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3 17:54:20

文档简介

高二 历史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1 卷(选择题)和第 11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 1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 11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选择性必修三第一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1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872 年,英国制定了《食品与药品掺假法》;1899 年,议会修正《食品与药品销
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强制地方政府实行;1906 年,议会授予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
管权。这些举措反映了英国(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放弃自由资本主义政策
C.强化社会福利保障 D.加强立法保障食品安全
2.春秋战国时期,农民耕作“百亩之田”可以养活五到九口人,比之前养活的人
口多。这使得“五口”到“九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百亩之田”和
农业生产主力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 )
A.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法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D.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3.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严重。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通过组织建设、 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完善
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4.1999 年,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
11 个新兴经济体(来自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以及欧盟。2008 年,为应对全球
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材料反映了( )
A.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 B.冷战思维不复存在 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 D.世界多极格局形成
5.《周礼·典命》郑玄注云:“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 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 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 10 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 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6.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交通车辆的数据进 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 能力。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B.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C.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 D.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7.1876 年,丁宝桢由山东巡抚调任四川总督,鉴于“各勇营亦皆习用洋枪,均须 购自上海洋行,价值既费,而道路转运,费亦不赀,并恐不免有受洋行欺骗之事”,
奏准自设枪炮厂以供川军之用。1877 年,在成都设四川机器局。丁宝桢此举( )
A.有利于近代工业的自强自立 B.使政府摆脱了对洋行的依赖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时代潮流 D.增强了近代工业市场竞争力
8.《极端的年代:1914-1991》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每一部分都和全
球性的组织体系密不可分,但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中间的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似
乎开始停顿。《新全球史》指出:传统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当大萧
条引起的不幸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时,一些政府平衡预算、削减公共支出的方法反而恶
化了大萧条的影响。这表明( )
A.变革经济思想成为时代要求 B.多边贸易体系无法适应发展 C.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风险性 D.战争彻底破坏了世界贸易体系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
调自然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
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10.1592 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
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利玛窦在南昌
被称为“利举人”,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 )
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 B.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 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
11.约公元前 5000 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着一个混合了地中海与撤哈拉以南人
种的族群。他们有花岗岩工具、陶质烘烤用具和碗盘,有用兽骨做成的配饰,以及女
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岩制成的罗非鱼式样的首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埃及()
A.物质文化丰富多样 B.同苏美尔文明交流频繁 C.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D.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12.关于启蒙运动的起源,数学家达朗贝尔将这一运动的鼻祖确定为提出“归纳
法”的培根,还有学者将该运动的起点定在笛卡尔发表《方法论》的 1637 年,或牛顿
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 1687 年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启蒙运动推动理性思维方式形成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C.数学原理与启蒙思想内涵一致 D.启蒙运动以科学理论为研究重心
13.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
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
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
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
14.1812 年,玻利瓦尔在《卡塔赫纳宣言》中写道:“新格拉纳达人,请你们知 道,委内瑞拉在西班牙人手中,就意味着自由格拉纳达的灭亡。如果我们身受枷锁, 那你们也逃脱不了枷锁······我们的敌人会从西班牙得到援兵,经由委内瑞拉 的港口来摧毁你们。”这一言论()
A.表明拉美独立运动任重道远 B.折射出北美形成共同民族认同
C.体现了全局战略的战争思想 D.反映了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15.列宁认为,“在俄国把一个小农国家改造为社会主义国家,······唯
一的办法是找到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建立工人和农民的正确关系,保证工
人阶级对农民的正确领导和农民对这种领导的信任”。基于此,苏俄( )
A.建立苏维埃政权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推进农业集体化 D.执行新经济政策
16.1979 年,撤切尔夫人上台组阁,撤销原工党政府设立的一系列计划、咨询和 监督机构,取消物价管制委员会,缩小国家企业局的权力,将其由制订和实施经济政 策的机构降为只管理政府目前所掌握股份的机构,并且在适当时候转为私人所有。这 反映了,此时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B.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经济政策植根于政党政治 D.经济“滞涨”现象消除
第 11 卷 二、材料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 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美洲作物外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
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 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及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
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
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
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
千,其利甚大”。二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
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
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
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 16 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4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
泛种植的原因,并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10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贸易开放的历程。近代前期,中国进出口贸易 不平衡发展,出口贸易增长较缓慢,出口产品类型以农产品为主。直至 20 世纪初期,
中国出口贸易才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旧海关史料》的数据显示,1899-1910 年,
中国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4.2%,1911-1928 年则达到 12.0%。在此期间,随着工
业品出口需求的增长以及出口厂商提升国际竞争力意愿的增强,出口产品中工业品 占比大幅提升。1912-1933 年间,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出口占比均显著下降, 轻、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比从 14.7%快速上升至 31.0%。
-摘编自陈雯、庄嘉霖《国际贸易、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长期增长-基于近现
代中国的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迫切需要资金、物资和技术以恢复经济,尤
其需要国外的资金、先进设备和技术。然而,美国出于对苏冷战的考虑,把实施封锁
禁运作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中国获得能直接用于军事目的
的物资与装备。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实施对中国禁运的决
议》,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和禁运,囊括了一切生产和消费的必需物资。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党和政府作出了“帝国主义之间有矛盾,可
以加以利用。各国商人要赚钱,即使你不做生意,他还要做生意”的基本判断,并采
取了一系列战略策略,有效化解了西方封锁禁运对新中国带来的各种风险。
-摘编自张励、刘明兴《20 世纪 50 年代中共反对西方封锁禁运的因应策略与现实 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 20 世纪初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禁运政策对我国造成
的困难。(4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我国应如何处理国家间经济贸易风险。(4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长期受到保护。《礼记·王制》
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秦汉律法中已有保护耕牛的明确规定。
龙岗秦筒中有处罚“杀伤牛马”的法律条文,张家山汉简《田律》将杀牛与伤人行为
并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禁止屠牛政策继续推行。北魏孝文帝曾下诏禁杀牛马,南朝
谢谖“位司徒右长史,坐杀牛废黜”。重罚之外也有特例,如《三国志》载:“曲周
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陈)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唐宋以后,
禁止屠牛的相关规定更为细致。唐宜宗曾下令三年内不得杀牛,需用牛祭祀时则以其
他牲畜代替。《大明律》规定:“若盗马牛而杀者,杖一百、徒三年。”清前中期,
政府对屠牛者多充军发配至边疆,同时规定“其(牛)残、老、病死者,勿论”。尽
管历代对屠牛惩罚相当严厉,但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
-摘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影响。(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
续力和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有人将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体,比拟于河水
的源、流、汇。中华文明始自涓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
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润成溪,沿民族融
合、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
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
谓“汇”。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
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 2 月月考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C A B A A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B D C D A
17.(1)特点:①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②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③以
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水果类、畜禽类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
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原因:①新航路的开辟;②早期殖民扩张;③中国人地矛盾突出;④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

积极影响:①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②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
量;③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
界的联系。积极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18. (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5 分)
(2)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
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5 分)
(3)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
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共 8 分,任答 4 点
即可)
19.(1)特点:本政策历史悠久;得到法律保护;惩罚比较严厉;规定逐渐细化;存在特例情况。
(2)影响:保护了农业生产资料,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
发展;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说明该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难以完全
杜绝屠牛行为;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生命(耕牛作为重要生产伙伴)的尊
重,这种观念的传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
20.论题: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
阐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呈现出自身道
路的特点与风格;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两汉以来,国人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
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
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近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积极意
义,但也存在偏向;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
(任答 4 点即可)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吸收,采取扬弃的态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