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再别康桥》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再别康桥》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3 17: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再别康桥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徐志摩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1921年922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并开始创作新诗。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的经历和成就
欣赏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徐 志 摩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美时改名志摩。近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他曾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0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8月回国。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正处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他从未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渴望与追求,笔耕不辍,被梁启超赞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爱恋林徵因。
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林徽因和梁思成参与接待工作。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充当媒人,梁启超做证婚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率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再会吧》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康桥系列”书写
2、徐志摩与剑桥
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寻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3、新月派与“三美”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成
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着名的“三美”(音乐美、绘 画美、建筑美)主张。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
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解题
再别:第二次离别。
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作者曾于剑桥大学就读。此处即代指剑桥大学。
初读诗歌
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无关山河
满眼风月


“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体会“三美”


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特点: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开篇结尾处回环反复,宛如一阕精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说说音乐类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这首诗歌的“建筑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者深寻,谢公远攀。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闲。
宝塔诗: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
未来
  并不会自行到来,
咱们必须
    采取写办法。
共青团,
    抓住它的鳃!
少先队,
    揪它的尾巴!
公社
  并非童话里的公主,
让人们夜夜为她
      害相思病。
计算好,
    考虑妥,
      看准了,
        就前进,
令狐楚《山》
马雅可夫斯基(俄国)《穿裤子的云》
阶梯诗:有助于加强诗的节奏感,能较为
充沛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层次。
四、绘画美
你觉得哪一节最美?为什么?
1、把“金柳”比喻成新娘有什么好处?
在夕阳的映照之下,柳树像镀上了一层金,显得艳丽,与新娘相似;
柳枝随风摇曳,婀娜多姿,与窈窕的新娘相似
“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古人折柳送别,以示对远行人的挽留,在这里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油油”是光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和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句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有什么好处?能不能换成“轻摇”?
“招摇”:常含贬义,此处“招手摇摆”义。另有 “逍遥”义,用 “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仿佛康桥在对诗人招手示意,表示欢迎,拟人手法,更显生动、形象。
3、第四节采用了哪些手法?有何好处?“揉碎”有何好处?
比喻:先把“清泉”比作天上的彩虹,形象地描摹出晚霞映照在水中,湖水变得色彩斑斓,继而比“梦”,以梦的绚丽多姿变幻莫测突出了河水美得如梦似幻特点,而且化实为虚,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揉碎,带有拟人色彩,似乎有双纤纤素手轻轻把彩虹揉乱,撒进康河,使河水斑驳摇曳,更添情味。
4、“漫溯”、“慢溯”,哪一个效果更好些?为什么?
慢溯,即慢慢地逆水而上,只能写出速度的慢;
漫溯,随意地、漫无目的地逆水而上,不仅能写出速度之慢,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悠闲自在、对昔日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康桥的无比喜爱。
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笙箫借代音乐,意指今晚的康桥最美的音乐就
是寂静无声,宁静中,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效果;,“悄悄”与“笙箫”亦成押韵,增加了语
言的韵律美。“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则是“康桥今晚是沉默的”倒装,这一倒装不仅造成句与句的押韵效果,而且以“沉默”定义康桥此时的特性,再一次突出了康桥的宁静美。
全诗大量运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
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绘画美
第一节用了三次“轻轻的”,第七节变为“悄悄的”,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第一节,用了三次“轻轻的”,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最后变为 “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情感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又显得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绕。
②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③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徐志摩为何会写下这样满含眷恋的文字纪念康桥?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了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爱之梦追寻的地方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相识,与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朋友。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师的影响。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林徽因——爱
狄更斯——自由
泰戈尔——美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love),一个是自由(freedom),一个是美(beauty)。
主 旨 归 纳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回忆和即将离别的情绪都融入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带有淡淡的忧伤的氛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拓展阅读 触类旁通
《偶然》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6年5月所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
诗人于其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也透露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此诗并非只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它更是一首对人生的感叹曲,充满情趣哲理。全诗两段十行,上下节格律对称,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 然
徐志摩
◆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