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归来啊哩哩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多形式的演唱歌曲,表现人们赶集归来的愉快心情。
2、初步认识波音记号,感受其作用,并能正确演唱带有波音记号的乐句。
3、学生能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选择合适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形式充分的感受、体验和表现歌曲中欢快的演唱情绪。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学唱彝族风格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彝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大多是十岁的孩子,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开朗,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演唱技能,他们对节奏和曲调的感知能力极强。但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倚音,在演唱第一乐段中带倚音的乐句时可能会不理想,演唱第二乐段的高音部分时会有困难,可能会出现高声喊叫和伸长脖子演唱等现象。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3重点难点
1、学生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多形式的演唱歌曲,充分地感受、体验彝族的音乐风格。
2、正确地演唱带有波音记号的乐句。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赶圩归来啊哩哩》
一)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开课前的准备,让学生有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
二)练声
老师用钢琴带学生练声
1、4/4 连音演唱
1 2 3 4 ︱ 5 4 3 2 ︱ 1 2 3 4 ︱ 5 4 3 2 1
mi ma
︱1 - - - ︱︱
2、3/4 顿音演唱
i 5 3 ︱ i 5 3 ︱︱
mi mi mi ma ma ma
(设计意图:唱歌前开嗓,让学生能有甜美、干净的音色顺利地演唱歌曲,也为很好地演唱第二乐段中的高音部分做准备)
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课件1)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赶圩”吗?(就是“赶集”。)
(设计意图:从理解课题入手,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意思,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初听范唱、简介作品
1、教师播放视频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学生聆听视频歌曲后,说说歌曲的风格特点。(视频网址 http://www./u64/v_Njk0NDU4NDU.html)
2、视频简介彝族风情(教师继续播放背景音乐为《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彝族风情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去感受彝族的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视频网址 http://www./u46/v_MTM5NzI4NTE.html)
3、欣赏完这段彝族的风情片,请学生谈谈感受。
(彝族人民热烈、奔放、欢快、载歌载舞……)
4、教师小结。(依次出示课件2、3)
(设计意图:从视频歌曲出发,导出彝族的风土人情和学生对这个民族的印象,让学生初步的感知歌曲,了解歌曲相关的风土人情及音乐文化。)
五)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歌曲内容及节奏特点。(出示课件4)(节奏欢快、活泼,富有动感)
2、师生边听歌曲边伴奏
学生用双响筒和三角铁、老师用串铃为歌曲伴奏,用教材中所给的的节奏给歌曲伴奏。
3、教师提问:你从歌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出示课件5)
学生回答:歌曲中出现最多的是衬词“啊哩哩”。
4、了解衬词“啊哩哩”的意思。(是个衬词,无实际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聆听歌曲,师生共同用正确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从歌曲的演唱情绪、歌曲内容的理解及节奏特点上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为学生后面能正确的演唱歌曲做铺垫。)
5、学生全体起立,再次聆听歌曲,进行律动。
(1)欣赏歌曲的第一段,只要遇到“啊哩哩”,我们就用击掌的方式为它加上“xx x”的节奏,好吗?(播放第一段)
(2)同学们用脚跺出这个节奏。(全体起立,播放第二段)
(3)同学们手脚配合起来用学习的节奏进行律动。(播放第三段)
(4)全体学生只要遇到“啊哩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听边动起来。(播放第四段)
6、了解乐曲的结构。(静静地再次聆听歌曲,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将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并说出划分理由)
(设计意图:为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演唱歌曲的欲望,鼓励学生全体起立,让学生在有节奏、有规律的拍手和跺脚律动中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和风格特点。)
7、学习第一部分
(1)随琴跟唱第一部分的歌词,并认识“波音记号”,了解波音记号在演唱中的处理。(出示课件6)
(师述:确切的说,这是一个“上波音”记好。它应该和哪个音结合起来?请听老师对比着范唱这个乐句。)
(2)同学们随老师的伴奏在心里模唱第一部分。
(师弹奏第一部分旋律)
(3)回忆这首歌用什么样的情绪和音色来演唱的?
(轻快、跳跃、活泼地 、有弹性地……)
(4)学生带着这些情绪有表情地来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师弹奏第一部分旋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乐段跟琴声唱歌、模唱、教师范唱和分析演唱情绪与音色的形式学习歌曲,初步认识倚音,教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8、学习第二部分
(1)仔细聆听歌曲的第二部分,听听旋律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播放第二部分)
(2)用琴带唱歌曲。
(4)完整地演唱第二部分,并指导学生用假声轻轻演唱高音部分。
(师述:大家要注意,唱高音时,气息一定要充足饱满,声音一下子弹出去;千万不可大声喊叫或者伸长脖子演唱。)
9、我们再来完整地聆听歌曲。重点感受彝家姑娘用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第二部分的。(出示课件7)
(音调高、欢快、热烈……)
10、教师小结:第二部分是歌曲的高潮,彝家姑娘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抒发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聆听、比较、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音色及演唱情绪演唱歌曲,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表现彝族姑娘赶圩归来的愉快心情。)
六)教学延伸
师述: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方法演唱,其风格也不一样。(出示课件8)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让学生依次欣赏“八只眼”组合的和摇滚版的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方法演唱,其音乐风格也不一样,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七)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小结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收获,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八)学生自由表演,结束新课
教师视频播放巴乌演奏的乐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整的表演歌曲。(播放课件9)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度欣赏器乐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歌曲表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歌曲表演,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本民族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