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阅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通过字里行间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写作方法;比较《猫》和《母鸡》在写法上的特点。
审美创造: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疙、瘩”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理由、心事”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3.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重点)
4.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疙、瘩”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理由、心事”等1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第一部分,感受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一、情境导入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者笔下的动物”,让我们来听听鸡的叫声。老舍先生不仅养了猫,还在院子里养了母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母鸡》。(出示课件3)(板书:母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范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2)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习字词。
(1)学认字。
疙瘩 欺侮 可恶 毒手 聋人 啄食 伏地 一声不哼 啼叫 凄惨
①教师指名让学生读,学生齐读词语。
②师生共同指正:注意读准翘舌音“啄”,后鼻音“聋”“哼”。
③多音字“恶”的教学。
“恶”在“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中读“wù”,是“讨厌,憎恨”的意思。在“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毫无惧色”中读“è”,有“恶劣,不好;凶狠;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跟‘善’相对”的意思。在词语“恶心”中读“ě”,是“要呕吐”的意思。
(2)学写字。
讨 厌 坝 忠 毒 绩 孵 警 戒 歪 咕 汤 掘 伏 啼
①学生听读,教师纠正生字读音。
②学生观察字形,交流生字书写要领。教师重点指导“戒”。
③对重难点字、易错字进行书写指导。
“孵”,左右结构,左右等宽,该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左部注意笔顺,其中两点左右对齐。右部的“子”不宜太低,末横稍短。
“警”上部的“敬”写得宽扁,下部的“言”第一横最长,在横中线上,把“敬”托住,剩余两横较短。
“戒”半包围结构,“戈”右上包围“廾”,“廾”的第二笔为撇,不要写成竖,“戈”的斜钩是这个字的主笔,起笔高,收笔低,撇从横中线上侧起笔,写至“廾”下侧。
(3)词语解释。
教师指导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有两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请你画出来。
预设:第1自然段——我一向讨厌母鸡。第10自然段——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教师指名让学生读一读,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并尝试给“不敢再讨厌”换一种说法,引导出“喜欢”。(板书:讨厌 喜欢)
2.教师引导:课文分为两部分——第1~3自然段写讨厌母鸡,第4~10自然段写喜爱母鸡。
3.感知母鸡特点,明白讨厌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讨厌母鸡
(1)预设原因1:叫声难听。
教师提出问题并进行引导: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嘎嘎乱叫,没完没了的叫声及细声细气、如怨如诉的叫声。(板书:叫声难听)
过渡:因为母鸡的叫声让人心烦,所以让作者讨厌。“我”讨厌母鸡还有其他原因吗
(2)预设原因2:欺软怕硬。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教师提出问题并进行引导: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预设:从母鸡对待公鸡、鸭子和其他母鸡的态度中,以及“不反抗”“欺侮”“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等词语,体会到母鸡的欺软怕硬、心狠手辣。(板书:欺软怕硬)
(3)预设原因3:居功炫耀。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教师提出问题1:同学们,这只母鸡下蛋了却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从这里你读出了母鸡的什么
预设:居功炫耀。(板书:居功炫耀)
教师提出问题2:请同学们再想想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见这只母鸡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预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对母鸡的讨厌。
四、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概括。
教师总结:先说讨厌母鸡,再具体写讨厌的三个方面,这是什么写作结构 (“总—分”结构)先以“我一向讨厌母鸡”作为总起句,再列举出“我”讨厌母鸡的原因: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积累。
1.默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
2.结合具体的语句来体会,感受作家用词的严谨,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母亲。
3.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个作家在写不同的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体会作者对母爱的崇敬和赞颂,感受母鸡的特点,感悟母爱的伟大。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认识了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的母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了解课文第二部分。
二、自主探究,深入学习
1.教师提出问题:后来“我”对母鸡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预设: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在上下文中的过渡作用。
2.感受母鸡的特点,明白不讨厌母鸡的直接原因。
教师提出问题:浏览课文第4~10自然段,一只如此令人讨厌的母鸡,为什么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文中有一段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原因。比比看谁先找到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评价鸡母亲 (板书: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一找具体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对感受深刻的句子作批注,并说说“我”的态度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1)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个自然段
第5自然段:保护鸡雏。
①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教师提出问题: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预设:从“挺着脖儿”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勇敢的鸡妈妈。
②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教师提出问题1: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预设:负责、勇敢的母鸡。从“立刻警戒起来”“挺着身儿”两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鸡妈妈的勇敢、负责。
教师提出问题2:教师出示警戒的母鸡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不要跑远了,到妈妈身边来!”(出示课件27、28)
(2)教师引导同学继续交流。
第6自然段:寻找食物。
①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教师提出问题:选文讲了什么事例 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你是从课文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预设:正在寻找食物的母鸡,是一只负责、辛苦的母鸡。从鸡妈妈一啄到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我感受到了它是一只慈爱的母鸡。
②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教师提出问题1: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这是一只负责、辛苦的母鸡。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鸡雏的肚子和母鸡进行对比,体现了母鸡对鸡雏的爱和母鸡的辛苦。
观看让儿女吃食的母鸡的图片,感受母爱的伟大。
想象写话: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母鸡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孩子们,妈妈发现美味了,快来吃!”
教师提出问题2:“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与前文说的“它永远不反抗公鸡”矛盾吗 为什么
预设:不矛盾。因为这句话表现了母鸡在保护幼子时的勇敢和责任感。
(3)过渡:还有同学选择别的自然段吗
第7自然段:勤教本领。
①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
教师提出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母鸡的什么
预设:从“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我体会到了母鸡的辛苦。从“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体会到了母鸡的慈爱。
②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教师提出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母鸡的什么
预设:从“伏在地上”“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我体会到了母鸡的辛苦与慈爱。
(4)还有同学选择别的自然段的吗
第8自然段:半夜警觉。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教师提出问题1:“顶”是什么意思
预设:很,非常,十分。
教师提出问题2: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母鸡的什么
预设:我体会到了母鸡在夜间很警惕。用叫声来报警,体现了它十分负责和辛苦。
3.情感升华,感受母鸡就是母亲,明白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真正原因。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感受作者对母鸡的赞美之情。(板书:赞美)
(2)提问:老舍先生仅仅是在赞美母鸡吗 读了这三句话,你想到了谁
预设:母亲。
提示:老舍的母亲整天给人家洗衣裳,手上起了层茧子还咬着牙给人家当女仆,挣钱供儿子读书。母亲教会了他做人,教会了他劳动。(板书:母爱的伟大)
全班齐读: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3)提问: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预设: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此时他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华。
三、对比阅读,体会写法
1.小组讨论:《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一说:这两篇课文在结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2.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相同之处。
结构方面 语言表达 情感表达
条理清晰总分构段 口语化,善用细节小事突出动物形象 表达了对动物真诚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不同之处。
结构方面 语言表达 情感表达
《猫》 前面部分笔墨较多 明贬实褒 通篇写猫的可爱,表达由衷的喜爱
《母鸡》 着重写了后面部分 态度变化先贬后褒欲扬先抑 情感变化对比强烈,加深对母爱的赞美
四、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教学时主要抓住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关键句,引导学生厘清文章脉络、分析前后内容,通过反复品读相关词句,体会母爱的伟大。将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找出相似描述类型的句子,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感受老舍先生在不同语境下,语言所传达的不同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