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观沧海
曹操
导入
碣石山
大海
诗人简介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与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曹操(155——220)
背景资料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大破盘踞在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归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观沧海
解题
大海。
此诗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赏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初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
初读
结合注释,
想象画面。
初读
节奏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登上,到达。
碣(jié)石:山名。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翻译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何:多么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 ,通耸,高。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翻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翻译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庆幸。
甚:很,程度副词。
至:极点。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翻译
整体感知
第一层 (1—2) 交代观海的地点和登山的目的。
第二层 (3—8) 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
第三层 (9—12)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实结合。
第四层(13—14)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
容无关。
整首诗是由一个字展开的,这个字是?
思考
观
“观”是全诗的诗眼,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一句主要交代了什么?
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
思考
碣石山
东
这首诗描绘的实景和虚景分部是什么?这些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特点?
思考
大海、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实 景
虚 景
心胸宽广,有远大抱负,渴望建功立业。
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思考
大海
山岛
树木
秋风
洪波
动
动
动
静
静
互相映衬
动静结合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思考
两个“若”字表明这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习这首诗后,你认为诗人是怎样的形象?
思考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有远大的抱负,并且心胸宽广。
《观沧海》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思考
《观沧海》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抒发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思考
《观沧海》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大海的全景,显示大海辽阔壮观的诗句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赏析
动静结合
静态描写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动态描写
互文、夸张
主题思想
这首诗勾勒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的豪迈之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再次朗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
拓展积累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描写大海的诗句
板书设计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观沧海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观沧海》。
2.收集描写大海的诗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