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下册(2024)《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下册(2024)《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2-23 16:3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厘米的认识》
学情分析 《厘米的认识》学习安排在“比长短”以后,学生对物体的“长”和“短”有了一定的感知,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测量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用厘米测量过程中感受测量长度的本质。这也为接下来学习更多的长度单位打好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前期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有用“拃”、“庹”等身体长度作为标准进行测量的生活经验,在对如何测量身边物体长度这一探究活动有着很大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度,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估测较短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在测量活动中,感受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个数的累加,能对较短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3.在经历长度单位统一、产生和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难点:在测量过程中感受到测量本质就是度量单位个数的累加,能估测较短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聚焦长度。 聚焦长度: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给新一年级的弟弟妹妹准备这样的一套统一长度的专属定制文具,今年的开学季又要到了,工厂厂长打电话询问今年定制的铅笔、橡皮、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关于长度的问题。先来解决定制铅笔长度的问题。 1.演示:比出这支铅笔的长度。 2.思考:根据生活经验,如何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 从生活中实际情境出发,将探究重点聚焦到物体的长度上,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合作测量,感受统一。 1.自选工具测量 身上的部分长度可以作为标准测量铅笔的长度,此时拃长、手掌宽、手指长、手指宽、掌宽、腕宽等等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的标准。 2.统一工具测量 用多种工具测量出的多种结果,报给厂长,无法准确得知铅笔的长度。根据学生思考,选择一种工具作为统一的标准测量。 3.统一固定长度作标准测量 根据学生思考统一使用一位同学的食指长作为标准测量,铅笔的长有2个晨晨同学的食指那么长,并把这个固定的长度记录下来,邮寄给厂长,就可以做出精确长度的铅笔了。感受统一固定长度作为标准测量后的便捷。 1.合作测量任务一:同桌合作自选标准测量铅笔长度。 合作要求:选择一种工具合作测量,准备分享展示: 我们选的工具是 ,铅笔有( )个 那么长。 学生动手测量,展示测量过程和结果。 2.合作测量任务二:同桌合作使用食指长测量铅笔长度。 学生动手测量,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记录。 3.合作测量任务三:用晨晨同学的食指作为标准测量铅笔长度。 观看视频:《古人的度量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用身边物体长度作为标准进行测量,感受在此测量过程中单位的累加的过程,学生表达出因测量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时不方便交流,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开始凸显。经历此过程也是经历古人度量的初始阶段。 学生感受到统一固定长度作为标准测量的方便,教师揭示古人经历度量的过程,渗透数学文化,使得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认识国际上统一的厘米、分米、米三个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表象,从最短的长度单位—厘米学起,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厘米测量,感悟本质。 认识1厘米。 引导学生感受表达:1厘米长度比较短,所以一般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标准长度单位1厘米测量橡皮长度。 收集学生测量结果拍照,投屏展示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表达出测量橡皮长度的本质是长度单位的累加。 标准长度单位1厘米测量小棒长度。 收集学生测量结果拍照,投屏展示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表达出测量小棒长度的本质是长度单位的累加。 4.估计并测量铅笔长度。 1厘米可以测量橡皮的长度也可以测量小棒的长度,尝试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前估测铅笔的长度。 1.思考交流:观察这个标准长度1厘米,你有什么感觉? 2.合作测量任务三:用1厘米同桌合作测量出橡皮的长度。 思考:为什么橡皮长4厘米? 3.合作测量任务四:用1厘米同桌合作测量出小棒的长度。 4.估一估:这支铅笔有多少厘米。为什么? 感受到使用标准长度1厘米测量的准确和方便,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在测量橡皮和小棒的过程中,感悟测量本质: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在铅笔和小棒的长度比较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连接标号,尺子雏形。 1.产生连接1厘米测量的需求。 引导学生总结:测量铅笔可能会出现1厘米小棒乱动、无法对齐等问题,导致测量时间慢又不准确。 根据学生表达需求,出示连接好的1厘米小棒条。 2.标上序号更方便测量。 总结学生想法:连接起来的小棒,标上序号,省去每次都要数的麻烦,连接、标号的小棒条让测量更加方便。 总结:1厘米在整节课测量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上统一的厘米这个单位帮助我们测量长度时更加准确、快速、方便人们交流。能解决长度问题,要感谢这个统一后的长度单位。 1.思考交流:根据测量橡皮和小棒的活动经验,想象用1厘米测量铅笔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思考交流:如何解决1厘米小棒乱动、无法对齐等问题? 2.学生思考交流:如何不用数,一下子看出铅笔的长度? 学生思考交流:标上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标上的数字0有什么含义? 学生在用1厘米为单位测量稍长物体时遇到困难,想出尝试连接每个1厘米的方法,并且标上序号,可以方便快速测量。学生经历厘米尺的发明过程。测量便利贴长度时,再次感受测量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尺子,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回忆三次测量文具长度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1厘米在测量过程中的作用,再次凸显1厘米的重要性。
回顾知识,系统梳理 总结:回顾这节课,一开始遇到如何测量铅笔长度的问题,我们使用身体部分长度作为标准测量铅笔长度,因为每个人手的大小不同测量结果不同,不方便准确表达,迫切需要统一一个固定的长度作为标准进行测量,于是就认识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使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出橡皮、小棒等文具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基于便捷的需要不断优化我们的测量工具,连接、标号于是就有了现在使用的厘米尺,这个过程中还认识了不同样式的尺子,但本质都是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下节课学习用厘米尺测量身边物体长度。 思考: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谁帮助我们解决了今天的问题。 回顾梳理整节课知识,使得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