7月19日起,郑州迎来了史上最强暴雨,单日降雨量累计达552.5mm,相当于约410个西湖的水量。其中的一个水汽来源是台风“烟花”。
18日西太平洋有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受外围和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引导,大量水汽向内陆地区输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郑州的大部分降水最后都汇集到淮河入海。
讨论回答:
01 郑州的这次暴雨过程参与了哪个水循环类型?
02 台风“烟花”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些类型?
海陆间循环(降水、地表径流)
海陆间循环(水汽输送)、海上内循环(海上降水)
读图回答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和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包括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蒸腾、蒸发、降水 蒸发、降水
特点及意义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循环水量很少,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对于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循环水量大,但对陆地水更新没有意义
典例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登陆的台风等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如未登陆的台风)
总结
活动一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影响。
砂石覆盖层结构疏松,孔隙较大,渗透性好,可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
图3.3 宁夏砂田景观
活动一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2.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差异:砂田平均蒸发量小于裸田。
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太阳直接照射耕作层,减少耕作层土壤水分汽化,从而使砂石覆盖下的土壤蒸发量较裸地大大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蓄水、保水作用明显)
图3.4 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
活动一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3.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四月末,砂田含水量高于裸田含水量。
砂田影响水循环的环节:①增加下渗环节②抑制地表土壤水分蒸发③削减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是干旱地区一种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方法
图3.5 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有很多,植被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读图2-2-13,完成下列任务。
洪峰流量
时间
无植被的流域
有植被的流域
图2-2-13 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示意
1.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时间
无植被
有植被
枯水季节
月平均流量
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主要影响河流洪峰流量的大小、洪峰期到来时间的早晚以及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的大小。
活动二
认识植被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蒸 腾
蒸 发
降 水
下渗
地下径流
流域内植
被覆盖率高
地表径流流速减慢
下渗增加
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区域蓄水量增加
区域冲沙量减少
区域蒸发和蒸腾量增加
大气中水汽增多
降水增加
活动二
认识植被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2.结合右图说明坡面上的植被对哪些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据此说明坡面植被的作用。
涵养水源(增加区域汇水率)
保持水土(减少区域冲沙量)
砂田、植树造林,人类正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水循环的环节
思考一下,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的影响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填写下表。
人类活动 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植树造林
人工降雨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
城市道路硬化
围湖造田
调节地表径流
增加了降水
例:下渗、地下径流增加,当地地表径流减少
主要影响地表径流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主要影响地表径流
活动二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海洋
陆地
蒸 腾
蒸 发
降 水
蒸 发
降 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下渗
地下径流
42.4
38.5
3.9
10.0
6.1
0.1
3.8
单位:万立方千米
3.9=3.8+1
①水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河流水的更新周期为16天
湖泊
湖泊水体的更新周期为17年
深层地下水水体的更新周期为1400年
高山冰川水体的更新周期为1600年
沼泽水体的更新周期为5年
水循环就像水体净化器,那是不是意味着地
球上的水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
中国城市缺水状况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 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北京已成全球最缺水特大城市。中国目前有 16 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米3。 在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 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
中国径流带分布
思考
中国西北、华北、南方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结合阅读材料和中国径流带分布图议一议,这些地区缺水的原因一样吗?
西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气候干旱,降水少,径流量小。
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①降水较少且季节、年际分配不均。
②人口分布与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超过了水体的再生速度。
西北
华
北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水污染与浪费严重
用水过度
污染型缺水
(如南方地区)
水资源短缺
超过水体更新速度
资源型缺水(如西北地区)
(如华北地区)
②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河水一石,其泥六斗”
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及“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民间也有“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说法。黄河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河流中是绝无仅有的。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2倍,可绕赤道20圈。
思考:黄河携带的泥沙从哪里来?最终到哪里去了呢?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水侵蚀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同时携带大量泥沙流入黄河。
黄土高原
段
在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形成了三角洲。
入海口
尼罗河流经的下游地区,荒漠中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河口形成了三角洲
③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能,受热蒸发进入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势能,在重力作用下转化成水能资源
炎炎夏日,当你来到一片森林里时,会感觉到凉爽,这是因为蒸发、蒸腾能减缓地面或者植物温度升高的幅度
④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促进全球能量交换。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思考
夏季风参与的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据此以中国为例说明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参与的是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
夏季风将水汽从东南海域输送至陆地上空,并形成丰沛的降水,使中国东部形成了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又影响着植被、农业、人口等分布格局,从而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
⑤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总结
①联系了四大圈层,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②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③塑造着地表形态,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促进全球能量交换。
⑤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维系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过程及类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
类型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
动力:太阳辐射、重力等
小结
塑造地表形态,成为海陆间的纽带
要合理利用水资源
3.下列地理事项中,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有
A.洞庭湖湖水 B.塔里木河的径流
C.登陆的台风 D.我国季风区的降水
1.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B.冰川水、大气水、河流水
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 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下列关于长江水与水循环的关系,正确的是
A.只参与海陆间循环 B.只参与陆地水循环
C.只参与海洋水循环 D.既参与海洋水循环,又参与陆地水循环
课堂练习
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如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4-6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