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一、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2、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翩然( piān )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刺槐( huái )
萌发( méng ) 农谚( yàn )
衰草( shuāi ) 连翘( qiáo )
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 xiāo )( nì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二、知识小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hóu) 翩然(pián) 炎热(yán) 孕育(yùn)
B.匿迹(nì) 衰草(shuāi) 载途(zài) 区域(yù)
C.传语(chuán) 农谚(yán) 刺槐(guǐ) 适宜(yí)
D.纬度(wěi) 连翘(qiào) 丘陵(léng) 侵害(q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割麦插荷
B.采集 侯鸟 竺可桢 花香鸟语
C.抽青 农事 逆温层 冰雪融化
D.苏省 悬殊 生态学 草木荣枯
3.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下列加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D.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7.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C.文中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D.物候观测引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8.《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________。本文文体是: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候”应读hòu,“翩”应读piān。C.“谚”应读yàn,“槐”应读huái。D.“连翘”的“翘”应读qiáo,“陵”应读líng。
2.答案:C
解析:A.“荷”应改为“禾”。B.“侯”应改为“候”。D.“省”应改为“醒”。
3.答案:B
解析: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答案:B
解析:B.有误,后者是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是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5.答案:A
解析:A项中的“次第”意思是“一个挨一个地”,而原句却说“第一朵桃花开放”,即仅一朵桃花开了,用“次第”显然不符合语境,故选A。
6.答案:D
解析:A项,“语言”指的是大自然的规律。B项,“物候学”是近代出现的概念。C项,“平实”错误,应是生动有趣。
7.答案:A
解析:A.有误,根据第一段中的“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可知本项表述过于绝对。BCD.正确。故选A。
8.答案:竺可桢;说明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