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风景谈
MOUNTAINS
If you think you are beaten, you are;
If you think you dare not, you don't;
If you want to win but think you can't;
It's almost a cinch you won't.
If you think you'll lose, you're lost;
茅盾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s are
always the most beautiful
学习目标
一
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三
二
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四
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特点:形散神不散
分类:
记叙散文:写人记事
议论散文:论题类、哲思类、随想类、寓言类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直抒胸臆
散文
常用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引用、渲染烘托等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茅盾
代表作品
创作特色
文学思想
基本概况
人物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戏剧:《清明前后》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
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
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本文以 为形,以 为神?
写作背景
“世界的民主潮流是这样的汹涌澎湃,然而看看我们自己的国家,却那么不争气。贪官污吏,多如夏日之蝇,文化掮客,帮闲篾片,嚣嚣然如秋夜之蚊,人民的呼声,闷在瓮里,微弱到不可得闻。在此期间,应写的实在太多,而被准许写的又少得可怜,无可写不得不写。待要闭目歌颂吧,良心不许;搁笔装死罢,良心不安;于是而能幸见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而不可懂……中国的作者多少年来是不得不在夹缝中猜度的。”
——茅盾《时间的纪录》后记
写作背景
字词正音、成语积累
颀(qí)长 掮(qián)客 黑魆魆(xū) 干坼(chè) 札(zhá)记 瞥(piē)见
百无聊赖:
贻笑大方:
万籁俱静:
洋洋洒洒:
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
贻:遗留。让有见识的内行人笑话。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1.《风景谈》
按描绘的风景画
面和穿插的议论可
分为几个部分?主要描
绘了哪些风景画面?蕴含了
哪些精神内涵?
1.阅读全文,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名形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高原归耕
沙漠驼铃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2.想一想:这些画面是写哪里的风景或生活?
“黄土高原”北国
“北国”“河”
欢歌掮犁夜归的人
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
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
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
清晨号兵
延安的景
延安的人
3.文中描绘的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由一部抗战电影片自然联想到的风景
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
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
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
高原归耕
沙漠驼铃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新疆的沙漠风光
延安风光
六幅画面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塞上风云》
《塞上风云》是应云卫执导,由黎莉莉、舒绣文、周峰、陈天国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改编自同名话剧,讲述蒙族青年迪鲁瓦、金花与汉族青年丁世雄抛却个人情感恩怨,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该片于1942年2月8日在中国上映 。
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
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
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2.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是民族的精神。
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
自然景物
崇高的人类活动
+
真的风景
=
1.“石洞雨景”为什么要选择雨天、荒山、石洞作为背景?
这一段采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①“石洞雨景”选择雨天、荒山、石洞作为背景,一是可以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所处的环境进行鲜明的对比,二是用“物”烘托“人”,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反衬出这对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突出人是“风景”的主宰者。
②这一段从环境、穿着、行为、精神四个方面,将公园里的一对恋人与石洞里的一对革命青年进行对比,突出解放区青年具有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并为下文第6、8段的议论打下基础。
2. 下列语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由于用了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请分析。
(1)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①例(1)为陈述句,例(2)为感叹句,例(3)为疑问句。
②这三句,像螺旋一样,愈旋愈深,有力地颂扬了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斗争。
③作者之所以基本相同的意思要选择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句式的单一;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即随着内容的不断增加而起到不断深化主题的作用。
2. 下列语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由于用了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请分析。
著名戏剧家张光年
评价茅盾作品,
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
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
“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请分析。
通过谈风景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
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风景谈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
通过白杨树赞扬抗日军民的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课堂总结
文章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段,构成六幅色调鲜明的画面。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类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本文就是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和向往。