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2 20: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漳州市 2024-2025 学年(上)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阎肃:活出不一样的“风花雪月” 桑可
他是一枚“不起眼”的军中绿花,也是文艺界和人民“打成一片”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他受到过毛泽东同
志的亲切接见,也曾入围“感动中国 2015 年度人物”;他是一位词作大家、一级编剧,是文艺战线的一棵“常
青树”“不老松”,他的人格魅力至今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勇向前。
阎肃同志的一生,留下 1000 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佳作,参与策划 100 多台重大文
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 100 余项。他创作的作品,歌剧《江姐》《党的女儿》这些红色经典早就享誉歌坛,
而《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雾里看花》《水乡》等歌曲,至今仍广为流传……
细品阎肃同志创作的文艺作品,那些流淌于时空里的旋律,始终不缺少为兵服务的心、为国抒怀的情、为
民放歌的魂。中华传统文化是阎肃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以时代的烙印剪接出
民族华章,并灌注军人独有的对国家的浓情厚意,像一曲曲时代号角,把对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揉进了每一个
音符和歌词里,让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乐章在时代的进行曲中激情流淌。
2014 年在京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阎肃同志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
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
一辈子!”正是这种别样的“风花雪月”,这种颂英烈、咏家园、唱时代的军人情怀,铸就了他一路豪歌向天涯
的人生。
阎肃最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入伍 60 多年,他把一切都奉献给军营,始
终与战士们血肉相连。他用“百姓习俗、社会风尚、民族魂魄、生活素养”不断去贴近基层、发现故事,他以
自己的身体力行,用自己豁达的胸襟、开阔的气象、和谐的身心,让我们见证了一位“胸有大业、腹有诗书、
肩有担当、术有专攻”的文艺工作者楷模。
刘云山同志说:“阎肃同志是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他 60 多年勇攀艺术高峰,80 多岁依然奋斗在文艺工
作第一线,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都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在壮阔且快速变革的时代大
潮中,阎肃用对党无限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和高尚的情操去为时代放歌。我们需要一批又一批像阎肃这样的
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更多的文艺佳作,不断赓续薪火、再造经典,才
能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在阎肃创作的歌剧《江姐》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一个人,能够把自
己的生命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他应该是无比欣慰的。用忠诚去燃烧生命,用灵魂去点燃光明,用旋律去
传递信仰,阎肃同志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用自己灿烂的生命,把自己的人生谱写成了一曲浩气
永存的时代长歌。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阎肃虽然只是一位词作家、编剧,但几十年来他坚持不懈,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国内享有极
高的声誉。
B.`阎肃的作品,不管是像歌剧《江姐》这样的红色经典还是像《敢问路在何方》一类的电视插曲,都具有民
族文化的特色。
C.阎肃以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对“风花雪月”作出的解释,表达了他对军人品格的深
刻理解。
D.材料回顾了阎肃一生的传奇经历和艺术实践,表现了这位时代歌者的非凡人生,赞扬了他的高贵品质和精
神追求。
2.下列对材料中引用阎肃原话和他人评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引用阎肃以“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介绍自己,表现其忠于职守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B.引用刘云山同志对阎肃的高度评价,表现了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和为人做事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C.引用阎肃自己创作的歌剧《江姐》中的歌词,点明他曾以蜜蜂自喻自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境界。
D.引用阎肃原话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引用他人评价使内容更具说服力,两者兼用使人物真实可信。
3.阎肃在文艺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5 小题,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5 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
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①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
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
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②驱赶那些和我
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③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
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
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④“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
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我与地坛》)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句①中的“耗”字,表明“我”在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无事可干、空耗时日。
B.句②用“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来修饰小昆虫,表现“我”的迷茫和痛苦。
C.句③中以“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转身疾行而去”来描写蚂蚁,表明小昆虫也有顽强的生命力
D.句④以园中草木竞相生长中发出的响声,表现“我”百无聊赖的生活境况和内心的烦躁。
5.选文结尾处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构思 铁凝
老画家站在房中,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 1×1.5 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总
算找到这张破桌面。
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构思成熟,画家总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料。
这张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儿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
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窄小房间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
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一个从军,一个学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
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特意先赶来看房。
老画家很高兴,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去看房。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
从随身带来的一只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
知道那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儿。他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
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会到市文联工作。这是近作,请
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回来好好聊聊。”
“要不要叫出租车?”青年问。
“不必,乘公交车,顺路。”
青年有些失望,因为老画家是美协主席。凭他的身份,出门要车是应分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交车。青年仔细打量父亲这位旧友。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围脖,那瘦
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排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小楼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表示,房内设备还不齐全,有要求尽管提。
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着。青年推开门,一股油漆味儿迎面扑来。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贮藏
室,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
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 。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木地板的房间少了些。
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少了。”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没人回答,老画家不在房里,甚至不在楼里。
这小楼不如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有吸引力。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里面有笔直的木条。
两三厘米宽厚,长度绝不短于 1.5 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喊住了他。
“哎,老大爷,你怎么随便拿木头?”“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
孩子般的笑。
“木头能画画?” “不是,是做画框的。”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在身上摸索着,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警卫冲着老人笑着。
“你怎么进来的?”
“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
地指着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楼二栋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
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眼前的一切
使他感慨,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仿佛窥见,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就算是为了打
画框吧。靠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
慨。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
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小楼。他觉得,已没必要去寻找了。
1983 年 12 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老画家把老同学送来的家乡当年的新茶叶“捧进小橱”,表现了老画家对老同学的这份情感的尊重。
B.小说写老画家穿着“褪色的皮鞋”,围着“被虫蛀的围脖”,以此表现老画家对艺术之外的生活不在意。
C 老画家虽然是一位有身份的艺术家,但他见到想要的木条就拿,灵魂猥琐,连他同学的儿子都觉得羞耻。
D.小说以“找”发端,又以“找”收束,构思巧妙,引发读者对不同的做人态度和风格的思考与评判。
7.小说的题目“构思”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5 分)
8.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
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
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
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
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沫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
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
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
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
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白晚好黄老,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
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白浮游 A 四方 B 尝乘月 C 与崔宗之 D 自采石 E 至金陵 F 著宫锦 G 坐舟中 H 旁若无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异,感到奇异,与《劝学》“君子生非异也”的“异”词义不同。
B.耻,以 为羞耻,与《师说》“则耻师焉”的“耻”词义相同。
C.道,取道,与《登泰山记》“道皆砌石为磴”的“道”词义相同。
D.卒,死亡,与《赤壁赋》“而卒莫消长也”的“卒”词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4.李白十岁时就通晓诗书,长大后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而是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也不去应举。
B.李白跟随好友吴筠来到京城长安,经过贺知章的引荐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进而担任翰林供奉一职。
C.李白因为醉酒无法写乐章而得罪了皇上,于是就整天与人一起喝酒,后来皇上赏给他金帛让他回家。
D.李白死了以后,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来他的坟墓拜祭,寻访他的后裔,并根据他孙女的要求为他改葬。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13.元人傅若金曾评价“太白天才放逸”,文中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李白“放逸”(豪放不羁)?请简要概括。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由高处而及远处,展现诗人登高所见,照应诗题,凸显出境界的空阔。
B.颔联两句,诗人从俯视的角度描写落木和江水这两个夔州秋天的典型意象。
C.只有“万里悲秋”相伴,又是“独登台”,诗人的漂泊游离之苦不言自明。
D.这首诗的前后四句各有侧重,前半部分侧重于写景,后半部分侧重于抒情。
15.有论者认为这首诗“起于‘悲’也终于‘悲’”,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中的
月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2)同学们去郊外旅游,看到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小慧不禁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词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以设问来表达词人亡国之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仰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被科学认知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围绕黄河中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
一百年来,以仰韶村遗址发掘为原点,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 ① ,使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
和发掘。殷墟、三星堆……这一个个的名字记录着考古工作者的辛劳与成就,丰富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
络。这一百年里,考古工作者薪火相传,不断 ② ,让中华文明的“断层”得以补充,让中国考古工作在
百年间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
近几年,国风、国潮、传统文化成为了热词,社会大众对于考古的关注度和热情空前高涨,游客旅游“打
卡”热门目的地——各个地区的博物院。“考古热”的出现反映了大众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兴趣 ③
,也反映了大众对于文化自信的追寻。中华文明的光芒穿梭千年,照耀在今人的心间,仍闪烁着 ④ ,也
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项是(3 分)( )
A.栉风沐雨 溯本求源 与日俱增 熠熠光辉
B.筚路蓝缕 溯木求源 与日俱增 流光溢彩
C.栉风沐雨 顺藤摸瓜 与时俱进 熠熠光辉
D.筚路蓝缕 顺藤摸瓜 与时俱进 流光溢彩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
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这床被子)是我的——”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D.“顺——山——倒——”茂茂密密的林子里传出了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 2 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的没人知道了。我们知道的,只是:它带着寂
寞和美丽走了,像一缕烟,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吗?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
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
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
早已走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
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20.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
2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朝霞”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拟
人;语意完整,表达流畅。(4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姚鼐曾乘着风雪登上泰山之巅,追寻山顶的日出,留下“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美妙描
述;巴金曾乘着船只早起出海,追寻《海上日出》,写下“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的情
景……
人们喜欢看日出,但地点和方式有自己的选择,心情和想法可能也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
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
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1. A
2. A
3.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创作源泉,他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叠加,创作众多佳作。②有颂英烈、咏家园、唱时代的军人情怀,别样“风花雪月”为创作注入灵魂。③奉献军营,与战士紧密相连,贴近基层,从生活汲取素材。
4. D
5. ①表层:园子景物荒芜,但草木竞相生长充满生机。②深层:暗示“我”虽残疾身处困境,但能像园子一样找到生命力量和希望。
6. C
7. ①老画家为创作油画找内框材料的艺术创作构思,体现其对创作的执着。②青年看到老画家拿木条后形成小说构思,反映其对艺术和社会现象的思考。③“构思”是小说线索,围绕两者构思展开故事,引发对不同价值观的思考。
8. ①老画家与青年对比,突出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态度。②青年对老画家前后态度对比,反映其对艺术和艺术家认知偏差及人性复杂。③理想与现实对比,引发对艺术创作与人性的思考,增强批判性。
9. B、F、H
10. C
11. C
12.(1)这个青年天生英才,聪慧出众,只要稍微增加学识,就可以和司马相如相比。
(2)恰逢大赦,(李白)回到寻阳,又因事犯罪被关进监狱。
13. ①醉酒为帝作乐章,醉后让高力士脱靴。②与崔宗之月夜乘船,穿着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③整天与人饮酒,放浪形骸。
14. B
15. ①首联借风急、猿啸等景象营造悲凉氛围,奠定全诗“悲”的基调。②颔联描绘萧瑟秋景,引发漂泊无依之感,更添悲伤。③颈联直抒“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独登台”之愁。④尾联将潦倒艰难的处境和悲愤无奈之情推向极致,以“悲”收束全诗。
16.(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 A
18. B
19. 仰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被科学认知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围绕黄河中游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原句“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去掉“为中心” )
20. ①比喻、拟人。将黄昏比作一缕烟、一个春宵的轻梦,赋予黄昏寂寞和美丽的特点。②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昏离去的悄无声息和美丽,营造出凄美、孤寂的氛围,表达作者对黄昏离去的怅惘之情。
21. 朝霞像一位活泼的少女,轻舞着绚丽的纱裙,带着希望与温暖,蹦蹦跳跳地跃出了地平线。
22. (略,根据作文要求进行评分,立意可从追寻美好的事物、不同选择体现不同人生态度等方面入手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