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江苏民歌)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茉莉花(江苏民歌)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5-05 13:1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茉莉花(江苏民歌)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民歌《茉莉花》的赏析,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小调的形成和特色,从而进一步懂得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2.欣赏三首来自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感受并体验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内涵和含义,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歌的热爱之情。
3. 欣赏《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了解《茉莉花》在世界音乐史上的意义和地位,更深的去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2教材分析
《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是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茉莉花亦称“茉莉”,为复瓣小白花,小巧玲珑,清香四溢,素洁光润,仿佛刻玉雕穷。江苏民歌《茉莉花》,轻盈活泼,婉转流畅,短小精悍,易唱易记,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护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既积极健康,又含蓄柔美。
《茉莉花》小调类民歌,在全国流传甚广。因流传地域、语言不同,各地的《茉莉花》在风格色彩上有明显的差异,它体现了民歌的变异性。在各地流传的《茉莉花》中,以江苏的《茉莉花》最为著名。
1.江苏民歌《茉莉花》
??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
??2.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
??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但它的旋律跳进增多,并趋于刚直和干脆,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其次,歌词的变化(主要唱《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使歌曲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
??3.东北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的《茉莉花》较之江苏的《茉莉花》变化很大,除故事情节相同,个别音调进行相近外,在调式、旋律的行腔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并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
4.歌剧《图兰朵特》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作于1926年。作品没写完普契尼就病逝了,歌剧的后部分是由他的学生阿尔芳诺根据他的遗稿完成的。这部歌剧描写的是发生在中国元朝的都城北京的故事:剧中的主人翁图兰朵特是中国元朝的一位公主,她容貌美丽、性情残忍,她给向她求婚的人出了三个难猜的谜语,猜不中的将被处死。为了使图兰朵特的形象富于东方色彩,普契尼在这部作品里选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歌剧的音乐素材。在这部作品里,他坚持了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摆脱了原作的象征性,使全剧充满生活气息。他一反过去常取的抒情室内风格,恢复了几乎被人忘却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剧中有气势雄浑的合唱、辉煌的独唱段落,其中《今夜无人入睡》成为众多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在音乐会上演唱的保留曲目。1999年,著名导演张艺谋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在北京太庙联袂执导、指挥了这部歌剧的演出,赋予这部古典歌剧新的传奇色彩。
3重点难点
这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风格特征,教学时可适当把与歌曲相关的人文地理等知识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到歌曲的情境中去体验歌曲的风格特征。
让学生对比欣赏三首来自于江苏、东北、河北不同地区流传的《茉莉花》,感受小调歌曲的音乐特点,并初步了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和认识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的混融性。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组织教学:课前泡一壶茉莉花茶,在课室里洒上茉莉花香的清新剂,让学生闻着花香,听着《茉莉花》的乐曲愉快的走进音乐室。
2.师生以歌唱的形式进行上课问好。
3.复习唱音阶做手号。
(二)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刚才进入教室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闻到什么香味?是从哪里飘里来的?老师刚才播放的这首曲子谁能说出它的名字?
生:茉莉花香,《茉莉花》
2. 今天,老师不仅带来了芬芳的茉莉花茶,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尝,而且还带来了几首来自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歌曲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了解感受一下它们有什么异同。
3. 揭示本课课题《芬芳茉莉》,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芬芳的茉莉花香中,欣赏《茉莉花》音乐,品尝茉莉花茶,
通过看、听、闻、等感官体验,了解《茉莉花》的历史,让学生轻松自如的进入本课主题,并对茉莉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三)对比欣赏
1.师:同学们,《茉莉花》这首民歌在我国分布很广,不同的区域又有不同的音乐特色,下面有几首来自不同区域的《茉莉花》,请大家选一选,说一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视听结合、对比赏析南北不同风格的《茉莉花》:
(1)运用大屏幕展示江南水乡的风光图片,了解江苏《茉莉花》艺术风格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介绍江苏民歌的特点(委婉、柔美、细腻)。让学生小声哼唱江苏的《茉莉花》,体会歌词中的情绪。
(2)我国北方地域辽阔,有层层叠叠的山峰,千沟万壑的高原,荒凉的沙漠,茂密的丛林。在这广阔无限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性格豪爽直率的人们,他们唱出来的“茉莉花”也有此特点,那就是豪放、高亢。
(3)欣赏东北《茉莉花》,与江苏版本之间进行对比,感受民歌的变异性。(《茉莉花》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小调在流传的过程中,曲调由于地域特点、方言差异、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3.板书:视听欣赏《茉莉花》,让同学们探讨完成26页的填空作业。
第四单元 芬芳茉莉
江苏民歌《茉莉花》 夸张风趣、粗犷、豪爽(掐花戴)
东北民歌《茉莉花》 清丽婉转、柔美、细腻
河北民歌《茉莉花》 明快朴实、刚直、爽朗(叙事性)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体验音乐的特点,从速度、歌词、情绪、语言、演唱方法等艺术要素出发,感受民歌与区域音乐文化的差异。(四)授课深化,
1.播放视频《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民歌从起源、流传到再发展,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的勤劳和智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我们要让世界人民来分享中国的民族音乐,也要让世界来倾听我们的的声音!2.师:同学们,你听过一首叫《东边升起月亮》的音乐旋律吗?
师:听过一个关于东方公主《图兰朵特》的故事吗?
生:没有……
师:那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由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所创编的歌剧《图兰朵特》,故事讲述的是……。
3.视听结合欣赏《图兰朵特》片段。理解《东边升起月亮》旋律是在全城无人入睡,百姓和僧侣们都在向月神祈祷,希望感化了美丽残酷公主那以刻响起的音乐旋律。(教师讲解发生在选自的歌剧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东边升起月亮》的旋律正是选自江苏民歌《茉莉花》,歌剧优美的音乐主题多次再现了神秘而美丽的、富有东方色彩的中国。)
设计意图:
《图兰朵特》作品的欣赏是让学生理解我们民族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巨大影响,感受民族音乐是怎样登上世界舞台的,深刻体会《茉莉花》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学习
1.师:你能说出以下片段是什么时候演唱的《茉莉花》?有什么感想?
2.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播放“多样”的《茉莉花》:
(1)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位中国小女孩在亿万观众的注视中,唱响了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
谈谈感想 :“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编导为什么选择了《茉莉花》这首民歌。” (师生畅谈)
(2)2002年,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将这首名歌再度介绍给了全世界,获得了全场来自世界各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激动、骄傲、自豪)
设计意图:
向同学们展示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茉莉花的美和中华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更深刻的去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六)课后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朴实无华的美,尤其是它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今天的茉莉花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茉莉花,他属于全人类、全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课后,同学们可根据你对音乐中的茉莉花的理解进行各种形式创编的活动。你们可以选择用舞蹈、歌唱、诗歌、朗诵等形式表现对《茉莉花》的感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展示分享。设计意图:
课后创编各种形式的《茉莉花》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即兴创编和表达情感的能力,激励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熟悉民族音乐。九 教学后记
《茉莉花》是音乐教材上一个重要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感,弘扬我国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自豪感。
教材的编写,其意图是通过数首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让学生感受我国丰富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了解民歌的传承、发展和多样性,通过学习认识《茉莉花》,喜欢民歌《茉莉花》,用不同区域和风格的《茉莉花》进行分析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更深的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升华民歌文化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开始第一环节及第二环节的唱音阶做手号和品茶,视班级是否学过唱音阶做手号的情况,可以简单省略,或者直接用听音乐闻花香进入教学课题,会更加利索直接。在对比分析欣赏江苏、东北、河北茉莉花时,要求学生听音乐区分区域和音乐特点是比较难的,我改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的音乐区域和音乐特点范围内,选择合适的答案,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民歌音乐。
课中加入视频《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民歌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展示我过民歌音乐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而引入《东边升起月亮》音乐片段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拓展学习内容,根据每个班的同学对《茉莉花》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上课进度的控制,可以加插一两首不同演唱方式的《茉莉花》视听结合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对《茉莉花》运用不同演唱方式,也会产生不一样视听效果的感受。本节音乐课以欣赏歌曲为主,力求体现“音乐”本位,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感受,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多种形式的欣赏也达到预期的欣赏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