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山西省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下图示意山西省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鱼鳞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实行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
B.通过固沟、护坡、保塬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
C.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D.充分利用沟底谷地,扩大耕作业规模
2.图示小流域治理最适合采用兴修小水库、打坝淤地的地点是(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其目的是( )
A.使坑内溢水分散流动,减弱径流的冲刷力
B.提高鱼鳞坑美观度,增强观赏性
C.增加鱼鳞坑容量,防止坑水外溢
D.增强坑埂的坚固度,防止洪水冲毁坑埂
水土流失是指在外力(水力、风力等)作用下土壤表层侵蚀及失水现象。下图示意2011年和2018年新疆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类型的水土流失面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4.总体上看,2011—2018年新疆水土流失现象( )
A.加剧 B.趋缓 C.不变 D.消失
5.与2011年相比,2018年新疆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最大的强度类型是( )
A.轻度 B.中度 C.强烈 D.剧烈
6.新疆水土流失治理的可行措施是( )
A.人工降雨 B.全面禁牧 C.陡坡开垦 D.恢复植被
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一旦发生治理难度极大,严重阻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下图为我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更大,原因是长江流域( )
①雨季长,降水强度大 ②流域面积广
③山区较多,河流落差大 ④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8.针对水土流失,当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植树造林 ②坡地改台地 ③修建水库 ④坡地由种玉米改种猕猴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不同,水土流失的成因类型组合复杂。图为“某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滇 B.鄂 C.秦 D.新
10.关于Ⅰ、Ⅱ、Ⅲ三阶段水土流失对应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植被覆盖率降低 ②成土过程较慢 ③基岩完全裸露 ④地表千沟万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①③ D.②①④
11.该地土壤( )
A.土质疏松 B.土体黏重 C.腐殖质高 D.土层浅薄
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近年来,该地加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即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
B.完善基础设施,减少人口外流
C.改造水热条件,实行高产稳产
D.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
13.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 )
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
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质灾害
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
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
14.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承载力有限 B.乡村空心化严重
C.植被覆盖率较低 D.灾害性天气多发
15.读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说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特征,并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2)图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校学生到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流域进行野外研学。下图为北沙河上游流域示意图。通过调查,了解到在20世纪80年代末,该流域王家园一带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物质遭受强烈冲刷。
北沙河上游流域属于北京西部生态涵养区,是首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
(1)分析该地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2)请你为该流域 生态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山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轮荒耕作主要是为了保护土壤肥力,和水土流失无关,排除A;“彻底治理水土流失”说法绝对,水土流失只能减少,不能完全治理,排除B;山西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保塬,护坡、固沟等方面进行水土流失治理,C正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不仅仅需要对沟底进行治理,要对塬、坡、沟等水土流失源进行综合治理,扩大耕地规模,也会增加水土流失,排除D;故选C。
2.答案: C
解析: 兴建小水库,进行打坝淤地的选址,要选在流失的水土汇集之处即沟谷地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①为塬面,②为坡面,③④为沟谷地区,排除ABD,故选C。
3.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文资料即题干,鱼鳞坑坑埂修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原因是为了当水量较大时,分散水流,减低径流的冲刷力,从而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性措施要求实用,不强调美观,排除B;鱼鳞坑的容量和鱼鳞坑的大小和深度有关,与坑埂关系较小,排除C;坑埂的坚固度和形状无关,和材质有关,排除D;故选A。
4.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与2011年相比,2018年的轻度和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但强烈、极强烈、剧烈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由所学知识可知,强烈、极强烈、剧烈的土壤侵蚀导致的水土流失危害更大,故总体上看,2011~2018年新疆水土流失现象趋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与2011年相比,2018年的轻度和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更多,A错误,B正确;强烈和剧烈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小,CD错误。故选B。
6.答案: D
解析: 新疆气候干旱,空气湿度小,不适合人工降雨,A错误;新疆牧业占比较大,全面禁牧会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B错误;陡坡开垦,地表土壤变得疏松,会加剧水土流失,C错误;恢复植被可以增强植被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可以减缓新疆地区的水土流失等土地荒漠化现象,D正确。故选D。
7.答案: A
解析: 长江流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而黄河位于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所以长江流域的雨季更长,降水强度更大,①正确。长江流域面积在我国是最大的,②正确。长江与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都流经高原山区,落差大是两条河共有的特征,③错误。黄土土质疏松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的特征,不是长江流域的特征,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8.答案: B
解析: 缓解水土流失的措施植树造林,把坡地改为台地从而降低耕地坡度,减少水土流失,①②正确;修建水库与治理水土流失关系不大,③错误;玉米为草本农作物,每年翻土耕种玉米水土流失较大,猕猴桃为多年生木本作物,种猕猴桃对保持水土效果较好,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答案: A
解析: 在阶段Ⅰ,该区域植被主要为乔木,地表植被丰富;其次阶段Ⅱ图中告知该地地质基底不稳定且降水丰富多暴雨;阶段Ⅲ,基岩形状为峰林峰丛结构,属于典型的的喀斯特地貌,选项中全部符合以上几点信息的只有云南,A正确;陕西、湖北、新疆不符合以上特点,BCD错误。故选A。
10.答案: C
解析: 阶段Ⅰ,云南地区多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成土作用慢。阶段Ⅱ,在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作用下,该丘陵区植被覆盖度降低,沟谷切割深度变大,基岩出露。阶段Ⅲ,植被消失,土壤流失,基岩完全裸露,出现石漠化景观。因此,三阶段水土流失对应过程②①③;地表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④错误。故选C。
11.答案: D
解析: 该区域土壤主要由石灰岩生成,由于流水溶蚀作用,成土速度慢,加上流失侵蚀强烈,地表土层浅薄,D正确;该地土壤为红壤,土质黏重,腐殖质含量低,水土流失严重,土体稳定性差,并不黏重,ABC错误。故选D。
12.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可知,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增加地表径流不能提高地下水位,A错误;加大治沟造地对于减少人口外流影响不大,B错误;治沟造地对于水热条件影响不大,C错误。所以选D。
13.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可知,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A正确;该地区地质灾害较少,B错误;该地区主要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C错误;改善生产条件对于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作用较小,D错误。所以选A。
14.答案: B
解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虽有工程机械措施,但整治范围广也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材料“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可知,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乡村空心化严重,B正确;土地承载力、植被覆盖率、灾害天气不是影响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所以选B。
15.答案: (1)分布特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原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降水集中,多暴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不合理的工矿、交通建设等破坏了地表结构。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相结合的综合性农业;营造薪炭林,推广省柴灶,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工矿、交通建设中注意保护环境,开展矿区复垦工作;禁止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退耕还草还林等。
解析: (1)根据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可以得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主要是由于这里山地多,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水土不易保持;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大部分属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这些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经济活动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及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面改进。针对过度开垦—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技术,建设农林牧渔结合的大农业;针对过度樵采——改善农村能源供应,发展省柴灶、建设沼气池、营造薪炭林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营建水土保持林;针对不合理的采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中,有计划地堆放表土;实施护坡工程;针对经济方面——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等。
16.答案: (1)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坡度大;植被稀少。
(2)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发展旅游业等。
解析: (1)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地形坡度大,表土容易流失:该地位于山区,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2)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需要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展殖、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利用西峰山小枣发展生态旅游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