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大概念:国际力量的分化与重构
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2022版课标要求
1
单元知识结构
2
历史时序
3
大单元知识点梳理
4
大单元建构
5
中考真题演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统治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复苏。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际力量的分化
国际力量的重构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内容概述
第16课 冷战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1955年的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国家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要求。
经济: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促进
共同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终结
课时关系梳理
阶段特征
1947年
3月
1947年
6月
1949年
20世纪
50年代初
1955年
1960年
1967年
1968年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1990年
1991年
1993年
1999年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杜鲁门
主义
出台
马歇尔计划
提出
德国分裂、北约成立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华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欧洲
共同体成立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
苏联解体
欧洲联盟(欧盟)成立
万隆会议
“非洲年”
纳米比亚独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美苏“冷战”时期
中国
1946
年
全面内战爆发
1948
年
三大战役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年
1950
年
1953
年
抗美援朝
1957
年
“一五”计划
完成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
年
1972
年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99年
1997
年
香港
回归
澳门
回归
历史时序
壹 国际力量的分化
美苏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原因: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国家战略的对立
社会制度的差异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易错点】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叫“两极格局”,“冷战”只是美苏双方对峙的一种表现形式。
两极格局
表现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马歇尔计划(1947)
经互会(1949)
北约
(1949)
华约
(1955)
杜鲁门主义(1947年)
冷战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联邦德国(西德)
民主德国(东德)
冷战开始
冷战、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依据材料分析,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什么?有哪些影响?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实质: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积极影响: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消极影响:美苏两强相争,霸权主义存在,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局部“热战”时有发生,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史料学史
发展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六国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增加,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经互会旗帜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经济: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②政治: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苏联模式的推广
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重点
措施
20世纪50年代开始
1964年开始
20世纪80年代后期
经济领域
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
前期:经济领域改革;后期: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①农业: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经济上: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政治上: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影响
局限性 \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挫折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示意图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表现:
实质:
社会性质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的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世界知识》
史料学史
依据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实行的一些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外部原因:①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②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苏联解体
1991年年底
时间: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叶利钦
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错误
根本原因:
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对世界格局: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有何认识和启示?
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认识: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启示: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制定恰当的政策;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小组讨论
贰 国际力量的重构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欧洲的联合
原因
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多极化趋势发展
现实因素:西欧国际地位下降,面临着苏联威胁和美国政治控制与经济渗透;
历史因素:①西欧各国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具备联合的基础;②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各国人民渴望和平
目的: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20世纪50年代初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
欧洲共同体
1993年
欧盟
经济联合
政治联合
进程
③铭言
Unity through Diversity
多元一体
euro
④车牌
①盟旗
②货币
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示意图
发展:2013年,欧盟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挫折:2020年,英国正式脱离欧盟,欧洲一体化道路遇到挫折
史料学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中期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经济上的联合……在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对欧洲: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欧洲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格局:欧盟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对世界经济: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起了示范作用
美国的发展
措施: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概况:
年份
增长率(%)
1955
1965
1985
1982
1994
1999
1
2
3
4
5
6
7
8
9
-1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战后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经济进一步发展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1975
1950
日本的崛起
外部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
内部因素: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
麦克阿瑟和日本裕仁天皇
二战后美国支援日本
表现
1955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战前水平,并持续增长;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示意图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
积极: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经济上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政治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影响
消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社会保障制度
又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大体上包括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两大类,覆盖社会多个方面,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罗斯福新政期间
1948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颁布
《社会保障法》
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万隆会议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时间:
地点:
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中国政府代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概况: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
——曲星《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
这次会议第一次突破了西方对人权原则的垄断,提出了一系列展开经济合作的设想,成为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还展示了新中国独具东方文化魅力的外交风采和高超的战略运筹能力。
——熊光楷《划时代盛会 跨世纪强音》
史料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万隆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对世界: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对中国: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①1951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二战后非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②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
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非洲独立进程图(截至1990年)
④1962年,阿尔及利亚推翻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③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⑤1990年,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独立
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卡斯特罗
古巴国旗
古巴最终成为了拉美乃至西半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巴拿马运河
1977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大概念:国际
力量的分化
与重构
分化
重构
美苏冷战
社会主义的
发展与挫折
二战后资本
主义的新变化
亚非拉国家
的新发展
开始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德国分裂→华约成立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联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日本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万隆会议、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古巴革命、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美国、欧盟、
日本三足鼎立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共同
推动
形成
两极
格局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终结
多极化趋势
发展
推动
未能革除
僵化的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
大单元建构
1.(2024·江苏苏州)对右侧“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理解准确的是( )
A. 冷战造成分裂对抗
B. 柏林危机引发热战
C. 北约华约冷战对峙
D. 西欧走向联合自强
A
中考真题演练
2.(2024·河北)1947年6月,马歇尔就欧洲复兴计划宣称,只要欧洲国家走经济合作之路,美国就准备为它们提供援助。这一计划为欧洲各国的彼此接近与相互合作注入了积极的推动力。1948年4月,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这个以政府间模式运作的常设经济合作机构负责管理来自美国的援助。可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A. 密切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
B. 推动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
C. 使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D. 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
3.(2024·广东)联邦德国、法国等共同体六国的工业总产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从1948年的13%升至1962年的19.8%,出口贸易总额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也从1947年的11.4%增至1962年的27.6%。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解体
B. 西欧国家的联合
C. 北约建立
D. 柏林危机的解决
B
共同体六国的工业总产值和出口贸易总额在西方世界的比重有所增长
4.(2024·福建)在“万隆精神”的影响下,1957年第一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这表明万隆会议( )
A. 使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受到鼓舞
B. 使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
C. 终结两极格局
D. 推动欧盟成立
A
【答案】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2分)
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2分)
5.(2024·云南节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变成战后的敌手。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冷战政策。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相继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格局形成。
——摘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下)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并指出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4分)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一个大转型时期。美国建立单极霸权的企图遭到世界各种力量的抵制,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一些小国、弱国在新世纪的舞台上也努力坚持独立自主,依托地区性国际组织联合发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摘编自于沛等《世界现代史》(第二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并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趋势。(4分)
【答案】
发展趋势: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应对: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2分,言之有理,写出一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并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趋势。(4分)
6.(2024·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493—1600年,葡萄牙在非洲掠走了超过27万公斤的黄金。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被贩卖到美洲的西非黑奴有近千万,而每成功运送一个奴隶,至少有10个黑人死于非命。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殖民掠夺对非洲造成的破坏。(4分)
【答案】大量财富被掠夺;人口损失严重。(4分)
【答案】
多数国家获得独立;实行经济改革;加强团结合作。(任答2点即可,4分)
材料二 二战后,获得独立的非洲各国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在振兴民族经济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国际关系中,非洲国家借助集体力量来发挥作用。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从70年代中期开始,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2)根据材料二,简析1960—1975年非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非洲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答案】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答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