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荡秋千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5-05 17:4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荡秋千
1新设计
《荡秋千》是一首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反映仡佬族儿童生活情景的童谣,结构方整而短小。旋律的调式音阶“1、2、3、5、6”五声宫调式。A段的第一乐句有着鲜明的个性,曲调质朴流畅,口语化的旋律平稳而亲切,第二乐句词曲营造的意境浑然一体,在旋律上先是一个三度小跳“6→i”,继而下行六度大跳“i→3”,再一个七度大跳把秋千上下来回”荡来荡去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三句子又回到了平稳的旋律线上来,它似乎是荡秋千的儿童陶醉了,自由地飞荡,情景多美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荡秋千》,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现充满朝气,欢乐的童心世界。
2. 能在游戏“对暗号”“找木头搭桥”中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节奏,唱准三处大跳音程。
3.能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音乐实践操作能力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已积累了一定的识读乐谱的能力,因此本课进一步安排同学们学习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十六分音符节奏,解决本课节奏上的难点。21教育网
4重点难点
1.通过游戏等音乐活动能准确把握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唱好三处大跳音程;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促。www.21-cn-jy.com
2. 通过歌曲的学习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孩子们充满朝气,欢乐的童心世界。
5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荡秋千》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谈话导入
昨天晚上老师收到了一张来自《爸爸去哪儿》栏目组寄过来的请帖!栏目组想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前往西南一个少数民族去游玩。但是途中要经过神秘的森林、川流不息的河流。会害怕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2·1·c·n·j·y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孩子们熟悉且喜欢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做为本节课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去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活动2【练习】节奏训练
1.石头挡住去路:对暗号(解决后十六分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
① x x x x | x. X | x x x x | x — |
② x xx x x | x. X | x x x xx | x — |
2.川流不息的河流:找木头搭桥(解决大跳音程)
木头 木头 木头 木头 木头
6 i i 3 5 6 5 5 1 3
6 i 5 6 | i i 3 | 5 5 6 | 5 6 0 ||
5 5 3 3 | 2 32 1 2 | 5 5 3 23 | 5 — ||
活动3【讲授】介绍仡佬族
三、到达目的地 — 仡佬族
1.结合图片介绍仡佬族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仡佬族的民俗风情。
活动4【活动】教授新课
四、新歌教学《荡秋千》
仡佬族的小朋友非常高兴我们的到来,特地准备了一首歌曲欢迎我们的到来。想听吗?让我们一起欣赏。
1.初听,师范唱。
思考:仡佬族的小朋友正在做一件什么事情?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复听
思考:你能帮歌曲取个好听的名字吗?
你能听出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吗?
3.再听:和着音乐节奏拍手。
4.接唱曲谱。
5.加入歌词学唱歌曲
6.歌曲处理
①注意一:重复处。一处强,一处弱。
师范唱第三句“秋千荡的嘎嘎吱响哎呀”请同学对比聆听,哪遍好听。
②注意二:休止符。像红灯一样,碰到了就要听。唱第三句
③圆滑线:荡秋千带给我们欢快高兴的感觉,它(圆滑线)的功劳也不小呢,它叫什么?(连音线,圆滑线)就是因为它,我们在这里要唱的流畅,圆滑。21cnjy.com
7.有感情、完整的演唱。
8.为歌曲加入合适的动作进行表演。
9.完整演唱,栏目组进行拍摄
10.学习五声调式:1 2 3 5 6
由1 2 3 5 6 五个音组成的。这种由五个音组成的曲调称做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在民族民间音乐当中经常被采用。21·cn·jy·com
【设计意图】在听唱、跟唱的过程中学习歌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用歌声、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
活动5【练习】歌词创编
五、编创歌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二次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音乐实践操作能力。
活动6【作业】总结并布置作业
同学们,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短暂,我们即将不舍的告别热情的仡佬族人民告别这个美丽的地方。但是今天我们还是收获很多的知识,我们不仅成功穿越了神秘的森林,学会了森林里隐藏的知识。还学会了仡佬族小朋友带给我们的这首好听的歌曲,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去能把这首好听的歌曲与更多的小伙伴分享,让快乐、让幸福的童年伴随每一位成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