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验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了解约德尔唱法。
2、能力目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悟;能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影视音乐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学生感受这首作品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影视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音乐剧、约德尔唱法等”。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
3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体验和感受,进而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师生音乐问好。
2.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用掌声表示一下你们有多喜欢!(……)
看来同学们真的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部动画片,想不想看一看?
3.师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先放有声的,再放无声的,通过对比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无声画面和有声画面的对比,你觉得哪个更好看呢?说一说你的理由。
师小结:大家都觉得加入音乐更好看些,那是因为作曲家在作曲时,尽量把音乐形象和画面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使作品形象更加丰满。比如《猫和老鼠》这部动画,全剧基本没有语言,都是用音乐来贯穿的。由此可见,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出现在影视剧中的音乐。
活动2【活动】二、新课教学
(一)初赏作品,感受情绪。
师: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的影视音乐是《孤独的牧羊人》,(板书课题)
听完后请你们告诉我这首歌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
1.初听作品《孤独的牧羊人》
生谈一谈对作品的感受(略)。
2.师简介作品内容
3.师: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首歌在剧中的情形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观看电影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看完了这段木偶戏,你们觉得有趣吗?为什么觉得它有意思?讲一讲音乐风格(幽默,滑稽,风趣…..)这就是“音乐剧”,“音乐剧”顾名思义就是用唱歌和舞蹈的形式来表现的。原剧再现,我们对这首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这首歌曲哪一处让你印象最深刻?(来咿奥嘟)。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木偶片,感受歌曲的幽默和活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二)深入赏析,感知体验
师:你们的感觉真敏锐,和老师的不谋而合。假如这首歌里没有这个乐句效果会怎样呢?
师试唱两句不加“来咿奥嘟”,让学生感知。
生:……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对,加入这一乐段,就为整个音乐增添了欢乐,诙谐的色彩。这种唱法在西方被叫做“约德尔”唱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什么叫“约德尔”唱法。
1.多媒体展示什么是“约德尔”唱法。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师:“约德尔”的唱法跟中国民歌中的衬词比较接近,如我们熟悉的《军民大生产》、《采蘑菇的小姑娘》。下面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约德尔”的唱法好不好?
2.师指导歌唱技巧,学生尝试“约德尔”唱法。
3.师生合作用拍手的方式为歌曲(来咿奥嘟)伴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约德尔”唱法的技巧,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它在音乐中的作用。
师:我们的合作真是太默契了,老师感谢你们的配合。我们师生配合得相当默契,接下来就要考验你们小组成员间的默契程度了。我们先来找一找歌曲中的有哪些人物
学生小组抢答。
师:我们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人物,我们分组来演一演吧,看哪组合作最默契。
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研究动作。
4.分段欣赏
a.欣赏第一段
师:这段中出现了谁?感受牧羊人为什么孤独?
生:出现了牧羊人,因为没人陪他唱歌,所以他很孤独。
师:这一段由老师来演好吗?
b.欣赏第二段
师:第二段谁加入了音乐的行列?
生:王子、挑担的农夫、餐桌旁和喝啤酒的男人。
师:看看能不能演出王子,农夫,喝啤酒男人的神情。
c.欣赏第三段
师:第三段谁又加入了?
生:穿粉红衣服的小姑娘和她的妈妈。
师:请同学来演一演吧。
5.学生汇报表演,师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在角色中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活动3【活动】三、拓展、延伸
师:《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除了这首《孤独的牧羊人》之外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歌曲。如《雪绒花》,《哆来咪》等。下面我们以一首《雪绒花》来结束今天的音乐之旅。
播放歌曲《雪绒花》
活动4【作业】四、小结,作业
看一看原版的《音乐之声》,体验一下片中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