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大单元】中古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课件(34张PPT) 【备考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01.【大单元】中古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课件(34张PPT) 【备考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2 15:1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大概念:史料见证中华文明的起源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022版课标要求
1
单元知识结构
2
历史时序
3
大单元知识点梳理
4
大单元建构
5
中考真题演练
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石器时代
传说时代
单元内容概述
单元知识结构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过渡
政治: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产生原始的民主——禅让制。
经济:工具以打制或磨制石器为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
思想文化:山顶洞人已有审美观念,河姆渡人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半坡人为彩陶文化的代表;传说中,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这一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物质基础
课时关系梳理
阶段特征
距今约
70-20万年
北京人
距今约
7000年
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
6000年
半坡
居民
五六千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社会形态
群居生活
氏族聚落
奴隶制王朝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社会组织方式
部落联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文明进程
古埃及
初步统一
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
世界
公元前
3100年左右
公元前
24世纪
早期人类与
文明的起源
历史时序
壹 石器时代:实物史料
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观察地图,说说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原因:大江大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
特点: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大江大河流域。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元谋人牙齿化石
概况: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地位: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元谋人复原头像
北京人
时间:
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北京人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嘴部前伸
鼻骨扁平
颧骨突出
眉骨粗大
前额低平
生产、生活状况
(1)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发现意义:
制作并使用打制石器;
过群体生活,共同劳动;
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北京人复原头像
地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
处于“旧石器时代”
山顶洞人
时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发现地点:
体貌特征:
距今约3万年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生产、生活状况
(1)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缝制衣服;会进行生活用品交换;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
(2)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和分配食物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
大约20000年前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同时,家畜的饲养开始出现
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距今10000年左右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
原始农业的发展
家畜饲养
聚落
磨制石器的发展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
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距今时间 约7 000年 约6 000年
生活地点 今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 今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生产、生活状况 居住房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工具 以骨耜最为典型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农业生产 主要种植_____ 主要种植_____
生活用具 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等 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水稻

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说明河姆渡人会种植人工栽培水稻,饲养家畜,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河姆渡人
半坡人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半坡遗址出土的
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陕西半坡出土的陶埙(xūn)
良渚遗址、陶寺遗址 
知识延伸
距今5 300—4 300年的良渚古城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距今
5 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距今4 300—4 000年
位于山西襄汾
有学者推论陶寺遗址所处位置有可能是尧都平阳,认为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玉琮
神人兽面纹
彩绘龙纹陶盘
兽面形玉饰
早期国家的形成: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形成→早期国家产生。
举例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①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遗址发现粗糙的石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发现打制石器以及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生活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均会使用打制石器且会使用火,反映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②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建筑、饲养猪等家畜;陕西西安半坡人种植粟、黍,住半地穴式房屋,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原始居民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同地区诞生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但其均属于原始农耕文明,表明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小组讨论
贰 传说时代:口述史料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阪泉之战后,炎帝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并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炎黄联盟
炎帝的传说
炎帝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神农教稼图
制历定时以利农耕
炎帝(神农氏)
神农尝百草
黄帝的传说
黄帝,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
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黄帝(轩辕氏)
仓颉创字
嫘祖缫丝
伶伦制作音律



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三过家门而不入”
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舜禹的禅让
史料:指的是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学史方法
说一说:你觉得什么是史料呢?
史料分类
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音像史料、数字史料
按史料的
表现形式分
按史料的
价值分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
实物史料 (1)指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如人类化石、考古遗址、出土文物;
(2)是一手史料,较客观、真实,可信度较高;可印证、补充、纠正文献史料
文献史料 指用文字语言记载的历史资料,包括各类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杂志报纸等;是研究历史的主要史料载体
口述史料 指当事人或知情人留下的口头资料。如传说、史诗、访谈录等;主观性较强,可能存在虚构情节(如神话传说)
图像史料 指影像史料,如地图、画像、照片等
音像史料 指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如电影、纪录片等
数字史料 指多媒体资料,如电子书、电子期刊、网页等
连一连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口述史料
图像史料
音像史料
数字史料
人类化石、考古遗址、出土文物
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
日记、笔记、杂志报纸
传说、史诗、访谈录
地图、画像、照片
电影、纪录片
电子书、电子期刊、网页
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当时或当事的人提供的史料,如出土的文物、照片等。价值较高,高于二手史料,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直接证据。
利簋
汉简
魏碑
开国大典影像
二手史料(转手史料):
对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如根据一手史料整理而成的人物传记、历史纪录片等。
人物传记
史学著作
历史教材
石器时代
传说时代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稻谷、猪纹陶钵、骨耜等
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陶埙、骨针等
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
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等;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嫘祖会缫丝等
实行禅让制;大禹治水等
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北京人
二手史料(口述史料/传说)
大概念:史料见证中华文明的起源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原始农业
炎帝
黄帝
尧、舜、禹
大单元建构
1.(2024·云南)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 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 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 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D
中考真题演练
2.(2024·山东烟台)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C
3.(2024·安徽)距今8 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C
4.(2024·山西)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
A. 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 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 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图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陶寺遗址)
图二 玉猪龙(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
图三 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
C
体现了中国不同地区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存在龙崇拜文化
5.(2024·天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  )
A. 文字记载
B. 考古发现
C. 专家推测
D. 民间传说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