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褶皱(zhé) 潮汐(xī) 鸟臀目(tún)
B. 骨骼(gě) 劫难(nàn) 地壳(ké)
C. 两栖(xī) 陨石(yǔn) 衍射(yǎn)
D. 携带(xié) 追溯(sù) 斯石英(sī)
2. 下列词语中,汉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慧星 骨骼 褶皱 核磁共振
B. 携带 爆发 俯充 不可抗拒
C. 致秘 趋势 喷发 生物灭绝
D. 陨石 膨胀 破裂 二氧化硅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3-5题。
①中华文明_______农耕文明,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伟大品格。②农事节气、宅院村落、农业景观、民间艺术……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名片”,________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精神追求,而劳动教育正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③如何让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中传承弘扬,源头活水就在于文化的精神指引。④这样的精神指引在新时代,让学生在劳动中切身感知并______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⑤正是由于对劳动的崇尚与尊重,使我们才拥有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拥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
3.第①句中画线句的宾语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 彰显着 B. 找寻到 C. 根植于
①中华文明_______农耕文明,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伟大品格。
②农事节气、宅院村落、农业景观、民间艺术……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名片”,________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精神追求,而劳动教育正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
④这样的精神指引在新时代,让学生在劳动中切身感知并______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5、第⑤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B.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D.看着人类这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一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 。 ,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①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②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③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8.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 年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 )
(2)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 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
9.某中学准备举办“阅读经典,浸润心灵”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经典作品,不超过30 字。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2)下面是“经典作品一起读”环节的一段开场白,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阅读经典将使我们终身受益。经典诗歌能涵泳我们的心灵,经典散文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典小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典戏剧能提升我们的素养。今天就让我们以一颗虔诚的心向经典致敬吧!
(3)阅读《经典常谈》片段,完成练习。
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指的是《大序》中的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作兴。 (有改动)
①《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以上片段中的观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
A. 赋 B. 比 C. 兴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甲】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选自《恐龙无处不在》)
【乙】人类在古代就发现“地可动山可摇”。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形成了海底扩张说。结合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选自《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10.【甲】【乙】两文的说明对象是 。
11.请根据【甲】文谈谈“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2.从【乙】文看,“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这句话是指( )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13.下列说法不符合【甲】【乙】两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C.“板块构造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D.板块运动是火山、地震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缅怀”环节一开始,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
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
(选自2022年2月21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材料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文章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
英国体育网站Insidethegames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之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选自2022年2月21日“中国日报网”,有删改)
材料三: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
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
“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开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选自2022年2月18日“腾讯网”,有删改)
14. 下列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演绎,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意。
B. “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情景,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
C. 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
D. 它以“折柳”表达“缅怀”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
1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
B. 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
C. 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
D. 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
16. 与前三届相比,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有哪些新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能感觉到它的温度吗
(1)在不久前举行的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款电子血压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与其他厂商生产的时尚小巧、仅手表大小的产品相比,它“过大”的5.2英寸屏幕明显与同类产品格格不入,面板上一蓝一红两个人形的方块按键甚至有点儿土气。
(2)原来,这款电子血压计是研发人员考虑到独居老人的身体状况,为其专门设计的大屏幕、大字体、大按键,一键测量、一键呼叫的易观测、易操作产品。产品的内置无线网络还可以通过绑定手机社交软件,定时发送语音提醒用户测量血压,用户的亲属也可以实时掌握测得的血压和心率情况。这种包含着情感关怀的产品让消费者心中的温度在顷刻间上升。
(3)在这个呼唤人文关怀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特殊人群的生理需求。研发设计人员注意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年龄、身体甚至性别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开始给予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怀,研发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使他们的生活能和普通人一样丰富多彩。让霍金能够“开口说话”的语音合成技术就很具有代表性,这种技术能将任意文字信息实时转化为标准流畅的语音朗读出来,相当于给机器装上了人工嘴巴。除了帮助言语障碍者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达到与他人有效沟通交流的目的,视力受损的人群也可以通过语音技术“阅读”文字。这类产品就像抚慰人心的一缕春风,让使用者真正享受到乐趣。
(4)随着人们对特殊群体心理状况的关注,在一般产品的设计上,淡化“特殊感”也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潮流。20世纪80年代,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罗纳德。梅斯首先提出通用设计的概念,意在为所有可能的使用者进行设计,使产品和环境设施能最大限度为所有人使用。通用设计最初发源于建筑设计,主要是针对无障碍设计等概念提出的。为进一步避免使用者产生隔离和挫折感,研发人员也希望为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提供“心理关怀”,除必须的特殊产品外,尽量不让他们感觉到是在使用某种为他们设计的产品,而是在包容性、舒适性、便利性等方面感受到与常人相同的感觉。
(5)研究听力技术的一家比利时公司就依此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可以把智能手机变成全功能的专业临床助听器。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共有3.28亿成年人和3200万儿童受困于听力问题,但目前助听器产量仅能满足全球不到10%的需求。价格高昂的助听器,经常让大部分患者停留在无声的世界。而现在只要戴上耳机,负担不起传统助听器和不愿让外界知道自己有听障的患者似乎都得到了拯救。
(6)工业产品越来越“暖”。暖心的发明,关切到人心深处最敏感的地方,在帮助人们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延展了人生宽度。也许毫不起眼,也许鲜为人知,但这些有爱的设计者和研发者正在赋予工业产品更加暖心的温度。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意,像一缕缕阳光照耀人心,温暖需要它的人。
17.通读全文,说说工业产品越来越“暖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1)段有什么作用。
19.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3)段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这类产品就像抚慰人心的一缕春风,让使用者真正享受到乐趣。
20.阅读第(5)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短语的表达作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共有3.28亿成年人和3200万儿童受困于听力问题,但目前助听器产量仅能满足全球不到10%的需求。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蓑衣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蚱划伤了小格,小格说'一变肥,你就浑!'这句骂的是蚂蚱,也在指达子,有双关意味。
B.达子有股机灵劲儿,他乐于接受新知,善于捕捉'信息',能够抓住商机,敢想肯干,是新农人的形象。
C.小格蹲下逮蚂蚱时'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形象淳朴可爱,劳动的画面富有乡土生活之美。
D.随着情节的展开,小格对达子的态度展现出一个由“抵触”到“感动”再到“欣赏”的变化过程。
2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把耕耙过的土地比作梳理后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也鲜明地体现了劳作的辛苦。
B.文中老人的议论从侧面写'蓑衣好',暗示了商机,为后文达子的建议做了铺垫,同时也体现出传统事物美好的一面。
C.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同孙犁《荷花淀》中女人编芦苇席的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烘托了人物的美,传达出美好与希望,充满了诗情画意。
D.本篇中的老鹰胶鞋,同《哦,香雪》里的自动铅笔盒一样,都象征着富贵的生活,在小说中都表现了村里姑娘对物质生活的羡慕与追求。
23.本文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请简要说明。
24.作者为什么以'蓑衣'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D 2.D 3.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伟大品格 4.C A B 5.删去“使”。 6.C 7.D
8.(1)举例子 (2)列数字 (3)打比方
9.(1)示例:经典作品是初读如同重温、重读又好像初读那样特别能引人共鸣的书。
(2)示例:滋养我们的精神 丰盈我们的人生
(3)①赋 比 兴 ②、C
10.“板块构造”理论(学说)
11.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或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12.D
13.A
14.A
15.A
16、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环节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升华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17.示例:①电子血压计考虑到独居老年人的身体状况;②关注特殊人群的生理需求;③关注特殊人群的心理状况(或者淡化特殊感)。
18.示例:本段介绍了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款新型电子血压计的特点,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工业产品的暖心设计(或者产品的温度),贴近生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9.示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类产品的研发关注特殊人群的生理需求,给使用者带来的便利,抚慰他们的心灵。
20.示例:“据世界卫生组织”表明数据来源是可靠的,是有根据的;“估算”意思是大致推算,表示统计到的数据不是确指。这个词语起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1、C 22、D
23、.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细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写小格和达子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如小格堆放草叶,不住看胶鞋等,达子的头发、笑容、主动帮忙等。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景物描写,烘托、渲染、象征
生机盎然的田间秋景,烘托勤劳乐观的农人形象;油绿的蓑衣草、诗意的河湾月夜等,环境美象征着人情美、人性美。
24.作者以“蓑衣”为标题,可以更好地:
①串联全文情节:“蓑衣”推动了情节发展,是情节矛盾的核心。小格对达子的误解以及达子对小格的帮助都与“蓑衣”相关联,从“蓑衣”上,我们可以展望人物未来的命运。
②表达多重意蕴:“蓑衣”含义丰富,具有象征意味。“蓑衣”是田间干活挡雨的雨具,是达子小格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是解决小格生活困难的突破口,是农人们走上富足生活的指路灯。
③揭示主题意旨:“蓑衣”实用且美观,集中体现了故乡传统事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生命力。蓑衣的美和蓑衣草的美、乡土的美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作者对农人的感情,对乡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