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诗人艾青及其诗歌成就。
语言运用: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思维能力: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审美创造:感受艾青诗歌中的色彩美,提高审美能力。
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艾青(1910—1996),当代文学家、诗人。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20世纪40 年代新诗歌的开路人,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光辉顶峰的巨人。《绿》是艾青诗歌创作第二个高峰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艾青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进行参观,与全国优秀诗人畅谈论诗时所作。艾青的主要作品有《归来的歌》《北方》《春天》《彩色的诗》《雪莲》《我爱这土地》等。
关注独特的表达: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艺术修养的抒情诗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了别样的特征。“色彩”是艾青诗歌艺术表达的要素之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倾向与追求。
关注诗歌与想象的融合: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墨水瓶倒翻了”,世间万物皆是绿色,所有“绿”随风飘舞的景象,让所有的一切在充满生机的绿色中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起来。
关注蕴含的情感:在诗中,诗人用满腔的激情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岭南早春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生机的赞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重点)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一、激趣导入,揭示题目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绿》。(板书:绿)
2.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你能用“绿”组词吗 如果我们把由“绿”组成的词语都写入一首诗,这会是怎样的一首诗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字词。
提示:“挤”读三声;“叉”的读音是chā,不能读成chà。
2.学写字。
教师重点提示学生不要忘记写“瓶、叉”中的点。
3.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瓶”:左右结构。“并”两横的收笔在同一竖线上,给“瓦”留有空间,让布局更紧凑。“瓦”的第一横与“并”的第一横在同一斜线上。最后一笔是点。
“叉”:独体字。横撇的撇和捺的交叉点位于这个字长度的二分之一处,接近田字格的中心。点画位于三角区域的中心位置,在竖中线上收笔。
三、整体感知
1.回顾上一课学习到的朗读诗歌的方法“关注分行和标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绿》与《繁星》的不同。
要点:这首诗和前一课的三首短诗形式不同,是由若干小节组成的。
2.跟着音乐朗读诗歌,关注分行和标点,读出节奏。
四、品读诗歌
1.过渡: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受,是因为作者借文字传递了他奇特的想象。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你认为想象奇特的诗句,想想奇特在哪里。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说出感受,读好诗句。
(1)第1小节:“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重读“到处”一词。墨水瓶能有多少墨水啊,居然能把一切都染绿了,太奇妙了!
交流:借用这一比喻,写眼前铺满绿色的感觉,同时引出下文。
(2)读第2小节,注意读出绿的不同与丰富。
教师提问:艾青笔下的绿有什么不同 圈出表示绿的词语。
学生汇报交流: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教师小结:连用六个词语,写出了绿的深浅浓淡,体现了绿色的丰富。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呢 (板书:绿得丰富)
学生汇报:表示列举的省略,告诉我们还有很多绿色。
教师提问:“出奇”怎样理解呢 (惊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指导学生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丰富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好铺垫。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表示绿色的词语
预设1:新绿 深绿 青绿 黄绿 草绿 豆绿 碧绿 鲜绿
预设2:绿油油 绿茵茵 绿莹莹
预设3:苍翠欲滴 一碧千里
(3)读第3小节。思考:风、雨等都没有颜色,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都是绿色的
重点提示:“是……是……是……也是……”相同句式叠加,让大家感受到世间所有一切都是绿的,绿色如此宽广,让人感到奇特。
读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①齐读“刮的风是绿的”,风中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杨柳。
②齐读“下的雨是绿的”,雨中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荷叶。
③齐读“流的水是绿的”,水中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倒映的山、水草。
④齐读“阳光也是绿的”,阳光下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森林。(板书:绿得宽广)
(4)读第4小节,绿的形态有什么奇特之处
教师提问:圈出诗中的动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集中、挤、重叠、交叉”这些动词将所有的绿汇聚,写出了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表现了绿的层次多。(板书:绿得密集、重叠)
(5)读第5小节,诗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写绿
预设:“突然”表示转折,由静态转为动态。
教师提问: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绿
学生汇报交流:比喻,把风比作舞蹈教练。
教师提示:诗中“整齐”“按着节拍”突出了节奏美、动态美。
3.思考: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自然界的绿看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体。它既是新生活的象征,也是作者对未来的希望。(板书:绿色是希望,是生命)
跟着音乐,分节朗读课文。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思考:你从诗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诗人以虚写实,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写融为一体,描绘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充满绿色生机与活力的时代的歌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
1.跟着音乐,分节朗读课文。
二、品读情感,感受“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艾青笔下的“绿”,仅仅是一种颜色吗 “绿”还代表什么 把你的感受用词语表达出来。
预设:美丽、大自然、舒适、快乐、生机、希望、力量。
三、指导背诵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颜色的区别背诵第2小节。(出示课件27)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背诵第3小节:( )是绿的,( )是绿的,( )是绿的,( )也是绿的。(出示课件28)
3.教师指导背诵第4、5小节。(出示课件29)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在一起, ( )在一起,( )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 ),所有的绿就( )地( )飘动在一起……
四、结合“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
1.过渡: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读“阅读链接”说一说吧!
2.出示“阅读链接”。
3.思考:同样是写“绿”,两位作家的文字有什么异同呢 预设1:都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范围的广,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都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相同之处)
预设2:《西湖漫笔》写的是在西湖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景致,写得很细腻;《绿》写的可能是作者想象世界里的绿,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感受,语言表达也更富有特色。(不同之处)
预设3:《西湖漫笔》是散文,语言很美,带给人美好的感受;《绿》是诗歌,语言有节奏感,表达也很独特,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家对于“绿”的不同描写,感受同样的题材用不同的体裁(诗歌、散文等)呈现的不同效果,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体验。
这节课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境,再配以音乐,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内心。图文结合也很重要。图具有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感的图,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情境。图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进而体验作者的内心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