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的步态舞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木偶的步态舞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5-05 14:4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木偶的步态舞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乐曲《木偶的步态舞》主题旋律所表现的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感受音乐带给童年的快乐。使学生进一步喜欢德彪西及其音乐作品。
2、“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乐曲《木偶的步态舞》的作者是法国的德彪西。能动情哼唱音乐主题旋律,感受音乐中切分音节奏和倚音的弹奏是表现小木偶机诫、滑稽、夸张的音乐形象的,在听辨音乐的基础上运用小乐器伴奏和肢体语言表演,进一步理解音乐形象。
3、“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地聆听《木偶的步态舞》这首音乐作品,通过音乐要素感受音乐情绪;通过听、看、唱、演、奏等音乐活动,启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想像与理解;并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活动中大胆表达见解,自信地进行音乐表现。
2学情分析
1、本班三年级学生能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善于模仿表演动作;能听辨节奏、速度、旋律,有了一些曲式结构等相关知识基础;同时三年级学生对“童年”这一主题很感兴趣,易于对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欣赏此作品的优势。
2、低、中年级学生喜欢漫无边际地进行想象,有时会忽略对音乐要素本身的聆听与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带有明确目的地去聆听,有依据地进行想象,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
3重点难点
学生能准确把握乐曲《木偶的步态舞》主题旋律所表现的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能听出各种音乐要素的特点并对小木偶形象和活动进行联想。
演唱旋律、乐器伴奏、动作模仿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授
(一)、教师表演导入课题 时间安排:5分钟
环节意图:引起兴趣,导课题,初步了解音乐主题及作曲家德彪西。
教师在上课前随音乐做即兴表演,请学生猜猜表演的是什么形象?
学生边听音乐边从动作特征中发现这是小木偶的形象。
教师揭示课题并介绍这首乐曲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在1910年他为爱女创作了一套共六首题名为《儿童乐园》的钢琴曲集中的一首,反映和刻画孩子的童心世界。(出示课件)今天我们要聆听的是曲集中最后一首。乐曲描绘的是红脸黑发、头发纵然、外形奇特的黑人小木偶滑稽跳舞的样子。(出示小木偶玩偶)
效果分析: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作曲家及音乐背景。
(二)、聆听、感受钢琴乐曲《木偶的步态舞》 时间安排:25分钟
环节意图:教师钢琴演奏从感官上抓住学生近距离聆听作品、初步感受小木偶的音乐形象。
教师用钢琴完整演奏《木偶的步态舞》。
学生欣赏聆听教师演奏全曲,边听边随着音乐的速度、情绪的变化,对小木偶的音乐形象进行联想。
效果分析:学生视听结合的欣赏教师演奏,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从听觉出发能初步感受到音乐形象。
2、聆听乐曲中的引子部分。
环节意图:聆听引子部分,引出全曲的音乐特点。
教师播放音乐的前9小节,请学生回忆在音乐曲式结构中称做什么。
学生能听辨出这部分在曲式结构中称作——引子
教师提升总结:由双手弹奏的强有力的八度齐奏(老师可边说边弹)给我们带来活泼、奔放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是全曲的特点。
效果分析:对有关曲式结构知识加深巩固,了解了全曲情绪特点。
3、聆听乐曲第一部分。
环节意图:让学生发现第一部分的节奏特征,感受切分音节奏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1)教师先让学生听音乐的第一部分(课件播放),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怎样?并联想到了什么情景?
学生听辨出音乐的速度是快速的;情绪是活泼、欢快、滑稽、可笑的;
联想到……情景
(2)教师再请学生听一遍第一部分中最重要的音乐片段,同时也是全曲最重要的音乐片段。仔细听音乐的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边听边想边观察乐谱,发现一个节奏型:中间是一个八分音符,两边是16分音符,有学乐器的孩子知道这是切分节奏。
教师对于观察仔细的学生给与肯定(课件出示:切分音节奏型),指导学生练习拍切分音节奏。学生通过拍打节奏、仔细聆听发现中间的八分音符被强调了出来。
教师讲解切分音节奏定义: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种音型叫“切分音”。 (课件出示:切分音节奏定义)
教师请学生思考作曲家为什么用切分音节奏呢?我们能不能用别的节奏型替代它?让学生尝试改变节奏型进行对比
出示课件:改编节奏
学生改编节奏并展示,有三连音、有前8后16、有前16后8 。通过对比读节奏发现切分音更突出了小木偶活泼、机械的特点。
教师提升总结:作曲家运用切分音的节奏型,更加突出表现了小木偶机械的特点。富有弹性的切分音节奏和带顿音的八分音符弹奏,让音乐更富有动感,这也是美洲黑人舞蹈叫糕饼舞常用的节奏型。
效果分析:学生通过拍、读、律动、改编节奏的有趣活动,自己挖掘、发现了切分节奏的作用。
(3)教师出示这段带有切分音节奏的音乐旋律,这是我们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老师用琴带着大家哼唱主题旋律。
环节意图:聆听乐曲的主题旋律并能跟音乐哼唱旋律,感受音乐的动感;记住这段活泼的主题旋律音乐。
学生很有兴趣的歌唱歌曲主题旋律
效果分析:学生们能感受到富有动感的音乐旋律并喜欢演唱。
4、聆听乐曲第二部分:
(1)教师请学生听第二部分和一部分对比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环节意图:通过对比聆听音乐听辨两部分前后速度的不同。
效果分析:学生认真听辨音乐,能够很快分辨出第二部分的速度变化。
(2)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注意这条旋律的出现,使音乐速度放慢了,节奏拉开,旋律也作了半音下行。(课件出示旋律)
同时请学生边画旋律线边唱出旋律,通过聆听进行想象,请学生说说这时的小木偶变成什么形象了吗?
学生演唱并画旋律线同时带动身体律动感受旋律变化。想象着小木偶累了、要休息、有些哀伤……
环节意图:学生通过画旋律线条的方式进一步感受木偶的音乐形象。
效果分析:学生感受到小木偶情绪的变化。
(3)教师请学生看两条旋律,一条带有倚音,一条不带倚音,老师弹旋律请同学分辨弹的是哪一条,上下对比看谱子哪有不同?哪个更符合小木偶的形象特点?
学生看谱子做对比,发现有装饰音(倚音)并感受到装饰音的运用更表现出小木偶夸张、滑稽、可笑的特点。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音乐出现一系列带倚音(装饰音)的八分音符, 模拟黑人音乐中常用的类似铃鼓的乐器——“班布拉”的音响,用以表现机诫的小木偶夸张的动作。
课件出示:倚音谱子
学生根据图谱的节奏提示,和着第二部分的音乐用小乐器伴奏,感受音响效果。
环节意图:运用对比乐谱听辩,小乐器伴奏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自主挖掘倚音在音乐中的作用,进而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效果分析: 学生加深了对乐谱的理解,并且乐器伴奏更烘托了课堂气氛。
5、聆听乐曲第三部分:
环节意图:让学生聆听,分辨出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理解什么是“再现部”。
教师请同学们听第三部分,和那一部分相比,它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哪里有变化。边听边随着音乐的旋律做木偶表演(课件播放第三部分音乐)
学生模仿木偶表演后感觉到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相似,快速、滑稽、活泼的,只是在最后结尾不同,好像小木偶的表演结束了。
教师讲解:我们把第三部分也称作再现部。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旋律前后呼应,也起到对小木偶形象的鲜明描写的作用。
效果分析:学生对结尾进行想象性表述。对第三部分再现部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6、对钢琴曲《木偶的步态舞》进行复习性总结
环节意图:对所学钢琴曲做总结,归纳欣赏音乐作品的基本方法。
这首音乐分为三部分。我们把第一部分称作A,第二部分称作B,第三部分称作再现部A’。大家看,这首乐曲通过(节奏、速度、旋律、倚音)才让我们感受到黑人小木偶的滑稽、可爱、机械的音乐形象。
效果分析:对以上钢琴曲教学做总结,板书的完整展示,也使学生直观明白,钢琴曲《木偶的步态舞》是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音乐要素、以及倚音音型来塑造小木偶滑稽、夸张、可爱、活泼的音乐形象的。
(三)、扩展聆听管弦乐曲《木偶的步态舞》 时间安排:8分钟
环节意图:完整欣赏管弦乐,对钢琴乐曲聆听做以补充。听辩一种演奏乐器既符合学段要求又让学生了解不同演奏形式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教师请学生聆听管弦乐曲《木偶的步态舞》,分辨音乐中主要演奏乐器(小提琴、钢琴),哪种是代表小木偶的音乐形象。
学生听出是小提琴塑造了小木偶的形象。
效果分析:学生喜欢聆听不同的音乐演奏形式的乐曲,同时也是对学习钢琴《木偶的步态舞》乐曲的补充。
(四)、结束语
原来音乐的演奏形式发生了变化,将一架钢琴演奏的乐曲,交给十几种乐器来演奏,音乐的音色就大大地丰富了,音乐形象更丰满了,音乐力度对比的空间就更大了。不管是钢琴曲还是管弦乐曲,都各具特色,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环节意图:让学生明确演奏形式不同,但各具特色,有不同的感受。
效果分析:学生同样喜欢管弦乐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