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03:信息迁移运用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03:信息迁移运用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4 10:32: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03:信息迁移运用题
(原卷版)
知识导图:
常考题型一:内外部迁移互证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着眼于观点的迁移性运用,这类题往往引入文外的相关材料,或观点型,或材料型,或生活情境型,命题要求以此来验证对文内相关观点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外部迁移互证”。解答这类题,要准确概括文内观点,找准文外论据与文内观点的契合点。
解题方法:
1.审题,看要求。
题目分两部分,一是现象(情境化内容),二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审明题目背后考查的实质,即明确题目要求考生“答什么”。
2.分析,明思路。
题目所问→文本印证。依据题目设置的“问点”,找到文本中对应的“答点”,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梳理概括。
3.梳理,读材料。
对文本材料结构和内容要有完整、深入的梳理和准确的把握,只有深入理解材料,才能跨材料、宏观地解决问题。
4.解答,扣观点。
要紧扣文本材料与题目中的观点,分条表述自己的理解。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想当然。答题时要全面,要分条叙述,不可遗漏。
常考题型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
对于信息类文本阅读来说,观点态度分析评价即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判断”,二是“说理由”。既要有对几则材料的具体观照,也要有自己对它的加工和思考。
解题方法:
观点态度评价类题目,往往既围绕材料,又不局限于材料;既要求依托文本,又要求发散思维,并进行联想、引申、类比。
第一步,整体把握。“最后一题”强调综合,要求准确解锁整篇文本。单一文本,要着眼全篇,从思路、结构进行梳理,把握中心观点与分论点,综合分析并最终归纳;复合文本,更需从多角度、多方面筛选信息,比较分析异同和内在的关联。
第二步,联想迁移。此类试题要求能够运用个人知识储备和从材料中获知的新信息,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可运用辩证或批判性思维组织答案要点。
第三步,加工要点。有理有据地组织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答案要点无一词无根据。
专项训练
一、(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诗学是主张阴阳协调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清浊之分或阴阳之分,不仅概括了人的气质的两大类别,而且表示了对每种气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两类气质之间关系的理解。用这个根本的原则来考察人的气质,不同的人所禀受的气虽有阴阳之分,但这只是说总的倾向。事实上,每个人的气质中,都有阴阳两种成分,不会是绝对的、完全的阴,或绝对的、完全的阳。人的身体和精神,都需要阴阳协调。文学艺术也需要阴阳协调,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例如陶渊明,他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恬适的诗句,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例如李清照,她既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婉约凄清的诗句,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样慷慨雄豪的诗句。更深一层说,在陶渊明的平和中,就含有不向世俗低头的奇崛;在李清照的凄清中,就含有对爱情的坚贞执著。总而言之,阴阳二气既是相生相克,又在变化中调和。这一观念,是中国气质论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诗学文气论的精华。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刚柔,也是中国哲学的常用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阴阳,指的是世界万物的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和对应的属性。凡向上的、向外的、动的、明的、热的、强的为阳,向下的、向内的、静的、暗的、冷的、弱的为阴。阴阳的彼此作用,作成和推动万物的孳生、发育和发展。刚柔,指的是事物的两种性质或者状态。刚柔同阴阳往往有对称的关系,在有的论者那里,刚柔可以和阴阳等同。《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都包含阴和阳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易·系辞上》一再讲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从南朝梁刘勰以后,阳刚阴柔多用于描述作家作品的风格。唐人所作《晋书·文苑传》说:“赏好生于情,刚柔本于性。情之所适,发于咏歌,而感召无象,风律殊制。”作者性情的刚柔,决定了作品风格的刚柔。阴阳这对范畴由对立的两面组成,每一事物其阴与阳的量度有多少之别,其发展变化有阴与阳各自增减、升降、消长之别,阴与阳的组合方式也千差万别;在每一事物中阴与阳的比重不一,或阳胜阴,或阴胜阳,因而才各有个性,生出亿万的品类。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一有一无。文学作品也是这样,雄健、豪放、壮伟的属阳刚,秀雅、婉约、冲淡的居阴柔,这都是就其总体倾向而言。细细体味、分析,则好的作品两种兼具,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都不成其为好文章。
从纯审美的角度说,两者不应有高下之分;区分高下,是加入了社会价值判断的结果。清代姚鼐和许多前人一样,不是平均地、平等地对待阳刚和阴柔两大风格类型,他在《海愚诗抄序》中说:“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绌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
(摘编自王先需《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材料二:
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往往因创作家性格的偏向,作品也因而或刚或柔。
历来艺术家对于阳刚、阴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
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他们畏避的。《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阳刚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西方评论家所说的“宇宙的情感”,在中国文学中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陈子昂《幽州台怀古》(《登幽州台歌》)、李白《日出东方限》诸作以外,很少能看到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大多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
(摘编自朱光潜《两种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哲学对“阴阳”“刚柔”作了阐释,并对二者的属性作了划分。
B.作者认为,南朝梁刘勰是第一个提出来用阳刚阴柔描述作家作品风格的。
C.虽然也有刚柔混和的“美”,但这种“美”并不是朱光潜所论说的重点。
D.中国诗人很少愿意“凭视八荒”,这使《二十四诗品》中多数偏于阴柔。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作家的性情偏向阴柔,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其创作风格偏向阴柔,但这种风格只是总体上的倾向,并非绝对。
B.在文学作品中,因“阴”与“阳”的比重不一样,或阳胜阴,或阴胜阳,所以作品就会各有个性,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C.历来的艺术家认为“两种美”有着十分严格的划分,这与王先需“好的作品两种兼具”的观点相比,有着较大不同。
D.《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等四品算是阳刚美,这可佐证中国诗人是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豪放大气,《绝句》“春风花草香”清丽温馨。
B.柳公权的书法骨力劲健,褚遂良的书法轻盈飘逸。
C.石涛的《竹石图》苍劲恣肆,唐寅的《临水芙蓉图》娇艳俊秀。
D.中国古典音乐名曲《十面埋伏》铿锵激越,《梅花三弄》柔和舒缓。
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阴”“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请结合以上材料的相关论述,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两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中体现的“阳刚”。(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
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史前中国农业首先出现于山麓、小盆地区域,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
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黑猩猩、大猩猩至今仍然如此,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对于人类祖先而言,这就是边缘环境,他们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十世纪中期前,蒙文通等人已围绕古史起源多元论展开研究并写成代表性论著,产生了广泛影响。
B.蒙文通认为,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传统以黄帝为中心不同,《山海经》以帝俊和帝颛顼为中心,记载了诸多古代帝王。
C.边缘地带的环境变化促使人类祖先制造与使用工具获取更多生活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生存挑战。
D.农业取代狩猎采集,涉及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每一个方面的彻底调整,边缘地带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撒哈拉泵”假说表明,边缘地带并不是绝对的,这对人类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B.人类历史上等级社会取代平均社会是一种进步,离开边缘地带该进步可能难以发生。
C.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代社会,边缘的含义已由原来的自然环境演变为社会环境。
D.材料一侧重中华文明起源的梳理,材料二侧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侧重点不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海平面上升,海岸地带狩猎采集者不断后撤,形成更具社会复杂性的“上山文化”。
B.十八世纪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发源于欧洲边缘的不列颠岛,而非欧洲大陆的国家。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D.“红山文化”所在的地区是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环境条件与生计模式始终多变。
4.材料一提到“中原中心”,材料二提到“中心群体”,两则材料都提到“中心”,写作目的有何不同?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以下材料中石峁古城“开启文明新阶段”的原因。(6分)
距今约4300年的石峁古城,地处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区,非常适合狩猎;形制多样的箭镞的出土,也与其射猎优势相匹配。从考古材料来看,石峁古城所代表的力量入侵了黄河中游的陶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阶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
诞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元典,中国文章学巨著,中华文化宝典。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钱锺书语)
《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经典范式”。海通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诗文评”被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所替代,范畴、术语、命题以及表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转换。这种转换更新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催生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具有正面意义。但伴随而来的是“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点被遮蔽,以至于某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论产生了隔膜,一味地“竞新逐奇”,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并引述“诗文评”的只言片语;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建设新文论,固然要“别求新声于异邦”,望今以制奇;亦须“资于故实”,参古以定法。而《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了“经典范式”。《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序志》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五篇可视为“文原论”;“论文叙笔”自《明诗》至《书记》,先“文”后“笔”,这二十篇可视为“文体论”;“剖情析采”从《神思》至《程器》,先“情”后“采”,这二十四篇可视为“文术论”。上述三个部分所包含的篇章是“其为文用”的四十九篇。《序志》主要说明写作动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是“道→圣→文(经)→体→术”。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
《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正如刘勰所说:“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愿这条“灵动多姿”的“文龙”化作藻耀高翔的“飞龙”。
(摘编自万奇《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许多“内在富源”都因在西方传统中找不到适当的范畴来理解,而被遮盖甚至被埋葬。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
《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于是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近百年的历史拐点和时代吁求之下,海外学者对《文心雕龙》有机的话语体系展开了跨语际研究。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
就文学功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两种诗歌观,即“教化说”(文以载道)和“唯我说”(诗言志)。前者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后者认为诗歌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力图使两种诗歌观协调起来的典范。如《明诗》开篇他引用《尚书·舜典》大舜之言对诗歌作了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刘勰的诗言志阐明诗歌的定义,指明其教化作用。接着刘勰又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又将诗歌的定义关联到表现自我的“情性”。刘若愚指出此处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那些字面看似矛盾的说辞,实际是刘勰综合文学观的体现。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两种诗歌观的结穴在于诗歌创作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抨击当时文坛“为文造情”的浮靡之势。由此,刘勰不仅巧妙地缓解了两种诗歌观之间的张力,还使论说回归全书“正体”这一主线。
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是一种“共同而有差异”的原则选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摘编自戴文静《〈文心雕龙〉话语体系的现代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薮,承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堪称“恒久至道”。
B.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因而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
C.海通以来,“西学东渐”。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著作比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著作要多得多。
D.对于诗歌的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的“载道”和表现自我的“言志”两种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代替了传统的“诗文评”,由此带来的范畴、表述方式等方面的转换具有正面意义。
B.尽管某些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但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
C.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D.《文心雕龙》中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目的是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
3.根据材料一的有关论述,下列《文心雕龙》篇目都属于“文术论”的一项是(3分)(  )
A.《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B.《风骨》《比兴》《养气》《夸饰》
C.《乐府》《铨赋》《杂文》《章表》
D.《论说》《史传》《丽辞》《声律》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文中主要阐述的《文心雕龙》的特点。(4分)
5.习近平主席倡议“用古老智慧照鉴人类文明未来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就当下如何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03:信息迁移运用题
(解析版)
知识导图:
常考题型一:内外部迁移互证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着眼于观点的迁移性运用,这类题往往引入文外的相关材料,或观点型,或材料型,或生活情境型,命题要求以此来验证对文内相关观点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外部迁移互证”。解答这类题,要准确概括文内观点,找准文外论据与文内观点的契合点。
解题方法:
1.审题,看要求。
题目分两部分,一是现象(情境化内容),二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审明题目背后考查的实质,即明确题目要求考生“答什么”。
2.分析,明思路。
题目所问→文本印证。依据题目设置的“问点”,找到文本中对应的“答点”,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梳理概括。
3.梳理,读材料。
对文本材料结构和内容要有完整、深入的梳理和准确的把握,只有深入理解材料,才能跨材料、宏观地解决问题。
4.解答,扣观点。
要紧扣文本材料与题目中的观点,分条表述自己的理解。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想当然。答题时要全面,要分条叙述,不可遗漏。
常考题型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
对于信息类文本阅读来说,观点态度分析评价即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判断”,二是“说理由”。既要有对几则材料的具体观照,也要有自己对它的加工和思考。
解题方法:
观点态度评价类题目,往往既围绕材料,又不局限于材料;既要求依托文本,又要求发散思维,并进行联想、引申、类比。
第一步,整体把握。“最后一题”强调综合,要求准确解锁整篇文本。单一文本,要着眼全篇,从思路、结构进行梳理,把握中心观点与分论点,综合分析并最终归纳;复合文本,更需从多角度、多方面筛选信息,比较分析异同和内在的关联。
第二步,联想迁移。此类试题要求能够运用个人知识储备和从材料中获知的新信息,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可运用辩证或批判性思维组织答案要点。
第三步,加工要点。有理有据地组织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答案要点无一词无根据。
专项训练
一、(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诗学是主张阴阳协调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清浊之分或阴阳之分,不仅概括了人的气质的两大类别,而且表示了对每种气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两类气质之间关系的理解。用这个根本的原则来考察人的气质,不同的人所禀受的气虽有阴阳之分,但这只是说总的倾向。事实上,每个人的气质中,都有阴阳两种成分,不会是绝对的、完全的阴,或绝对的、完全的阳。人的身体和精神,都需要阴阳协调。文学艺术也需要阴阳协调,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例如陶渊明,他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恬适的诗句,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例如李清照,她既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婉约凄清的诗句,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样慷慨雄豪的诗句。更深一层说,在陶渊明的平和中,就含有不向世俗低头的奇崛;在李清照的凄清中,就含有对爱情的坚贞执著。总而言之,阴阳二气既是相生相克,又在变化中调和。这一观念,是中国气质论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诗学文气论的精华。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刚柔,也是中国哲学的常用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阴阳,指的是世界万物的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和对应的属性。凡向上的、向外的、动的、明的、热的、强的为阳,向下的、向内的、静的、暗的、冷的、弱的为阴。阴阳的彼此作用,作成和推动万物的孳生、发育和发展。刚柔,指的是事物的两种性质或者状态。刚柔同阴阳往往有对称的关系,在有的论者那里,刚柔可以和阴阳等同。《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都包含阴和阳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易·系辞上》一再讲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从南朝梁刘勰以后,阳刚阴柔多用于描述作家作品的风格。唐人所作《晋书·文苑传》说:“赏好生于情,刚柔本于性。情之所适,发于咏歌,而感召无象,风律殊制。”作者性情的刚柔,决定了作品风格的刚柔。阴阳这对范畴由对立的两面组成,每一事物其阴与阳的量度有多少之别,其发展变化有阴与阳各自增减、升降、消长之别,阴与阳的组合方式也千差万别;在每一事物中阴与阳的比重不一,或阳胜阴,或阴胜阳,因而才各有个性,生出亿万的品类。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一有一无。文学作品也是这样,雄健、豪放、壮伟的属阳刚,秀雅、婉约、冲淡的居阴柔,这都是就其总体倾向而言。细细体味、分析,则好的作品两种兼具,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都不成其为好文章。
从纯审美的角度说,两者不应有高下之分;区分高下,是加入了社会价值判断的结果。清代姚鼐和许多前人一样,不是平均地、平等地对待阳刚和阴柔两大风格类型,他在《海愚诗抄序》中说:“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绌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
(摘编自王先需《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材料二:
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往往因创作家性格的偏向,作品也因而或刚或柔。
历来艺术家对于阳刚、阴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
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他们畏避的。《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阳刚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西方评论家所说的“宇宙的情感”,在中国文学中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陈子昂《幽州台怀古》(《登幽州台歌》)、李白《日出东方限》诸作以外,很少能看到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大多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
(摘编自朱光潜《两种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哲学对“阴阳”“刚柔”作了阐释,并对二者的属性作了划分。
B.作者认为,南朝梁刘勰是第一个提出来用阳刚阴柔描述作家作品风格的。
C.虽然也有刚柔混和的“美”,但这种“美”并不是朱光潜所论说的重点。
D.中国诗人很少愿意“凭视八荒”,这使《二十四诗品》中多数偏于阴柔。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作家的性情偏向阴柔,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其创作风格偏向阴柔,但这种风格只是总体上的倾向,并非绝对。
B.在文学作品中,因“阴”与“阳”的比重不一样,或阳胜阴,或阴胜阳,所以作品就会各有个性,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C.历来的艺术家认为“两种美”有着十分严格的划分,这与王先需“好的作品两种兼具”的观点相比,有着较大不同。
D.《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等四品算是阳刚美,这可佐证中国诗人是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豪放大气,《绝句》“春风花草香”清丽温馨。
B.柳公权的书法骨力劲健,褚遂良的书法轻盈飘逸。
C.石涛的《竹石图》苍劲恣肆,唐寅的《临水芙蓉图》娇艳俊秀。
D.中国古典音乐名曲《十面埋伏》铿锵激越,《梅花三弄》柔和舒缓。
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阴”“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请结合以上材料的相关论述,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两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中体现的“阳刚”。(6分)
【答案】1.C 2.D 3.A 4.D
5.《念奴娇·赤壁怀古》:①苏轼豪迈洒脱,其词风格豪放。②词作中“大江”“乱石”“惊涛”等意象营造出雄奇壮阔的意境,词人咏赞江山胜迹,颂扬历史英雄人物,这些都属于“骏马秋风冀北”一类的阳刚美。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文字,雄浑苍凉,有一定的“宇宙的情感”。(每点2分)
或分析《登幽州台歌》:①陈子昂刚直果敢,其诗慷慨悲凉。②诗中“天地”“悠悠”,意境广阔渺远,“独怆然而涕下”抒发情感直接而强烈,属于“过激烈的情感”一类。③古今俯仰,天地广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之悠悠”,极具“宇宙的情感”。(每点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对二者的属性作了划分”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并未对“刚柔”属性作划分,只是材料一第二段认为“刚柔同阴阳往往有对称的关系”。
B.“第一个”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三段只说“从南朝梁刘勰以后,阳刚阴柔多用于描述作家作品的风格”但这不能说明“南朝梁刘勰是第一个提出来用阳刚阴柔描述作家作品风格的”。
D.“这使《二十四诗品》中多数偏于阴柔”错误,强加因果。“他们很少肯……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是一种艺术表现,“《二十四诗品》中多数偏于阴柔”的原因是“他们以……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D.“……,这可佐证……”错误,关系混乱。“《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等四品算是阳刚美”,可佐证“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或佐证“过激烈的颜色……都是使他们畏避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观点是:阳刚、阴柔两种美分得很严。
A.证明的是“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但不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
B.前者属于阳刚美,后者属于阴柔美。符合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
C.前者属于阳刚美,后者属于阴柔美。符合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
D.前者属于阳刚美,后者属于阴柔美。符合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重要概念、图表的能力。
D.第三个框内的“加入社会价值的判断,尚阳下阴”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从纯审美的角度说,两者不应有高下之分;区分高下,是加入了社会价值判断的结果”可知,加入社会价值的判断,就会区分高下。而“尚阳下阴”仅是姚鼐的主张,原文有“清代姚鼐……在《海愚诗抄序》中说……尚阳而下阴”。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章观点进行鉴赏的能力。
阳刚美主要体现在诗人的风格、诗歌景物营造的意境和诗歌情感上、特征上,具有如材料一所说“雄健、豪放、壮伟的属阳刚”等特点。
诗人的风格、气质上看,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形成了乐观、旷达、豪迈、洒脱的创作风格;陈子昂因才华不得施展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这些风格都属于阳刚的特点。
从诗歌景物营造的意境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了“大江”“乱石”“惊涛”等意象,赞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尤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这些都属于“骏马秋风冀北”一类的阳刚美。《登幽州台歌》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意境苍茫遒劲。
从诗歌情感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诗歌文字雄浑苍凉,有一定的“宇宙的情感”。《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独怆然而涕下”抒发情感直接而强烈,属于“过激烈的情感”一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之悠悠”,极具“宇宙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
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史前中国农业首先出现于山麓、小盆地区域,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
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黑猩猩、大猩猩至今仍然如此,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对于人类祖先而言,这就是边缘环境,他们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十世纪中期前,蒙文通等人已围绕古史起源多元论展开研究并写成代表性论著,产生了广泛影响。
B.蒙文通认为,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传统以黄帝为中心不同,《山海经》以帝俊和帝颛顼为中心,记载了诸多古代帝王。
C.边缘地带的环境变化促使人类祖先制造与使用工具获取更多生活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生存挑战。
D.农业取代狩猎采集,涉及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每一个方面的彻底调整,边缘地带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撒哈拉泵”假说表明,边缘地带并不是绝对的,这对人类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B.人类历史上等级社会取代平均社会是一种进步,离开边缘地带该进步可能难以发生。
C.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代社会,边缘的含义已由原来的自然环境演变为社会环境。
D.材料一侧重中华文明起源的梳理,材料二侧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侧重点不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海平面上升,海岸地带狩猎采集者不断后撤,形成更具社会复杂性的“上山文化”。
B.十八世纪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发源于欧洲边缘的不列颠岛,而非欧洲大陆的国家。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D.“红山文化”所在的地区是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环境条件与生计模式始终多变。
4.材料一提到“中原中心”,材料二提到“中心群体”,两则材料都提到“中心”,写作目的有何不同?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以下材料中石峁古城“开启文明新阶段”的原因。(6分)
距今约4300年的石峁古城,地处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区,非常适合狩猎;形制多样的箭镞的出土,也与其射猎优势相匹配。从考古材料来看,石峁古城所代表的力量入侵了黄河中游的陶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阶段。
参考答案:
1、C [A项,偷换概念。由原文“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可知,蒙文通等人研究的是古史起源。B项,无中生有。由原文“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可知,原文说的是“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并没有说“以帝俊和帝颛顼为中心”。D项,曲解文意。由原文“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可知,原文是“全方位的调整”。]
2、C [C项,“边缘的含义已由原来的自然环境演变为社会环境”错误。由原文“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可知,边缘的含义“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而不是“演变为社会环境”。]
3、D [D项,该论据强调的是“边缘效应的成本”,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
4、①材料一提出“中原中心说”,意在与“满天星斗说”一起介绍中华文明起源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同观点。②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意在与“边缘地带”的人群形成对比,论证边缘地带有利于革新的观点。
[解析] ①材料一提出“中原中心说”,根据“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可知,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强调其差异,意在与“满天星斗说”一起介绍中华文明起源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同观点。②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根据“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可知,意在与“边缘地带”的人群形成对比,论证边缘地带有利于革新的观点。
5、①石峁古城位于生态交错带,属于边缘地带,这里更具有边缘发展的优势。②石峁古城的群体善于广泛利用资源,利用环境、冶炼等条件,在狩猎中发展了作战能力。③石峁古城位于边缘地带,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更有利于革新的产生,从而开启文明新阶段。
[解析] ①“距今约4300年的石峁古城,地处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区,非常适合狩猎”,石峁古城位于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区,属于边缘地带,非常适合狩猎,这里更具有边缘发展的优势。②石峁古城的群体善于广泛利用资源,“形制多样的箭镞的出土,也与其射猎优势相匹配”,利用环境、冶炼等条件,制造出形制多样的箭镞,在狩猎中发展了作战能力。③“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石峁古城位于边缘地带,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石峁古城所代表的力量入侵了黄河中游的陶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阶段”,更有利于革新的产生,从而开启文明新阶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
诞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元典,中国文章学巨著,中华文化宝典。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钱锺书语)
《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经典范式”。海通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诗文评”被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所替代,范畴、术语、命题以及表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转换。这种转换更新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催生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具有正面意义。但伴随而来的是“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点被遮蔽,以至于某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论产生了隔膜,一味地“竞新逐奇”,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并引述“诗文评”的只言片语;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建设新文论,固然要“别求新声于异邦”,望今以制奇;亦须“资于故实”,参古以定法。而《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了“经典范式”。《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序志》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五篇可视为“文原论”;“论文叙笔”自《明诗》至《书记》,先“文”后“笔”,这二十篇可视为“文体论”;“剖情析采”从《神思》至《程器》,先“情”后“采”,这二十四篇可视为“文术论”。上述三个部分所包含的篇章是“其为文用”的四十九篇。《序志》主要说明写作动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是“道→圣→文(经)→体→术”。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
《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正如刘勰所说:“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愿这条“灵动多姿”的“文龙”化作藻耀高翔的“飞龙”。
(摘编自万奇《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许多“内在富源”都因在西方传统中找不到适当的范畴来理解,而被遮盖甚至被埋葬。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
《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于是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近百年的历史拐点和时代吁求之下,海外学者对《文心雕龙》有机的话语体系展开了跨语际研究。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
就文学功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两种诗歌观,即“教化说”(文以载道)和“唯我说”(诗言志)。前者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后者认为诗歌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力图使两种诗歌观协调起来的典范。如《明诗》开篇他引用《尚书·舜典》大舜之言对诗歌作了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刘勰的诗言志阐明诗歌的定义,指明其教化作用。接着刘勰又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又将诗歌的定义关联到表现自我的“情性”。刘若愚指出此处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那些字面看似矛盾的说辞,实际是刘勰综合文学观的体现。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两种诗歌观的结穴在于诗歌创作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抨击当时文坛“为文造情”的浮靡之势。由此,刘勰不仅巧妙地缓解了两种诗歌观之间的张力,还使论说回归全书“正体”这一主线。
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是一种“共同而有差异”的原则选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摘编自戴文静《〈文心雕龙〉话语体系的现代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薮,承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堪称“恒久至道”。
B.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因而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
C.海通以来,“西学东渐”。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著作比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著作要多得多。
D.对于诗歌的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的“载道”和表现自我的“言志”两种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代替了传统的“诗文评”,由此带来的范畴、表述方式等方面的转换具有正面意义。
B.尽管某些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但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
C.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D.《文心雕龙》中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目的是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
3.根据材料一的有关论述,下列《文心雕龙》篇目都属于“文术论”的一项是(3分)(  )
A.《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B.《风骨》《比兴》《养气》《夸饰》
C.《乐府》《铨赋》《杂文》《章表》
D.《论说》《史传》《丽辞》《声律》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文中主要阐述的《文心雕龙》的特点。(4分)
5.习近平主席倡议“用古老智慧照鉴人类文明未来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就当下如何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B [B项,强加因果,依据“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可知“《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不是“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的原因。]
2、A [B项,依据材料一原文“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可知,选项扩大范围,变“个别中国文论范畴”为“中国文论范畴”;依据材料一原文“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可知,没有“保持了民族特点”。C项,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原文“自二十世纪中叶起……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可知,是这个时候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转向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D项,材料二原文“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并不能说明“目的是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是刘若愚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刘勰本人的追求。]
3、B [A项,属于“文原论”;C项,属于“文体论”;D项,《论说》《史传》属于“文体论”,《丽辞》《声律》属于“文术论”。]
4、①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洽性。②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
[解析] ①依据材料一“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可知《文心雕龙》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洽性。②依据材料二“《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可知《文心雕龙》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
5、①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②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③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
[解析] ①依据“《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②依据“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③依据“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