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四年级 教学形式 新授
课题名称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标点和语义,恰当的运用停顿朗读课文;通过把握文意、借助关键字、借助插图等背诵方法,准确地背诵《精卫填海》。 2能够梳理故事内容,结合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精卫填海的故事;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展开想象,体会精卫的形象,学习精卫坚韧执著的品质,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够梳理故事内容,结合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精卫填海的故事;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展开想象,体会精卫的形象,学习精卫坚韧执著的品质,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
教学策略: 建议: 策略:通过“读神话——想画面——谈感受——体真情——悟真理”的方法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在读故事中,借助语言文字、图片、注释等学习资源,运用补白、想象画面、抓关键句段、朗读、表演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故事的神奇,用“把故事读长”的策略讲有趣的故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激兴趣 1同学们,老师接到一个邀请,请我们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故事。 2 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小古文,直接把古文背给他们行不行?师生梳理本节课的任务。 1 猜一猜:根据图片猜神话故事。 2 学一学:了解《山海经》 3 思考:为一年级小朋友讲小古文的故事,怎么讲小朋友喜欢听? 4 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本环节设置小情境任务: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讲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期待。
诵读古文,读韵味 1 想要把小古文故事讲给别人,首先我们得读好了。 1 读一读:自读课文,大声朗读,读正确、流利,读的不流利的地方多读两遍。(1分钟) 2 听一听:听教师范读,注意听节奏和语音的延长,根据节奏自己读;(1分钟) 3 练一练:仿照范读练读。听老师评价。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本环节从“读正确--读流利--读节奏”,做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梳理故事,讲清楚 1 请你给图片排排序。 2 溺何意? 因何而溺? 溺后如何? 3 我们配合一下,我来读原文,你来说故事。 1排排序:根据故事给图片排排序。 2 理一理:依据动词,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 3 说一说:借助板书提示“游、溺、为、衔、堙”,通过起因、经过串联故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 4 合作说。与老师合作说出故事。 本环节采用了“排排序”--“理内容”--“说故事”--“合作讲故事”的环节,引导学生由“读懂故事”到“讲好故事”。
得星标准得星数量能够按照起因、经过把故事讲清楚。点亮一颗星。
大胆想象,讲神奇 1 想一想:这样讲故事,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听吗? 2 你觉得哪里神奇? 3 常是多长时间? 精卫—— 精卫—— 精卫—— 几十年,上百年—— …… 4 劳动人民创作的不仅仅是神话故事,我们仿佛在孔子、玄奘、雷锋、钟南山身上看到了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精神,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1说一说:怎样讲小朋友喜欢听? 2 找一找:神奇的地方在哪里? 3 看图,从“故为精卫”和“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选取其中一个情节,展开想象,借助学习单的提示,说神奇。 4 反复朗读关键句,感受精卫的形象。 5 聆听孔子、玄奘、雷锋、钟南山等的事迹,感受精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精神。 6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精卫填海》。 本环节通过对情境任务的思考,找出故事神奇之处,借助提示和评价标准,大胆想象,讲故事。抓住关键语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反复诵读,感受精卫的形象。
小组合作,讲完整 下面请小组合作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请看评价标准。 1 小组合作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2 小组上台展示。 借助评价标准,小组分工讲故事,加入自己的想象,讲述完整的故事,在合作与交流中提升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游 溺 为 衔 堙 坚持 执着
分层作业设计 课中作业 活动一:结合注释,理解故事 1 自己尝试理解文意,圈画出理解有困难的词句,小组内交流。 2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自己先练习,把故事说正确、通顺。同伴相互评一评。 得星标准得星数量把加点的字词说正确。点亮一颗星加点字词说正确,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说通顺。点亮两颗星
活动二:展开想象,体会神奇 1 给神奇句子圈画动词 2 选择一个你认为神奇的故事情节,通过想象把它讲具体讲生动,可以想象环境、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 3 我能背诵《精卫填海》 得星: 活动三:理清顺序,讲述故事 1 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 2 和同伴合作讲故事。 得星标准得星数量按照起因、经过顺序,能用简单的语言把故事说完整,点亮一颗星。借助起因、经过把故事说完整,并有一处神奇的想象。点亮两颗星。借助起因、经过把故事说完整,并至少有两处以上神奇的想象,点亮三颗星。
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精卫填海》的故事,课下把故事讲的更生动、神奇,去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