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
1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通过《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2学情分析
1.个性差别大
2.情绪不稳定
3.自控力不强
3重点难点
1.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2.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牧歌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生:56个)
错了。其实是55个民族。因为。。。
师: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
(生:黎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藏族。。。。)
2、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音乐,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 播放了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大家再来听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
(生:。。。)
媒体出示,总结: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民歌《天堂》,由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
3、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学生自由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老师也收集一些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从蒙古族音乐入手,在欣赏歌曲之前先对蒙古族的文化有一个了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歌曲的欣赏奠定基础。
活动2【讲授】牧歌
欣赏乐曲《牧歌》 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师:蒙古族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翠绿的草地,奔跑的羊群。让我们来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
欣赏民歌《牧歌》,课件展示美丽草原的图片。 4分钟
提问:好,我们刚刚听了这首牧歌,那请问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分别是什么?
回答:速度缓慢,曲调悠长,抒情。
活动3【讲授】牧歌
进行教授歌谱
先进行节奏知识的教授,在连线部分的节奏着重教。
老师以挥拍方式,教授学生换气口。在连线的地方,停止挥拍,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节奏以及换气的方式。
然后,以la的发音带入歌谱。进行唱谱。
师:很好。刚刚我们学会了这首具有蒙古民歌长调的代表作,那么,我们现在来欣赏一首不一样风格的无伴奏合唱。那么,在欣赏之前,你们知道什么是无伴奏合唱吗?
生:。。。。
师:很好,无伴奏合唱就是一种全部是人声组合在一起,分成高中低音声部。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天空的云
女低——广阔的天空
男高——洁白的羊群
男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老师现在准备了另外一个牧歌视频。同学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课件出 王艺洁版本。为什么?
师老师做解释。说无伴奏合唱版本的好。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活动4【活动】牧歌
进行长调短调的教授。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短调在蒙古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
师: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活动5【活动】牧歌
介绍马头琴。
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
苏和与奶奶相依为命,在一个夜晚无意中发现小白马,就把它带回家养着。小白马和苏和感情深厚,还为他保护羊群。
一次王爷以赛马嫁女。苏和赢得比赛,因其身份低贱,被要求留下白马而取金钱。苏和不肯,被打伤而返。
王爷因白马而设宴,骑白马,却被抛下而伤。王爷命部下射死白马。白马受多处箭伤,跑回苏和家,死于苏和面前。
苏和梦中闻白马言,用其筋骨做琴而使主人不再寂寞。苏和醒后,以其骨、筋、尾做琴。
每当他拉琴时,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时,琴声低沉;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琴声优美。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活动6【练习】牧歌
欣赏《万马奔腾》。
好的。刚刚我们欣赏了由马头琴合奏的《万马奔腾》。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视频,在看视频的是时候不要只顾着笑,老师是有问题的哦。
播放视频快乐大本营中的长调短调的视频。
提出问题 有没有记住何炅口中 长调 和短调的区别。
很好,课件出 进行长调短调的解析。
进行《牧歌》与《万马奔腾》的音乐特点的区别。
活动7【作业】牧歌
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去欣赏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大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牧歌》的表现。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也认识到蒙古族的音乐特点,(长调与短调)。课后,我们可以去收集更多内蒙古的歌曲进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