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荡秋千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5-05 17: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荡秋千
1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积极创设有趣﹑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为主题,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带任务的聆听,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用各种音乐形式让学生感受仡佬族儿歌的曲调风格;体验秋千“上下来回”荡来荡去的形象。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音乐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充分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2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体验仡佬族歌曲的特点,表达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珍惜美好童年时光。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表演歌曲。
3.掌握歌曲十六分音符、大跳音程的演唱,并能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提高综合表现音乐的能力。
3教材分析
《荡秋千》是一首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反映仡佬族儿童生活情景的童谣,结构方整而短小。可以把它看着是一首三乐句结构的对称性极强的单二部曲式。除第二部分的首句与第一部分的首句同尾换头外,其余二个乐句完全一致。旋律的调式音阶“1、2、3、5、6”五声宫调式。21·cn·jy·com
4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谱演唱能力,能够听辨简单的乐句。音准,节奏等方面把握也较好,对于歌曲情感表达比较到位。但本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处理还不够好,尤其是欢快的曲目容易大声喊唱。在教唱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坐姿、准确的发声,用优美的歌声演唱。2·1·c·n·j·y
5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掌握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唱准大跳音程等。
6教具准备
钢琴、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等
7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一﹑组织教学
1.体态律动:师生随音乐伴奏《荡秋千》律动进课堂。同学们,让我们踏着步伐,跟随音乐走进课堂。
2.师生问好21教育网
<教学意图>通过律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强弱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导入】二﹑教学导入
(一)师导言:简要介绍仡佬族。
(二)节奏体验:
1.出示节奏: X XX | X X ||
a.轻声读一读节奏。
b.双手拍击节奏一遍。
c.思考:可以借用身边的道具怎么拍?
d.请同学做示范。
2.介绍铜鼓
a.出示图片
b.师简介:仡佬族古代的乐器主要是铜鼓。铜鼓在仡佬族历史上,既是礼器,又是乐器,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它也是流行于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模仿铜鼓声进行演奏。
<教学意图>通过情景创设、介绍乐器铜鼓,让学生在富有意境的情景中感受节奏、并进行伴奏体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后面的歌唱教学做了铺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动3【讲授】三、新课教学
(一)揭示课题《荡秋千》
1.师导言:热情的仡佬族人们邀请大家到他们那做客,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请同学聆听着音乐,并猜猜他们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荡秋千)www.21-cn-jy.com
2.引导体验“5 5”、 “1 3”、 “5 6”三组音高变化。
3.师生总结:(揭示课题)。
(二)歌曲感受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速度和节拍。
2. 复听歌曲,随音乐做律动,感受荡秋千摇摆的感觉。
3. 再次聆听歌曲,教师范唱旋律,学生画旋律线,进一步感受歌曲旋律特点。
4. 师介绍歌曲为民族五声宫调式。
(三)旋律学唱
1.引导发现歌曲中重复的乐句。
2.钢琴带唱,师生学唱歌曲旋律,关注旋律中的大跳音程及十六分音符。
(四)学习歌词
1.师弹琴,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2.情感引导,用欢快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3.采用不同形式的演唱。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柯尔文手势进行音准学习。在歌曲反复聆听中,通过肢体律动、传递球等方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解决了歌曲中的难点,激发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培养了师生的合作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演唱歌曲。
活动4【活动】四、拓展表演
(一)创编
1.在歌曲中加入秋千的嘎吱声;
X X | X X ‖
嘎 吱 嘎 吱
X X X X | X X X X ‖
嘎吱 嘎吱 嘎吱 嘎吱
2.在歌曲结尾加入声势,表现欢快的情绪。
(二)学生加入身体律动、模仿铜鼓声伴奏等,进行歌表演。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歌唱、声势伴奏、肢体律动等方式表现歌曲,进一步感受了歌曲的意境,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21cnjy.com
活动5【作业】五、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情况,育人教育。
作业:背唱歌曲《荡秋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