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检测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剑桥欧洲经济史》指出,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表明( )
A.企业开始利用科学技术服务生产 B.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C.工业革命促进了应用技术的革新 D.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2.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下列发明创造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瓦特——改良型蒸汽机 B.美国——斯蒂芬森——蒸汽机车
C.德国——本茨——三轮汽车 D.英国——贝尔——飞机
3.据统计,在1870年到1910年间,英国制造业每小时所需劳动力从150人减少到80人;每台机器所需劳动力从500人减少到200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解放的推动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调整
4.古典帝国以领土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有形帝国”;而新型帝国以经济金融的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无形帝国”。美国经历短暂的“有形帝国”构建之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转向“无形帝国”的构建。美国“无形帝国”的构建( )
A.源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加剧了欧洲局势的紧张
C.推动美国领土迅速扩张 D.得益于垄断组织的推动
5.解读下图,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
A.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B.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C.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环境污染
6.下面是19世纪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英、法、美城市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推知当时( )
时间 国家
英国 法国 美国
19世纪50年代初 51.0%(1851年) 25.2% 13.0%(1850年)
19世纪60年代初 62.3%(1860年) 28.9%(1861年) 19.8%(1861年)
A.英国的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
B.英、法、美三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C.英国超越美国和法国成为工业强国
D.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7.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 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众教育的推行( )
A.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 B.壮大工人阶级队伍
C.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D.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8.如下图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应该是( )
A.社会矛盾 B.社会变化 C.社会进步 D.政治制度
9.1900年1月28日,86个俱乐部的代表在莱比锡成立了德国足协,其中就包括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此后足球运动在德国迅速普及。这反映出两次工业革命后的德国( )
A.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B.社会福利大幅度改善
C.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D.民众娱乐生活更丰富
10.下面这幅图里有光的色散,有万有引力定律,有天文望远镜,有天空和地面,还有描述这一切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迷信束缚了科学的发展 B.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科学革命深刻改变世界格局 D.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化
11.“每个物体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它被施加在其上的力改变这种运动状态。”“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些理论( )
A.打破“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B.推动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C.促进了电力能源的广泛应用 D.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12.“这幅画中的咖啡厅,是个可能令人身败名裂、精神错乱、甚至犯下罪行的场所,我努力想把这一切呈现出来。……人们沉沦在地狱漩涡般的气氛中。”该画作的作者是( )
油画《夜间的咖啡馆》
A.达·芬奇 B.莫奈 C.梵高 D.毕加索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第13题16分,第14、15题各10分,共36分)
13.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约70万年前 距今约7千年 商朝时期 ①_时期
图一 北京人打制石器 图二 河姆渡人骨耜农具 犁(翻地)镲(掘土)
图三 商朝农具 图四 铁农具
(1)请将材料一图四铁农具出现的时间填入①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劳动工具发展变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铁农具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国籍 发明者 主要成就 国籍 发明者 主要成就
英国 哈格里夫斯(纺织工) ② 英国 法拉第(物理学家)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 瓦特 (仪器修理工) 改良蒸汽机 美国 爱迪生 (发明家) 电灯、电影放映机等
英国 斯蒂芬森 (工程师) 蒸汽机车 德国 奥托 (发明家) 内燃机
英国 富尔顿 (工程师) 蒸汽轮船 德国 ③ (工程师) 汽车
(3)完成材料二表格中②、③处相应内容。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
2024年7月广东快递企业共建成无人机快递运营基地7个,配备无人机153架,配送点72个,飞行线路258条,覆盖深圳、中山、珠海、东莞、湛江等地,每日飞行配送800多架次。
2025年央视春晚机器人舞动AI(人工智能)雄心,16个机器人通过AI强化学习,登上舞台表演扭秧歌……世界无人机协会主席杨金才表示:“无人机表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与无人机产业相结合。将赋能千行万业,成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环球时报》2025.02.05
(4)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趋势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14.在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实现大解放和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大跃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蔗糖这一来自旧大陆的食物,在美洲被广泛种植,然后又回流到欧洲,带来了饮食和社会关系上的革命。1492年之后,甘蔗种植园逐步遍及整个美洲,尤其是在加勒比海地区。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能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铁路出现之前,除了大城市像伦敦和一些沿海城市,英国内陆地区与外界近乎隔绝,极度依赖本地自产的谷物和养殖的牲畜,各地饮食特色明显。19世纪下半叶,逐渐完善的铁路交通连接原本就十分发达的海运后,英国的饮食结构终于走出地区限制,来自世界各国的食物涌入英国寻常人家,如澳大利亚牛肉、中国茶叶、美国小麦甚至热带水果,自此英国各地区饮食差异开始淡化。
——毛文婷《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饮食文化发展态势研究》
材料三 18—19世纪中期英国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占比
材料四 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
——(美)沃尔特·拉菲伯等著《美国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蔗糖从“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铁路出现前后,英国饮食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要分析铁路出现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说明18—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
1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材料二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出版。在这本书中,达尔文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是谁的名言?他的那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是什么?
(2)材料二中达尔文的这部科学巨著是什么?在书中他提出了什么观点?
(3)材料三中图一这部文学名著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美誉?
(4)材料三中图二这幅名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他是哪国人?此画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
1.A 2.C 3.B 4.D 5.C 6.A 7.A 8.B 9.D 10.D 11.B 12.C
13.(1)①:春秋;
特点:做工由粗糙向精细化发展、材质越来越坚硬耐用。(答两点即可)
(2)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生产力,导致私田大量增加,加速了井田制瓦解;使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加速了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答两点即可)(3)②:珍妮机;
③:卡尔·本茨(本茨也可,卡尔本茨不得分);
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并成为主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是进入电气时代;第一次的发明者主要来自一线工匠,第二次的发明者则是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兼有。(答其中两组即可)
(4)新趋势: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
影响: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与无人机产业相结合,将赋能千行万业,成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14.(1)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蔗糖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
(2)变化:各地饮食受地区限制到饮食差异开始淡化。作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3)趋势: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4)哪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电气时代
15.(1)谁:贝多芬;作品:《英雄交响曲》。(2)巨著:《物种起源》。观点:进化论。
(3)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美誉:“俄国革命的镜子”。
(4)国家:荷兰;思想: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试卷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