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大概念: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2022版课标要求
1
单元知识结构
2
历史时序
3
大单元知识点梳理
4
大单元建构
5
中考真题演练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思想
新开端
新政党
领导阶级新
指导思想新
奋斗目标新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内容概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领导力量
动力
对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政治: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民族工业在经历“短暂的春天”后再度受挫。
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思想宣传、铺垫
课时关系梳理
阶段特征
1915年
思想文化层面的探索
1918年
1919年
1921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在中国第一次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转折点
新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世界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14年
1918年
1921年
华盛顿会议召开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
1922年
苏联成立、
《九国公约》
签订
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改变发展方向
促进爆发
历史时序
1915年
1918年
1919年
1921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思想文化近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的革命精神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从1915年到1922休刊,《新青年》带领当时的中国人走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
创刊于1915年9月
停刊于1926年7月
曾经走过10年10个月
共出版了9卷+4期季刊、5期不定刊
《青年杂志》封面
《新青年》封面
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壹 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背景—历史现场: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局势却更为恶化”表现。
民国成立后那些年,许多爱国者苦闷到了极点。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那样腐败、专制、祸国的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了,共和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了,局势却更为恶化。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917年,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
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依靠桂系军阀,但遭到排斥而失败
1913年,袁世凯为了扩张武力,未经国会批准向列强借款
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宣布复辟帝制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遭到镇压,流亡国外
孙中山发动护国运动,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摘自《青年杂志》
看图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根据材料总结其思想主张
民主与科学两个旗帜
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
(1891—1962)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社会,就必须革新。
——摘自《新青年》
鲁迅
(1881—1936)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儿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摘自《新青年》
蔡元培(1868—1940)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北京大学演讲
抨击旧道德、旧礼教
兼容并包
北大
提倡白话文
依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和局限性。
材料一:《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被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各地爱国社团和进步刊物涌现,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主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史料学史
促进了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使女性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材料四:陈独秀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促进了白话文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民智。
材料三: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发起了白话文运动,说工农大众都能听懂的话,写贩夫走卒都能明白的文字,大幅度降低文化交流的成本,提高学习效率。白话文运动是实现教育从面向少数精英向针对
普罗大众转变的革命。
——《白话文运动:觉醒的年代,庶民的胜利》
知识延伸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中国近代化过程: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
贰 新开端·五四运动
王正廷
施肇基
魏宸组
取消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
弱国无外交
英法美三巨头
1917年8月14日对德宣战
14万华工被派遣至一战前线
陆征祥
顾维钧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背景—历史现场:1919年的中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国土再次沦丧
青年运动
时间 斗争中心 先锋/主力 主要斗争方式 口号
1919年6月5日前 北京 学生 集会、游行示威、 罢课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1919年6月5日后 上海 工人阶级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绘画)
青年学生运动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最能体现其反帝反封建性质
五四运动的结果及性质
结果: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材料一:1919年中国时间轴大事记
——说明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意义
材料二:据估计,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合作探究
(1)根据材料一“1919年中国时间轴大事记”,指出五四运动斗争群体、方式、中心、结果。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这场运动具有“过去不曾有”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所在。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小组讨论活动规则:
①先进行思考2分钟,有初步认识。
②再小组内部讨论3分钟。
材料题学法指导:
一审二读三答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这场运动具有“过去不曾有”的特点。
广泛的群众基础、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③新的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
④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实现共产主义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所在。
(1)根据材料一“1919年中国时间轴大事记”,指出五四运动斗争群体、方式、中心、结果。
见P17表格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
鸦片战争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19年
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是因为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知识延伸
五四精神: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叁 新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新青年》在10年10个月历程中,其编辑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根据材料,指出《新青年》在1920年前后撰稿内容的有何不同?
1919年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921年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背景—历史现场:1920—1921年的中国
第一阶段为启蒙阶段(1915年9月至1920年5月):这个阶段《新青年》以“科学”“民主”为口号,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并展开了文学革命活动,大力倡导白话文。这一时期的《新青年》的政治色彩是很淡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启蒙民智。
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在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适当兼顾北京同人不同思想倾向的来稿。1920年以后,《新青年》已成为以陈独秀为首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事实上的机关刊物……
——徐海艳《从目录看<新青年>的转变》
主要著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青年》以及新青年社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根据材料,指出《新青年》对中国共产党诞生有何重要意义?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新青年》在马克思主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就起到了这样的动员和组织作用。从《新青年》的编辑、撰稿人到读者,大批先进分子形成了一支基本的革命骨干队伍。他们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在各地办起了进步社团和革命刊物,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建党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研究》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时间:
地点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历史意义: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
史料学史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家国情怀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中共二大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1922年7月
上海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领导机构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过程 高潮 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顶峰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低潮 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
认识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大概念: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
新文化
运动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
工农运动
新思想:民主、科学
新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端
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作为新的革命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的革命纲领: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新面貌: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局面: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农民运动蓬勃开展
新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奠定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做了思想上
干部上的准备
推动
大单元建构
1.(2023·河南)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 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D
中考真题演练
2.(2023·广东)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
A. 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 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 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D
新文化运动主张
3.(2024·福建)“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这表明( )
A. 戊戌变法促进思想解放
B. 君主专制制度已终结
C. 五四运动助推文学革命
D. 封建礼教被全面推翻
C
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4.(2024·重庆)李大钊在“一战”将结束时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B.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 “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 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一战”
A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5.(2023·湖北十堰)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②中共一大召开
③巴黎公社
④十月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1848年
1921年
1871年
1917年
D
6.(2024·山东烟台节选)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除了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之外,长沙、武汉、广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国际又派人来华开展工作,成立全国性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工作遂正式启动。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摘编自《一大首聚 开天辟地》,载《中国组织人事报》2021年3月8日
(1)概括材料一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条件。(4分)
(1)概括材料一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条件。(4分)
【答案】
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胜利显示出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共产国际的帮助。(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