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大概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022版课标要求
1
单元知识结构
2
历史时序
3
大单元知识点梳理
4
大单元建构
5
中考真题演练
单元内容概述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单元知识结构
政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区域社会发展
多元文化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政治: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西晋统一全国后不久又陷入分裂局面。
经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有显著进步。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推动
推动
课时关系梳理
阶段特征
政权更迭
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拜占庭帝国建立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战争
220年
221年
229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420年
439年
5世纪末
589年
魏国建立
蜀汉建立
吴国建立
西晋建立
西晋统一全国
东晋建立
东晋灭亡
隋朝统一全国
三国时期
两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民族
交融
北方人口南迁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208年
赤壁
之战
西晋灭亡
317年
淝水之战
383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世界
481年
法兰克王国建立
200年
官渡
之战
北魏统一北方
八王之乱
东汉末年
政权更迭
历史时序
壹 各政权对大一统的追求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北齐
南朝
北朝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北周
东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赤壁之战
魏
蜀
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局部统一与阶段统一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208年
作战 双方 袁绍 曹操 孙刘联军 曹操
结果 曹军胜利 孙刘联军胜利
特点 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赤壁之战示意图
局部统一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
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如何阅读历史地图——以官渡之战示意图为例
官渡之战示意图
(1)第一步:看图名
区别地图的类型,了解地图的主题,如历史时期形势图、战争示意图、经济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等。
类型:战争示意图
主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的决战
学史方法
官渡之战示意图
(2)第二步:看图例
弄清符号的含义,了解事件发展的态势。
自南向北
作战方式:偷袭
自北向南
战争结果:袁军失败
官渡之战示意图
黎阳……今河南浚县
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
延津……在今河南延津
乌巢……今河南封丘
官渡……今河南中牟
(3)第三步:看图注
了解历史地图的时间范围和地理方位,关注地图中古今地名信息的变化。
古代专指黄河
古今地名差别
战场位于今河南
官渡之战示意图
(4)第四步:将图中信息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
关键性的胜利
教材表述:袁绍的辎重粮草囤积在乌巢,当率精兵前往袭击。曹操依计而行,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可从历史地图中得出的信息有
交战双方 曹操、袁绍
战争地点 官渡(今河南境内)
战争形势 曹军自南向北、袁军自北向南
关键战役 乌巢之战
战争结果 袁绍兵败,向北撤退
获胜方式 偷袭袁绍关键位置
三国后期,曹魏实力增强,孙吴、蜀汉两国日益衰落
曹魏中期,司马懿控制魏国的军政大权
统一全国
魏灭蜀
西晋建立
西晋灭吴
263年
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
266年
司马炎
西晋的短暂统一
阶段统一
八王之乱
背景: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晋惠帝无能,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
内乱
全国混乱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结果:
米价飞涨人民生活困难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逃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五胡乱华: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北方的统一与北朝政治
十六国: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
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
北朝
东晋与南朝的政治
东晋的建立与灭亡
时间:
317年
都城:
建康
建立者:
司马睿
东晋抵御了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刘裕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公元420年,大将刘裕令傀儡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自己代晋称帝,建立了南朝的宋国,史称刘宋,东晋宣告灭亡。
魏国
吴国
十六国
东晋
蜀国
西晋
取而代之
灭亡
统一全国
内迁的匈奴人
灭亡
316年
东晋的政权特点:
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上皇帝
王导
王敦
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
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
司马睿
政治依靠
军事依靠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邀请
王导共坐御床
王氏地位下降后
门阀政治
南朝的政治
420
南朝
东晋
宋
589
479
502
557
齐
梁
陈
316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
宋武帝
宋文帝
轻徭薄赋、民殷国富、社会安定
南朝中疆域最大
梁武帝
政治日益败坏
发生侯景之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
从此,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淝水之战
背景:
北方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383年,苻坚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淝水之战示意图
以少胜多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百万大军
前 秦
阵脚大乱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
东 晋
团结一致,从容应对
8万精兵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鲜卑拓跋部在治理民族交融不断发展的北方时面临困难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冯太后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民族交融
冯太后
北魏统一北方
贰 民族迁徙加速区域社会发展
③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路线:
①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
②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部分内迁民族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建立政权,形成十六国局面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
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游民
北人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北方人口南迁
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生产条件
主要原因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自然条件
社会环境
其他
统治者的重视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历史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的经济地位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经济迅速发展
表现
农业 ①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兴修水利工程;
③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改进犁耕、选种育种、施用粪肥等);
④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 南朝时的建康(今南京),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商业交流频繁、城市繁荣
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叁 积极发展民族间的关系
目的
人物
措施
①494年迁都洛阳
②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用汉语)
③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联汉姻)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帝王出御图》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椅子
方凳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宴饮图》
生活方式: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胡床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政治制度: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鲜卑人乐舞图——这是以汉族礼仪形式为基础的歌舞表演
文化: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影响:
①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肆 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作者:
贾思勰(xié)
朝代:
北朝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书影
《齐民要术》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运用刘徽“割圆术”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①圆周率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成就:
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
科学家祖冲之
数学成就:
②《缀术》
祖冲之与其子合著,在唐朝被朝廷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课本
祖冲之完成海量的计算,借助了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机械制造成就
千里船
指南车
祖冲之还制造出指南车、水碓(duì)磨、千里船等
“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连环画中的“水碓磨”
“日行百余里”
天文、历法成就
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由朝廷正式颁行
大明历
书法
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
锺繇和胡昭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
王羲之将书法提到新的高度,被誉为“书圣”
书法艺术受到重视,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汉代
东汉
魏晋时期
东晋
北魏
书法、绘画与雕塑
代表
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西晋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锺繇楷书《宣示表》(拓片)
锺繇作品
胡昭作品
王羲之
“书圣”
朝代:
东晋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天下第一
行书
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郑文公碑》
《张猛龙碑》
《元怀墓志》
《张玄墓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
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
顾恺之
他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绘画
雕塑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
代表: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大概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迁徙加速区域社会发展
各政权对大一统的追求
积极发展民族间的关系
多元文化
交相辉映
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与汉族错居杂处,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大批北方人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朝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形成碑刻书体;南北朝统治者均开凿佛教石窟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曹操挥师南下,意在统一全国→赤壁之战后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西晋统一全国;北魏统一北方
大单元建构
1.(2024·江西)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
A.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 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A
虽然出现了政权分立的局面,但是各政权之间都认同彼此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中考真题演练
2.(2024·北京)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 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 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 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D
为新的统一奠定基础
3.(2024·湖南长沙)《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治者的重视
B. 民族交融
C. 政治中心南移
D. 北民南迁
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D
4.(2024·江苏连云港)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南北政权对峙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书法艺术成熟
D. 北方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
D
5.(2024·山东滨州)《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是指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说重要的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这反映出作者具有( )
A. 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 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C. 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
D. 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A
核心思想是通过传授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知识,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2024·江苏苏州)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