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学案:4.12 俄国农奴制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学案:4.12 俄国农奴制改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05 11:0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第 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经济: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思想:“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
政治: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2.目的: 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3.时间: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
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又称“解放”法令。
4. 内容:
(1) 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①政治上: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②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③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在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
(2)司法改革
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5.评价:
性质 :是一场封建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1)进步性
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地位: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性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
欺骗性: 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2.日俄战争的失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3.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目的: 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农奴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
(三)改革的影响
1.积极:使得俄国经济出现空前的奇迹
2.消极: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克里木战争的作战双方为:A
A.俄——英法土 B.俄土——英法 C.俄土法——英 D.俄英法——土
2.1856年,俄国被迫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发生在:B
A. 日俄战争后 B.克里木战争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英法七年战争后
3.克里木战争的实质是D
A.俄英法争夺欧洲霸权 B.俄英争夺世界霸权
C.法英解放土耳其的斗争 D.英法俄三国瓜分和争夺土耳其的战争
4.“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与上述材料有关的事件是:C
A.中国戊戌变法 B.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C.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5.19世纪中期,俄国涌现了大量文学作品,抨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其中《怎么办》是谁的作品?A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赫尔岑 C.果戈里      D.涅克拉索夫
6.克里木战争失败后,俄国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矛盾的焦点集中于:C
A.经济的落后    B.军事的落后 C.农奴制的落后  D.文化的专制
7.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主要是因为:A
A.颁布“解放”法令 B.司法改革 C.地方自治改革 D.土地改革
8.“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是列宁评价什么历史事件?B
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斯托雷平改革 D.十二月党人改革
9.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顺应了历史潮流,在改革中所做的努力应予肯定
C.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改革很不彻底,存在局限性
10.日俄战争的实质是:C
A.争夺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B.瓜分朝鲜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C.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帝国主义战争 D.争夺中国东北的帝国主义战争
11.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战败的共同原因是:C
A.社会制度腐败落后 B.战争过程中孤立无援
C.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4分)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分)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6分)
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6分)
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手指与控制社区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4分)
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