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姑娘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阿里山的姑娘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5-05 13: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阿里山的姑娘
1教学内容
第六课 《阿里山的姑娘》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3学习背景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表现要素及其表现作用的体验与探究,发展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力和明晰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的知识、丰富音乐实践经验,发展音乐能力,表达歌曲的音乐情感。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音乐的各种实践体验和表现活动,并通过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的二声部合唱(由教师创编),和声连接伴奏等手段,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让学生感受多声部歌曲的魅力,建立起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歌唱实践中实现审美体验,得到美的熏陶。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特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一字多音的演唱,二声部的演唱以及和弦连接。
5教具准备
钢琴、金杯鼓、沙蛋、铃鼓等
6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准备部分
1.师生律动《阿里山的姑娘》进教室。
2.听着二声部旋律6 06 11 33|6 06 11 33|,学生围成三个小圆圈。
3.教师在学生反复的歌唱中,自然加入《阿里山的姑娘》第1、2句主旋律,形成师生合作的二部合唱片段。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师生合作(1)。师完整演唱歌曲,在歌曲1、2句和5、6句的地方出示绿色卡纸,学生唱6 06 11 33|6 06 11 33|。 21cnjy.com
5.师生合作(2)。学生在第3、4句的地方,根据教师的手势,进行Ⅵ、Ⅱ、Ⅲ和弦的连接。
6.师生完整配合。 能力培养:固定节奏型的音高训练,培养学生的音高稳定感和聆听配合能力,在和声的连接中,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演唱能力。设计意图:师生律动,在快乐的氛围中进入音乐课堂并熟悉歌曲。在优美的歌声中逐步养成聆听与配合的习惯,用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奏以及和弦的连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和声感,并为歌曲的演唱增添色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旋律和结构。21·cn·jy·com
活动2【讲授】学唱歌曲
(一)感受
1.学生欣赏阿里山风景,并随音乐律动。
2.师带学生边唱边画旋律线,感受歌曲乐句。学生在空中用手指跟随老师一起画。
3.根据图谱,学唱1、3、5句末尾相同的曲谱。A A’ A
4.学唱2、4、6句旋律,并唱好第六句末尾曲谱。B B B’
5.整体感受,并能轻轻哼唱。A B A’B A B’
6.分两组同学分别用乐器为歌曲1、3、5句和2、4、6伴奏。
第一组:X – X X 0| 第二组 X 0 X 0 |
鼓 沙蛋 铃鼓 铃鼓 能力培养:乐句的判断能力,乐器演奏能力以及恒拍感的培养,一进步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设计意图 :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阿里山的美丽和人民的热情。在体验中感受歌曲意境,通过接龙熟悉歌曲的旋律,找出相同相似的乐句,熟悉歌曲的结构。 (二)新授 www.21-cn-jy.com
1.请学生跟琴完整的演唱歌曲。
2.挖掘歌词中阿里山的景色,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歌声演唱1、3、5句,用“角色扮演”姑娘少年激发学生自豪地演唱情绪,演唱2、4、6句,并用铃鼓的伴奏烘托下进行强弱对比的演唱。
3.结合乐器伴奏,声势等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并学习结束句。能力培养:节拍感、身体的协调能力。 设计意图:在念着唱,唱着念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演唱位置和连贯的气息,激发学生内心对歌曲的情感。 (三)展示21教育网
1.师在自然唱出引子的旋律,学生在教师的手势引导下进行末尾两个音的回声演唱,在最后两个音,形成二声部效果:2·1·c·n·j·y
5 - 3 - |
3 - 1 - |
哟 喂
2. 师生配合,完整展现歌曲。 引子+第一段歌曲(分两组进行器乐的伴奏,其他同学声势)+第二段歌曲(1、2句固定音型伴唱,3、4句和声连接,5、6句固定音型伴唱)能力培养:学生对手势以及音高的反应能力,声部的倾听配合能力。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再次感受多声部和声的魅力,用情歌唱,表达情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动3【活动】小结
大陆台湾,一水相隔,血脉相连,永远是一家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