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陋 室 铭
刘禹锡
导入
刘禹锡曾在《秋词》中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改往日文人悲秋的传统,表达乐观昂扬向上的豪情。
当刘禹锡遭受贬谪,仕途不顺,居住陋室时,他的心态如何?
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人物简介
背景
和州知县故意刁难
城南临江三间民房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城南调到城北,
房间缩小到一间半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调到城中半间房,
只能容下一床
一桌一椅的陋室
愤然写下《陋室铭》,并刻碑立于陋室外。
刘禹锡
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解题
简陋的屋子。
陋室铭
一种文体,用于警戒自己活称述功德。
一篇关于简陋屋子的铭文。
初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初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 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
翻 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斯:此,这。
是:表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动词,长到,蔓到。
翻 译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金经:指佛经。
翻 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翻 译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云:说。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古今异义
惟吾德馨 (古义: 德行美好。今义: 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形体、躯体。今义: 形状)
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今义: 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今义:丝绸和竹子)
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②名
有仙则名 (动词,出名,有名)
卷卷有其名 (名词,名字)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 出名、有名)
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思考
比兴。
开头四句运用类比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 。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思考
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
3.“陋室”为什么“不陋”?
思考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思考
清幽的居住环境:
对偶、拟人, “上”“入”二字对仗工整,以动写静, 生动传神, 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 一“绿”一“青”, 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以景色之雅衬托“惟吾德馨”, 表现室主人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品质。
6.赏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思考
不俗的交往人物:
对偶、衬托, “有”“无”是一对反义词,
“鸿儒”与“白丁”进行对比,表明往来的朋友都是高雅贤德之人,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7.赏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思考
高雅的生活情趣:
前两句是从正面说,是实写,显示了作者质朴高雅的生活情趣;后两句是从反面说,是虚写,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8.作者为什么提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思考
将自己所居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 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突出“德馨”, 表明陋室不“陋”。
9.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思考
(1)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恬静、雅致
(2)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雅
(3)日常生活(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致雅适,充满情趣
10.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思考
“何陋之有”与文章开头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11.这是一篇骈文, 当有许多对偶句,请写出几句。
思考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调素琴,阅金经。
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中描写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理解性默写
《陋室铭》中写居室主人交往人物博学儒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理解性默写
《陋室铭》中作者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类比,表现其高尚情趣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中强调“;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
理解性默写
《陋室铭》中引用典故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对象及日常生活等的描写,极力表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次朗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2.积累写作手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